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2015-01-04徐清波章联军王晓东
徐清波 章联军 王晓东 陈 芬
(宁波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徐清波 章联军 王晓东 陈 芬
(宁波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本文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从培养目标、培养环节、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尝试,以“虚拟企业”集中训练模式改革为主要形式,并在网络工程、Dsp技术等模块予以实证研究,探索了一种将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全面融合的新模式。
虚拟企业 毕业实习 职业能力
就业难是目前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在人才招聘时,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新入职员工的岗位适用性问题,要求毕业生具有相关岗位经验和一定职业能力,而毕业生常常出现专业技能薄弱、社会经验缺乏、工作迟迟不能上手的现象。因此,如何适时调整知识与技能的培养环节,寻求毕业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及时满足新晋岗位的现实需求成了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宁波大学信息学院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尝试开展信息技术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实施一系列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举措,在提高大学生职业能力方面作出有益尝试[1]。
一、开展职业能力培养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目前信息技术类本科专业的教育模式和教学内容中重理论知识而轻职业技能。相对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一本院校的信息技术类专业培养中对大学生知识体系较为重视,但对技能体系和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较为有限,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结合不够紧密,人才的培养产出与电子信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距离[2]。因此,在强化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定位中,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要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先必须转变普通高校教学中的重学历轻能力、重理论轻技能的传统教育观念,促进各种能力的均衡发展。
2.有效培养环节缺失
职业能力的培养,既需要有体系的完整方案,跟需要有某些有效的强化训练环节。本科毕业实践环节是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毕业实习更是其中的关键环节,尤其是信息技术类本科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高校现行的毕业实习模式普遍形式单一,多以委托实习单位管理为主、带队教师和学院领导巡视管理为辅,长时间、多地点的大学生校外分散式实习,既给学校带来学生教育管理上的困难,又无法将实行毕业实习的良好初衷落到实处,同时还增加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有效促进毕业实习教学模式的转变,妥善解决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脱节,缩小高校和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力是一个非常值得教育教学工作者们深思和实践的课题。
久而久之,本科毕业实习环节的作用和意义逐渐淡化,甚至变成一个鸡肋环节,需要面对新形势积极创新模式、开展教学改革。鉴于毕业实习环节是学生步入社会的前期时间节点,在此期间的学习和锻炼对于学生的求职帮助和入职能力提高最有效,因此可以考虑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养任务。
3.联动培养机制薄弱
毕业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学生工作部门的任务,更需要教学管理部门从教学规划的制订、培养方案的设置出发,也需要各个任课教师以自己任教的课程为切入点,开展潜移默化的教育。当然,高校教育更应该走出校园,走向企业,或者引进企业资源,让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所需的职业能力。所以,我们要探索一种将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职业技能等诸多方面全面融入学生综合就业能力教育的有效办法,以培养“零距离就业人才”为终极目标,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高校、社会、学生等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实施职业能力培养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
1.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修订完善
探寻一种既适合现今高校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又能合理控制教学改革实施成本的途径是目前国内外高校都积极努力的方向。笔者针对宁波大学本科教学现状与趋势的职业技能体系,在“平台+模块”特色教育的基础上融入职业技能培养训练因素,在电子信息专业人才培养中,努力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调专业建设的服务性,实施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内容相衔接的人才培养计划,努力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电子信息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为主的、兼顾研究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平台+模块+技能”的人才培养体系。
选取本科层次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创新应用能力和工程技术素养培养的实践问题进行研究,其核心是在确保专业知识体系结构教学完整性的基础上,通过技术型课程、短学期实训、校企合作校内毕业实习和行业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并将毕业实习环节的教学改革作为本科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整合节点,在一定程度上为完善目前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指导与服务的方式和内容方面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创新。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在2012年9月份,学院针对2013届毕业生集中组织开设《职业素养与技能》课程,该课程从2012年开始纳入学生的培养方案,包含0.5个必修学分,具体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求职技巧、职业素养及大学生就业政策等四个方面内容,由相关专业人员担任相应课程内容的授课。职业素养课程的开设,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求职应聘能力。
