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全球经济主导地位更迭的思考与建议

2015-01-02宋英杰

国际商务财会 2015年5期

宋英杰

(商务部政研室)

一、全球经济主导地位的历史变化简述

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加速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经济秩序开始出现。近500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3个世界性大国,17世纪是荷兰的崛起,19世纪是英国的崛起,20世纪是美国的崛起。其中英国和美国的霸主地位更具代表性。

英国。通过殖民扩张,在19世纪末成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40年代,率先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在世界工业生产和国际贸易中居首位。一战前对外投资占西方国家一半,成为全球最大债权国。

美国。建国后发挥后发优势,特别是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国迅速赶超欧洲强国,1894年工业总产值跃居世界第一。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横财,实力急剧增长。二战后初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工业生产约占一半,黄金储备占四分之三,出口额占三分之一。到1970年,美国资本输出总额占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半左右。

二、英国、美国确立主导地位的特点

一是制度先行。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自此国家制度保持稳定并不断完善,为进行工业革命和对外扩张提供了制度保障。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后,建立起统一的国家,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为经济增长和国家崛起扫清了障碍。

二是科技领先。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美国则是第二、三次工业革命的中心,重要原因是两国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在英国,牛顿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瓦特改良蒸汽机。在美国,从电灯、电话、飞机到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互联网,重大发明层出不断。

三是资源和市场保障。英国通过发展对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满足经济发展的资源和市场需求。美国除利用上述手段外,其自身国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和市场规模较大。

四是军事称霸。16世纪下半叶以来,英国先后打败主要竞争对手,逐步确立海上霸主,不断进行海外扩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军事强国,主导建立北约体系,军事力量遍布全球,保护其广泛分布的经济利益。

五是货币霸权。19世纪上半叶以来,英镑逐渐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40%以上的国际贸易用英镑结算。尽管英国实力渐衰,但通过英镑集团和英镑区等机制,将英镑霸权地位维持至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尽管后来该体系崩溃、美国相对实力下降,但美元仍是全球最主要的储备货币和贸易结算货币。美国向全球征收铸币税,利用货币霸权维护自身政治经济利益。

六是软实力和影响力强大。16世纪以来,英国在文化上繁荣起来,在哲学、数学、物理、经济学、戏剧、小说等方面对世界产生重要影响,其价值观辐射广大殖民地,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美国建国后崇尚民主自由,吸引全球人才,鼓励发明创新和多元文化,二战后确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体系,在全球范围推广其价值理念,得到西方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认可。

三、中国目前所处阶段

过去10年,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快速增强,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世界银行、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等机构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30年左右超过美国,部分中外机构预测的时点更早。美国受两场战争、一场危机的影响,实力相对下降,但其综合国力和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先地位仍无可替代。目前国际上暂无综合国力排名的通用指标体系,但大体可从以下方面来判断中国国际地位:

从经济总量看,按市场汇率计算,2014年中国GDP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成,人均GDP约为美国1/7,与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差距。我国工业产值占全球的比重约为20%,低于英美巅峰时期的水平(1/3~1/2)。

从制度上看,中国拥有巨大体制比较优势,这也是过去和未来迅速崛起复兴的根本保障。也要看到,中国尚处于转轨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需要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资源和市场保障看,中国自然资源不如美国丰富,耕地、水资源等日益紧缺,能源资源对外依存度上升,环境承载能力下降,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人口众多,国内市场规模潜力较大,但内需增长动力不足。2014年,中国货物贸易4.3万亿美元,连续第二年居全球第一,出口占世界比重升至近13%,低于英美巅峰时期的水平(1/4),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难度加大。2013年中国对外投资额居世界第3位,但由于起步较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相当于美国的1/10强,约占全球投资存量的2%,远低于巅峰时期英美的占比(1/3~1/2)。

从科技水平看,中国整体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一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载人航天、深海潜水、探月工程等一批举世瞩目的创新成果。但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相比,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在重大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方面仍有一定差距。

从货币地位看,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全球第一,人民币国际化刚刚起步,跨境使用增加,未来有望成为新的国际储备货币。2013年,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交易额中占1.1%,比3年前提高0.55个百分点,但远低于美元(43.5%)、欧元和日元,排第9位。中国在IMF投票权占6.39%,居第3位,远低于拥有一票否决权的美国(17.4%)。

从军事和软实力看,中国国防力量不断增长,但与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发展模式和理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关注和认可,但美西方对我国崛起的猜疑、焦虑、围堵、施压的加强,周边不和谐声音增多,视我国为威胁或唱衰我国的论调不断出现。

从影响力看,我国的主要优势是大国,国家体量、经济总量、军事与科技力量都是如此,在国际上影响力处于上升之中,但由于经验不足等多种因素,议题设置权、话语权不大,实力没那么硬、号召力没那么强、影响力没那么大,除在个别领域外,在大部分领域尚难以发挥主导作用。

四、有关思考和建议

谋定而后动。找准我国际定位,认清国际环境和力量对比,是制定和实施对外战略的基础。结合上述分析,有关建议如下:

(一)保持战略定力

我国体制、劳动力、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决定,未来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继续上升的趋势不会改变,国际格局将继续朝着于我国有利的方向发展。在面对各种形式的“唱多”与“唱衰”甚至猜忌和围堵时,要保持平常心和信心,坚持以我为主、以发展为中心,维护和延长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坚持稳中求进

历史经验表明,大国崛起都需经历从经济腾飞到获得制度性权利的漫长过程,美国从“经济第一”到主导国际规则、成为“超级大国”花了50多年。我国综合国力缩小与美差距、最终完成超越非朝夕之功。在完成超越前宜保持耐心,处理好“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的关系,做国际规则重塑的建设性参与者,这既有利于维护自身经济利益和提升国际形象,也是与初级阶段国情和自身国际地位相称的。要以“稳”为基础、“进”为目标,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争取全球治理制度性权力,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伟大复兴。

(三)坚持改革开放

对内深化改革,按“五位一体”总目标要求不断完善体制机制,释放改革的二次红利,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练好内功,凝聚力量,为实现国家崛起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对外扩大开放,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两类规则,培育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推动国际经济治理结构完善,以开放促改革。

(四)加速科技创新

国际经验表明,强国无一例外都在科技上全球领先,中国古代的强盛也受益于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崛起提供战略支撑。

(五)注重软硬兼修

在不断增强经济、政治、科技、军事、货币等方面硬实力的同时,加快与我国发展相配套的软实力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以政府为主导、民间交流为主体,鼓励体现我国主流文化、平民生活和价值理念的特色文化产品输出,促进文化跨国传播与融合,推动国际社会接纳、理解我国核心价值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