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2015-01-02陈晓雁

国际商务财会 2015年5期
关键词:财经类工学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

陈晓雁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会计学院)

【摘要】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提出的要求,以及高职类院校的特点,做到实践具体化和理论概念化,同时体现专业和时代特征。本文结合笔者工作的经验,反思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梳理了工学结合下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探索了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改革发展的趋势;最后提出了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的创新性建议。

【关键词】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F423.02

★本论文系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2014度科研项目《高职财经类院校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的终结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2014SCKX018

为了紧跟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财经类高职教育的任务应锁定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财经类高职学生。而目前,与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财经类高职教育的任务对应的财经类课程体系设置却存在滞后性,存在很多不协调的方面。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符合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适应财经类高职教育任务的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提出新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即目标是实用化,不仅要具备大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专业技术和技能,本着能用为度,实用为本的原则传授学生知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高职课程的设置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职业能力。因此必须明确和规范高职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和课程标准。而这一规范和明确涉及到高职教育的方方面面,从教师到学生,从教材到教学方法,甚至涉及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

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2006年第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通过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方法,大力培养具有职业道德修养、生存与适应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态势的高技能、综合型、实用型人才。随着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实行和推进,很多高职院校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对工学结合的关键——课程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较为有力度的改革,但由于缺少此方面的经验,没有太多的先例做参考,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动仍然不尽如人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片面注重知识传授,忽视技能培养

很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在设置方面,虽然实训

课程的比例有所增加,但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强调传授知识,而忽略对学生职业道德培养和技能锻炼。教学活动中,多数还是强调课堂知识的讲授,技能的锻炼和培养还不能够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而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工和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脱节的。

(二)教师讲授枯燥无味,师生缺乏互动

很多教师的课堂讲授完全按照教材进行,只是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枯燥无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互动很少。

(三)缺少相应的实践指导教材

虽然许多高职院校注重推进工学结合的学生培养模式,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工学结合的实践性教学方面的教材和指导用书却远远跟不上,高职学院选用的教材可谓数量繁多,但是缺乏适合高职学院学生培养特点、具有较强指导性的教材。

三、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经历了刚开始的借鉴和模仿本科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和借鉴、模仿西方发达国家的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发展至今,我们的课程体系仍然没有摆脱学科型教学课程设置的模式。专业课程的设置比例远远低于理论课程的设置比例,培养的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较低,不能使学生毕业即能进入工作岗位游刃有余的为企业创造生产效益。

(一)通过长期跟踪调查财经类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具体问题

1.在“校企合作”的实践环节,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对于工学结合精髓的把握和运行上都存在偏差,主要体现在企业岗位需求与核心课程的对接方面,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真正进入工作状态后,褪去新鲜感,在做单调重复的工作时,感觉到工作枯燥;在工作空闲的时候感觉个人价值没有完全实现,多数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

3.学生对于企业文化的理解和融入程度不够理想,部分学生只是单纯的完成工作,觉得企业利益与自身利益无关,不能全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企业管理者对于学生的培养、使用方面有一定顾虑,认为学生缺乏稳定性和可管理性,对于含金量较高的工作不敢也不愿意交给学生做。

5.教师本身对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理解不够深入,因为一些教师自身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还是有理论至上的思想,对于实训课程怎么上,上什么存在误区。

(二)高职财经类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目前的课程体系和内容安排过多借鉴本科专业的经验,并未将职业教育的精髓融入其中。对于高职教育来说,首先应该确定人才培养定位问题,例如在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教学案例的编排和学生个性培养等方面是否适应企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目前,在高职教育财经类课程开设的过程中,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如何将实用、实践这一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知识转化能力并具有可操作性,这个设计难度非常之大。一是在课程体系设置的过程中,难以将职业领域需求真正融入到学业当中,培养的学生难以做到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上岗初期需要长时间的适应过程,难以将高职教育特色发挥得淋漓尽致。二是在专业培养过程中,过于重视财经类特性的打造,在为学生灌输专业知识的同时,疏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以及将知识运用和转化到实践中的能力,因此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全面发展的需求。

