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生态视域中信息资源协同的研究

2015-01-04康存辉操菊华

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协同资源生态

康存辉,操菊华*

(1.武汉纺织大学 图书馆,武汉430200;2.武汉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205)

自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Haecket)提出生态学概念以来[1],有关生态学范畴的研究就开始在各个领域延伸。特别是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方面的问题日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信息生态学也是如此。为使信息资源建设与利用符合信息生态的要求,信息资源协同被自然引入,以此满足信息生态自然观、经济观、社会观、价值观、伦理观、文明观等的内在诉求。目前,对信息生态存在的问题的研究有所涉及,但更多地是强调信息资源协同的作用、效果,对产生信息生态问题的诱因及其对策的研究有待深入,一些关键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因此,在信息生态视域下开展信息资源协同研究是事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大事,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研究背景

自1978年F.W.Horton首次提出“信息生态”的概念以来,信息生态被应用到网络环境下的交互代理商、用户和技术,信息中的文化、社会和社会心理过程等。王晰巍、赵杨、叶乃溪、魏傲希、娄策群、黄微等一批国内学者对信息生态、信息资源协同、信息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及其关联进行了研究,并在借鉴麻省理工学院、昆士兰科技大学等从事信息生态研究的科学共同体以及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时进行关系协调、组建图书馆联盟、信息资源协同配置和优势资源共享等方面的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吉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信息资源协同中心,围绕信息资源生态系统、生态环境、生态圈、生态链、生态群落等展开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在信息资源开发过程中,重建设、轻生态,普遍存在先建设、后治理的问题。

目前,信息资源已经出现了信息爆炸、信息泛滥、信息失衡、信息失真等严重问题。更为严重的是,由于信息壁垒、信息保护、信息制约,导致信息资源的共享性、共生性、可用性、易用性等受到极大的限制,其结果是各种信息资源各自为阵,或是同种信息资源大量重复存在,最普遍的是获取信息资源的设备五花八门,兼容性、易用性、可操作性千差万别。这样一来,浪费了大量的资源、能源,产生了大量的电子垃圾和废旧电池,导致了大量的信息生态问题,信息资源生态伦理问题也频频出现,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存。现代信息资源的建设和利用消耗了大量的森林资源、水电资源、钢铁资源等,导致森林覆盖减少、水资源污染、钢铁资源消耗以及资源回收再利用等环节中出现的再次污染问题。

习近平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生态环境就是民生福祉”的科学论断。[2]这三个论断说明信息资源建设需要协同,用协同来解决信息生态问题,充分发挥信息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汉书·律历志上》曰:“咸得其实,靡不协同。”[3]只有协调一致,和合共同,才能团结统一、互相配合,也才能达到目的或效果。信息资源协同也是如此,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合理地、有效地利用资源,保护信息生态。

二、信息生态对信息资源协同的内在诉求

信息资源的存在不是独立的,而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干扰和制约,特别是受产业生态链与利用环境的影响最为突出。如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传输、利用、接收以及信息资源相关产品的回收、再利用等环节都会对信息生态造成影响。因此,本文所说的信息生态是指信息、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正是习近平指出的三个论断在信息资源协同建设中的内在要求。为了缓解信息生态出现的问题,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协同创新、协同分工、协同配置、协同环境等进行产业优化,实现优势互补,有效发挥单元信息在能、物、人、财等方面的消耗最小化,最终达到保护信息生态的目的。因此,研究信息生态对信息资源协同的内在诉求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融入人类生存的大环境

研究信息生态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协同,就是要解决信息资源在建设、利用等过程中出现的生态伦理问题,而这些问题关系到人类生存的大环境。因此,只有把信息资源建设环境作为人和自然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信息生态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协同才有其价值和现实意义。这是因为,信息资源建设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人类生存环境的客观规律,信息资源与人类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实践证明,信息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是涉及到出版、电子、传播、物流等众多行业,而这些行业都与森林、水土、电力、矿产、碳等密切相关,关系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因此,要研究信息生态下的信息资源协同就必须将其融入到人类生存的大环境中进行。