2.职业能力培养环节有效选取
针对高校与企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引入虚拟企业的运行模式,虚拟企业采用企业化的组织、管理、考核等运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可以不用去企业实地,仅是在课堂与实验室就能得到与在真实企业同样的锻炼和收获。我们从培养方案、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组织实施、管理考核等各环节出发,结合学生职业规划、职业素养、职业技能教育,制订出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的改革方案。着眼于和专业学习、考研考证、毕业设计、校园招聘、就业入职等环节的有效对接,在充分利用好短学期课程设计环节后,又实施集中训练式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上半学期,历时四五周的全天式训练,避免时间上的冲突与学生学习精力的分散,既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巩固与提高,又对后期的毕业设计环节进行预热,为学生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深化企业化运作的训练机制,2011年首次实施基于“虚拟企业”的毕业实习活动,实习期间充分引入企业化运作模式,以团队方式承担项目开发任务,对实习内容实行菜单式分类,软件开发联合微软公司引入微软IT学院运作方式、网络工程联合星网锐捷引入精英工程师模式、单片机与DSP设计联合TI公司引入达·芬奇系列产品开发模式、嵌入式系统联合周立功公司扩展3+1合作教学模式、电子系统设计联合宁波家电联盟深化电子设计学生竞赛集训,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及知识水平进行自由选择内容和组织团队,在调动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主人翁意识[3]。
通过该环节的改革,学生在职业能力训练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以网络工程模块为例,我们有机地将课内学习、课外训练、毕业就业等环节合理衔接,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在实习过程中,模拟企业化项目运作方式,在学生中按小组形式组建公司,让学生从头到尾体验现实网络工程项目运作的全过程,从需求分析,到招投标文档撰写,以及面向客户的方案推介等等,让学生从技术到商务的所有职业能力均有了很好的锻炼[4]。再以DSP模块的项目任务为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最初了解课题简介、上网查阅资料逐步深入方案设计、投标书撰写、项目实施及项目验收等环节。从系统的软件设计逐步深入到系统整体软硬件实现,以及系统的整体调试。对学有余力的同学,还要求增加人机接口以进一步完善系统功能。学生最后完成了具有一定工程应用价值、体现学生初步研发能力的项目成果及相应验收报告[5]。
3.职业能力培养机制多元构建
面向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开展符合行业企业需求的毕业实习环节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这是大学生知识体系、技术体系、技能体系、经验体系相结合的环节,是与求职就业相结合的环节,但在学生应用能力提升的同时,也要注重职业规划教育,进行多样化的职业发展途径辅导。
除了在教学保障上设置了《职业素养与技能》课程之外,我们还开展了知名企业家、校友进校园系列活动,邀请行业相关的著名人士参与“职业发展与规划论坛”活动,这些企业老总、校友企业家及IT行业精英分别从各自专业的角度分别给毕业生带来非常受用的职业规划指导和求职建议,对于毕业生树立职业规划意识,明确就业目标,增强就业技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此外,我们还采用引进的朗途职业测评及CareerSky职业规划系统开展针对毕业生的职业测评活动,并结合个体咨询的方式帮助毕业生明确自身定位,找准求职方向和目标,同时也为学院提高就业推荐的针对性打下基础。同时结合日常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咨询导读、求职简历撰写等专题辅导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平台,让学生时时处处对自己职业能力有清晰认识,对自身职业发展前景有明确预期,对职业发展晋升通道有熟悉了解,将短期的就业考虑转变成长远发展的职业生涯。
三、改革成效探讨
面向学生职业能力的毕业实践改革以“虚拟企业”集中训练模式改革为主要形式,通过引进电子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工程技术人才联合培养,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充分开展“校企合作”,可以确保电类学生专业知识体系结构教学完整性的基础上,组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与专业职业技能,缩短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距离,努力补齐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短板”。
经过改革实践,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明显,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毕业生在电子信息知名企业应聘竞争中优势凸显,在与专业对口的知名企业中就职的人数不断增加,受到行业和企业的肯定。同时,在开展“虚拟企业”毕业实训期间,授课内容与行业认证有机结合,每年有超过100人次的学生获得各类技能证书,为职业技能的提升起到极大的推进作用。
[1]张林,李伟强,等.心理学专业“双证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88-90.
[2]王晓东.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知识与技能培养体系构建[C].浙江省高教学会计算机教学专业委员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2012,(8):19-22.
[3]章联军,王晓东,周宇.基于虚拟企业的毕业实践环节教学模式探讨[C].ETT2010,2010(11):474-475.
[4]徐明,曹介南,姚丹霖,等.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9):115-118.
[5]赵丹丹,李锡祚.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在计算机类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7):244-247.
2011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YGH005);2013年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3044);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度高等教育研究课题(KT2014056);2014年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YHG014);2013年宁波大学教研建设项目(JYXMxyb201330);宁波市服务型重点建设专业——创新服务型电子信息专业群建设项目(Sfwxzdz y200903);宁波市IT产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Jd07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