四、工学结合下高职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

(一)注重能力培养原则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不仅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生产技术原理,最主要的是强调动手实践能力和对工作的理解力和创造能力。这一培养目标有别于四年制本科院校的学生培养目标,并非强调学生对

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而是更加突出对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所以,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首先要考虑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将这种联系体现在具体工作情境中,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同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原则,还应注重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素质课程的设置是这一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

(二)实践性原则

工学结合,顾名思义,是工作和学习的结合,其实质就是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的有效结合。高职教育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实践性原则应贯穿高职课程体系设置的始终。首先,应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使新生一入学就要树立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是为实践服务的理念,确保一定实践课程的教学时数。其次,针对专业课程要设置相应的实训课程,有专门的实训室,模拟工作环境,让学生有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再次,设置的各门课程之间除了相关联、内在逻辑上统一,还要考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两者相辅相成,并相互作用。

(三)分析相关因素原则

为了做到工学有效结合,必须制定出适应企业生产实践的课程体系。这就要求高职课程体系的设置者深入了解行业和企业情况,搜集最基础的资料,分析相关的因素,例如:行业的人才需求、发展状况、生产经营规模和学生就业状况等基础数据,企业的工作分析,岗位用人要求等。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列举出职业的操作技能、技术知识和素质要求,分类归纳后融入到课程中去。

五、财经类高职课程体系改革趋势探索

(一)注重学生的职业匹配与职业适应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职院校财经类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也要进行调整。未来的教育体系改革要关注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培养出对社会有贡献的复合型人才。对于财经类高职院校的培训体系来说,复合型人才即全面发展的人才,是一些具有渊博知识及良好文化内涵,具有多种技能,及稳定发展特性和创新性的人才。财经类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充足的实践经验。例如:不仅熟悉财经与外贸专业技能,而且还具有娴熟的英语交流能力的复合型财经实践人才;不仅了解有关产品技能,而且还熟悉营销管理知识的人才。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的调整需要注意课程内容的普及性与专业性。从客观因素上来看,普及性财经类课程体系的设定需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例如高职财经类课程内容可开设经济管理学、审计学、金融与贸易学等基础课程,这些是培养学生具备专业技能的根本要求。而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需要设置相关专业性课程。

(二)注重创新和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

21世纪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为目的,要培养出一批有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财经类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与普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相比,在培训技能方面和工科专业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过程中,需要注重思维能力、创业技能、创新思维的形成。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的改革需要注重内容的革新,从而更直接地增强学生创新力,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财经类专业和其他专业最大的不同是,他能够培养出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复合人才,在培养实践能力方面,更注重学生思维创新及分析能力的培养。尤其是金融贸易、会计管理、经济管理等专业中,这些职业制度都需要进一步改革。对于改革要求来说,要注重管理、体制与技术等方面的改革。例如经济管理学是一门专业课程,也属于技能方向的培训,在设置岗位的时候要注意根据相应的问题做好创新。比如学生在学习企业营销知识以后,在具体实践中需要设定相应的营销规划,增强运营效率。总之,学生创新力的培养是认真做

好工作、增强工作效率的关键要素。所以,高职财经类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力方面要更为重视。

这些年来,高职财经类毕业生和本专业的本科生对比来看,在就业方面也存在着极大的竞争力。根据多途径的就业方向上来分析,创业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方向。根据高职财经类专业特点来分析,其专业课程设置包括经济管理学、会计金融学等,这些专业对学生走自主创业之路非常重要。由此可见,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有明显的发展优势。当前,也有很多高职院校毕业生成功创业的真实例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来分析,财经类专业的课程设计要注重进一步的优化和发展,不仅要重视教学体系与内容的改革,而且也要注重增加创业管理课程的开设,让学生具备自主创业的能力,熟练掌握自主创业的技能;在分析财经类专业的特征时,可参考与工学专业结合的特征,积极引导学生在校期间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可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创业技能的培训与指导,进而增强学生的创业能力。