图1 信息生态视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生态图

(二)融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

信息资源没有国界已经达成共识。因此,信息生态下的信息资源协同研究也必须融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环境下进行。如前所述,信息资源建设涉及众多行业,且大部分都是重污染行业。人类共有一个地球,任何有害地球生态的行为都会在一定地区或范围体现出来,导致人类的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由此可见,在信息生态环境下,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哪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责任,而是全人类共同的义务。[4]正如有学者所说:“人生成了关爱自然界的人性,并且意识到自己拥有这一人性后,就会主动自觉地为自然界尽道德义务,为自然界承担起无限的道德责任。”[5]

(三)融入信息生态环境建设的全过程

信息资源建设中的生态伦理问题涉及建设与利用的全过程。如利用传统出版资源进行信息资源建设涉及到的环境污染问题;现在融合出版的信息资源中机械、电子元器件、电池、移动终端等都涉及环境污染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电池、电子垃圾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可能比传统出版更大、更严重,很有可能是新一代“白色垃圾”。因此,研究信息生态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建设不能简单化,而要从每个细节入手,把信息生态环境建设融入信息资源建设的全过程,从源头、过程、结果三方面齐抓共管,才能建设和谐的信息生态。

三、信息资源协同解决信息生态问题的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条明确规定:保护环境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有利于节约和循环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使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6]因此,研究信息生态视域中的信息资源协同的目的就是为了在环节、过程、产业链、资源、能源等方面处处体现生态需求,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使信息生态真正融入信息资源协同的全过程,从而造福人类,实现信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一)强化政策引导,进行宏观控制

信息资源是当今世界三大资源之一,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信息资源与人的生活、工作、环境息息相关,成为日常所需。然而,在利用信息资源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生态问题,需要给予关注。生态是无国界的,信息生态也是如此。因此,在信息资源协同过程中,一定要树立信息生态全球化的理念,并强化政策引导和宏观控制,确保信息资源建设的良性发展。

1)所有国家或地区政府在制定信息资源建设制度、措施、方案时,都要在立足本国或本地区的同时,放眼全球,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而在信息资源协同过程中破坏信息生态的诉求,最终陷入先建设、后治理的恶性循环。

2)所有国家或地区政府要引导、鼓励和支持信息资源协同企业或联盟立足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进行生产、销售、利用、回收等,同时建立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控制标准,对绿色、环保、循环尤其是完全生态化的信息资源建设单位或企业进行鼓励、奖励或在税收、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利好或优惠,发挥政策的绿色导向功能。

3)充分利用国际组织对整个信息资源协同进行调查、跟踪、评估,以此为桥梁,确保信息资源协同全球化、信息资源配置全球化,通过信息生态控制全球化、信息资源生态圈国际化,最终实现信息资源协同全球化,整个行业协同一致,最大程度地满足信息生态的内在诉求。

以上几方面需要世界各国或地区共同努力,在相关政策、措施等方面形成共识。只有每个国家或地区都积极进行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信息资源协同下的信息生态建设才会更有成效。

(二)强化协同创新,注重信息生态诉求

协同不一定就能起到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唯”协同而协同,而是要不断创新信息资源协同的方式、方法、途径等,诉求资源、能源、人力、财力的最低消耗,以此顺应信息生态诉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还必须在积极遵循信息生态内在要求的同时,根据信息生态内在规律来制定信息资源协同的实施方案,力求使信息资源协同环境优化、产业链优化、产品优化、产品终端优化,用户环境化化。通过一系列过程、环节、环境优化最终又反过来促进信息生态的平衡发展,实现信息、人、自然于一体的愿景。另外,在不“唯”协同的同时,我们还要注重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也不“唯”技术论,否则又会重返为了“技术”而技术,而不注重在技术创新过程的生态问题和一些可能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所以,在利用新技术时,一定要对新技术、新材料可能对信息生态乃至于对生态文明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估和测试,以此强化信息资源协同的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要求,最终达到保护信息生态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进行信息资源协同时,不能为了协同而协同,也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而是要不断创新,包括技术、制度、理念、方式、手段、传播、利用的创新。只有通过全方位的不断创新,特别是对于破解生态难题的创新,与全世界的科技人员共同攻克难关,才能为蓝天白云和青山绿水做出贡献。

(三)强化产业联盟,实现信息资源共生、共享

信息就是时间,信息就是金钱,信息就是市场。谁拥有了信息资源,谁就拥有了独占鳌头的发展空间,这在经济界、知识界、技术界和产业界已成为取胜的法宝。有人说,这不是与信息资源建设的初衷相违背吗?共生、共享不是我们建设信息资源的终极目标吗?现实是残酷的。因此,我们要从三方面进行突破,不断为实现信息资源共生、共享创造条件,使信息资源效用最大化。

1)通过产业联盟实现强强联合、技术共享、协同创新,以此解决信息资源协同过程中的重复建设、重复设备、重复存储以及各自为阵的传播和流通渠道建设等问题。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大力推进云存储、云服务环境建设等,以减少存储的大量重复建设,取得能耗减少、碳排放降低等实际效果。

2)充分利用共生理论,在企业与企业、地区与地区、国与国之间,互通有无,在技术、设备、人、财、物、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实现共生、共享和多赢,以此达到保护信息生态的目的,为减少信息资源产业链中的污染做出贡献。

3)为信息资源产业链的各个方面制定全球通用的标准,以便共生、共享技术、设施、终端,从而有效解决各自为阵的局面,为节能减排做贡献。如对信息资源的加工标准、访问标准、阅读器标准等进行统一,就可大大减少电子阅读终端的数量,使电子垃圾的总量呈现下降的趋势。

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接受的理念、思路是全球的,信息资源协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信息生态,真正实现共生、共享的时刻就一定会到来。

(四)强化控制与治理,注重全过程监管

生态问题是困扰当今世界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生态文明的建设不是哪一国、哪一地区的责任和义务,这不仅是某一行业的职责,而是全球人共同的责任。目前,雾霾横行、沙尘暴肆虐、海平面上升、气温上升等,都是人为破坏自然的结果。在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涉及到的产业主要包括钢铁、矿产、能源,这三个产业在运行过程会导致很多生态问题,如森林、植被、土壤遭到破坏,特别是一些稀有金属的提炼导致的浸染、电池的回收造成的环境破坏已经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电子垃圾更是如此。因此,我们要强化控制与治理,并从信息资源产业链的各个领域、环节以及相关行业进行协同创新与控制。

1)强化信息资源协同各个环节对信息生态的诉求并分析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的影响,实现全过程生态监控,及时调整、制定信息资源协同策略,及时将信息生态问题扼杀在萌芽中。

2)对信息源的乱象进行控制和治理,确保信息生态源头的纯洁性、正确性和原始性,根除信息资源生态问题的滋生与繁衍。

3)依法对整个信息资源协同产业链进行严格的治理,确保信息生态不被恶意破坏或是有违背生态伦理的现象发生,最终还“绿水青山”于自然,实现生态平衡,造福人类。

4)在信息资源协同过程中,尽量使用可再生、可循环、可回收的材料或能源,避免出现类似“白色污染”的后果。

四、结语

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7]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指出“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并将“绿色化”融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之中,做到“五化”同步,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动力。[8]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信息资源过程中,一定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发展清洁生产、绿色低碳技术和循环再利用技术,把信息资源建设成为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呵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因此,我们要将信息资源协同研究融入整个信息生态大环境中进行,并注重对信息资源协同创新、加工、配置、环境保护等全过程和环节的控制和保护,确保在原材料获取、能源消耗、回收处理、再生利用、治理办法等过程中不出现新的信息生态问题。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将信息资源协同进行分类研究,并建立信息资源协同联盟,推动信息资源共生、共享,以此推进信息资源协同管理、创新、配置、建设与利用的标准等,为美丽中国乃至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张丽萍,吕乃基.生态学视野下的技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1):55-56.

[2]编辑部.牢固树立生态观[J].林业与生态,2014(10):1-2.

[3]杨家骆.中国天文历法史料:汉书·律历志(上)[M]台北:鼎文书局,1978:59-61.

[4]康存辉.出版环境中的生态伦理问题研究[J].出版发行研究,2013(7):20-21.

[5]曹孟勤.人性与自然:生态伦理哲学基础反思[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73-274.

[6]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3-4.

[7]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N].人民日报,2015-03-06(2).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3-14.

猜你喜欢

协同资源生态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生态养生”娱晚年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