六、财经类高职课程体系的创新

(一)将实践性课程体系建设放在首位

高等职业院校的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适应企业生产实践的技能型人才,为了能够使毕业生在步入岗位就能从事并顺利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就必须将工学结合的实践性课程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在学生实际操作中使其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把握住职业技能培养这根主线,强调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育,技能培训和职业素养一个都不能丢,二者并重。还要将实践性课程分为“三大模块”,他们分别是职业能力模块、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核心技能模块。

(二)编写适宜的实训课程教材

编写适合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作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构建首先应编撰与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相对应的教材,这也是课程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教材的内容应源于实践教学并服务于实践教学,侧重于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教材的编写应本着审慎的态度,所以可以先编撰试用教材版本,在实践教学中不断完善和修改教材内容,最终形成正式版本。并依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实际情况加以修改,对教材内容进行完善。

(三)采用多种方式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多种教学手段的相互配合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课堂除了老师的讲授外,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帮助掌握知识的关键。可以引入案例教学、模拟实操、半工半读、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融入到动手实践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提高教学质量。

(四)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壮大“双师”师资队伍

专业的教学团队包括专业学术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兼职教师,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共建一支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优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在课程的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职教育要想培育出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的本质特色要靠“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来体现,“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的有力后盾。“走出去”和“请进来”是在“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建设中必须结合的重要培养模式。它强调不仅要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一线为教师提供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让教师在课堂之余参与企业的相关活动,让教师熟悉和掌握企业的运作规律,将社会实践知识转化到实际教学中来,达到更好的指导学生。还强调高职院校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作人员到院校当专、兼职教师。

(五)发展校企合作模式

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可以使企业和学校达到共赢的目的,一方面,校企合作后,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职业岗位能力的实训性学习,解决了课堂学习

实践教学环节不直观、不深入的诸多问题,让学生较早的熟悉日后工作环境,有助于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如果学校能与企业洽谈在企业中设立一个实践教学平台,这样就会大大节省职业院校自身的投入,包括资金和场地等的投入,这对高职院校来说是绝对有利的。另一方面,企业招收实习学生来进行生产实践,节约了用人成本,提高了生产实践效率。所以,在很大程度上,企业和学校是校企合作的共赢者。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课程改革构想,并对财经类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同时对财经类课程原有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课程实现了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的充分结合,弥补了现有的课程体系不足,缩短了财经类高职人才的培养定位和市场需求的距离,有利于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学习和工作的结合,对不合理的学科体系的设置是一种有效的弥补,让高职院校财经类学生提早接触实际工作,有利于实现财经类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主要

[1]陈解放等.工学结合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刘向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3]吴昊.多维交叉的美国职业教育[J].职教论坛,2001(11).

[4]任聪敏.近二十年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职业教育,2008(3).

[5]徐国庆.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职教课程模式探析[J].二职教通讯,2003(9).

[6]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的课程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31).

[7]吕鑫祥.高职课程改革的若干理论要点[J].中国大学教育, 2002(10).

[8]杨金土,孟广平等.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

[9]余祖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职教论坛,1999(11).

[10]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11]周钦河,林庆文,庞长江.从高职教育的本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8).

[12]王伟廉.对高教课程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关系的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1995(4).

[13]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4]陈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原则与实践[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15]陈星,尹继元.高职财经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趋势探析[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16]李爽,刘向红.高职院校职业人文素养课程建设与实践[J].中国教育装备,2011(11).

[17]邬移生.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18]周洋.谈高校财经类专业的实践教学[J].教育探索,2012 (03).

[19]张沁.高校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07).

[20]邬移生,高职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

[21]于树胜,王秀芳.制约财经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分析[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03).

[22]杜东华.关于如何强化高等财经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思考[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08).

[23]张福堂.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刍议[J].商场现代化,2011(01).

[24]刘向红.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建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6).

[25]应金萍,潘瑶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构建的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8(2).

[26]丁金昌,童卫军.关于高职教育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再认识[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27]俞瑞钊,高振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构建之实践与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7(5).

责编:险峰

猜你喜欢

财经类工学课程体系
盐工学人
——宋辉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基于工学结合护理专业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度探索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一)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二)
2020年成人高校招生考试模拟试题数学(文史财经类)(三)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