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艺术类课程在安徽省普通高校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

2014-12-3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艺术类教材体育

汪 洋

(安庆师范学院 体育学院 安徽 安庆 246001)

0 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文精神的进步与发展,体育与艺术这两种不同文化在各自领域发展过程中相互靠近、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由此产生了“体育艺术”的概念.体育艺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催生了一系列具有艺术风格和艺术色彩的运动项目出现,伴随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这些新兴的体育艺术类项目开始逐渐走进了大学校园.它们一方面拓宽了体育的发展领域,给体育增加了无穷的魅力和极强的生命力,使体育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健身价值;另一方面,这些运动项目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中强身健体的内容,还为娱乐欣赏、审美教育等方面提供更广泛的选择,充满时尚动感的元素对大学生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促进了体育健康课程的发展,推动了高校素质教育的进程.

校园中体育艺术类项目的开展主要以开设此类课程的形式出现.体育艺术类课程是体育课程的一个新出现的分支,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产物.它是由融入了艺术成分的(包括音乐艺术、舞蹈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性,能激发人的情感,发展人创造性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一系列“体育艺术”项目课程的组合.它包含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舞蹈、艺术体操、啦啦操、街舞、瑜珈等.在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审美能力,且具有较强的表演性、观赏性、艺术性和时代性.由于体育艺术类课程特有的这些功能,符合当代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深受学生们的青睐,因此它已成为普通高校大力倡导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随机抽取安徽省15 所不同层次和性质的高校的教师和学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研究体育艺术类课程在安徽省普通高校的开展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与本研究有关的教材、论文等文献十多篇,掌握已有的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确保研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设计两份问卷(一份是教师问卷,一份是学生问卷)对安徽省部分高校师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教师问卷60 份,回收有效问卷57 份,有效回收率为95%;发放学生问卷1000 份,回收有效问卷948 份,有效回收率为94.8%.

1.2.3 专家访谈法

以电话、走访的形式对15 所高校体育部门负责人和一线的体育艺术类教师进行了访问.

1.2.4 数理统计法

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分类,运用SPSS11.5 对调查结果做统计学分析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课程开设情况

通过调查安徽省部分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情况,结果表明该类课程的开课率很高,课程的开设率达到100%,被调查的15 所高校全都开设了不同类型的体育艺术类课程,说明该项目在高校已经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发展势头良好.如表1 所示,被调查的高校中开设的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类型及比例为:健美操100%、体育舞蹈80%、形体舞蹈66.7%、瑜珈53.3%、艺术体操30%、街舞26.7%、啦啦操26.7%、民族特色类舞蹈6.7%,其他体育艺术类课程没有开设.未开设的课程大多数是因为没有适合的老师和场地.健美操开课率是100%,通过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首先是大众健美操简单易学,能使学习者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其次是对场地要求不高,在室外也可以进行,各高校都具备了这些条件,所以开课率高.

表1 安徽省部分高校开设体育艺术类课程情况

此外,来自948 份学生的有效问卷中的数据显示,仅45.1%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体育艺术类课程基本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54.9%的学生认为自己所在高校开设的该类课程不能完全满足自身的需求,这说明现阶段大学生对体育艺术类课程的需求度较高,目前我省高校开设的此类课程无法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因此,高校今后开设体育课程应当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考虑学生对不同类型课程的需求情况,安排尽可能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自己选择的课程,尽可能使更多的学生对体育艺术类课程加强了解并参与其中.

2.2 教师队伍情况

2.2.1 教师对课程的认知情况

针对我省高校体育艺术类教师对执教课程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3.9%教师有比较全面的了解,56.1%的教师基本了解该课程,大部分教师清楚知道体育艺术类课程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这说明教师在思想认识上已经充分肯定了该类课程的地位和作用,但我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部分教师对于开发体育艺术类新项目的意识淡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校仅仅满足于几个传统体育艺术类项目的开展.如何在继续发展已有项目的基础上,在高校中全面推广体育艺术类新兴项目,最大限度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实现全面素质教育,还是一个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也是一个比较长远的过程.

2.2.2 教师的职称和学历

调查了解,安徽省高校中从事体育艺术类项目教学的教师职称指标显示(表2),助教15 人,占26.3%;讲师27 人,占47.4%;副教授14 人,占24.6%;教授1 人,占1.8%.职称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理论水平、技术技能水平及其发展前景.以上调查结果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省高校体育艺术类项目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较低,分析原因主要是,体育艺术类课程作为新兴的体育课程,需要更多朝气蓬勃的年轻教师来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该课程引进的教师大都比较年轻,工作时间不长,职称偏低.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虽然这是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专业性要求和课程特点所决定,但课程的发展和推广需要时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今后要努力提高我省体育艺术类教师的职称的整体水平,不仅要求教师掌握教学技巧,丰富教学经验,也要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理论水平.

另一项数据显示安徽省从事体育艺术类项目教学的教师学历指标(表2):专科学历0 人,本科学历22 人,占38.6%;硕士35 人,占61.4%,博士0 人.在被调查的教师中没有专科生和博士生,在学历结构上硕士所占的人数最多,这是因为一方面高校对师资的要求按照国家教委的标准,提高了进人门槛;另一方面,体育艺术类项目高学历的教师资源缺乏.学历结构代表着教师教龄的长短和接受正规教育的专业程度,是衡量教师知识能力和技术技能的标准之一.从学历指标数据可以看出我省高校体育艺术类项目教师的学历结构相对合理,但高层次学历的教师相对其他项目教师偏少.目前,具备较强科学研究能力又具备丰富的专业技术是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师的需要.因此,本科学历的教师要保持专业技术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的优势,同时在本科学历的基础上继续深造;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在侧重科学研究的同时,则需要进一步提高专业技术技能水平,从而达到整体和谐平衡状态.

表2 安徽省体育艺术类教师职称、学历指标情况

2.2.3 教师获得相关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

关于体育艺术类教师获得相关专业知识、提高专项技能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5%的教师是通过学校组织的进修学习中获得;10%的教师自费外出进修;15%的教师是通过和从事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同仁间相互学习中获得;接近70%的教师则是通过书籍视频资料、电视媒体、上网学习实现专业知识技能的更新.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省体育艺术类项目教师获得相关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是多样的,这是新兴项目要想得到快速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电视、网络必然成为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工具,但需要注意的是“外出进修”和“教师间相互学习和交流”等形式同样拥有各自的优势,不能完全被电视、网络学习所取代,多种途径相互结合、相互补充才有利于体育艺术类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伴随体育艺术类课程的飞速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与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教学需要,担任此类课程的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课程发展的步伐,所以教师们要经常利用自学或参加培训等多种途径来充实自己的知识量,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加丰富充实.

2.3 教学执行情况

2.3.1 教学计划和教材

教学计划是对课程的整体规划.体育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即为体育教学计划,根据国家颁布的体育类指导性文件,结合不同学校的教学实际,参照学校选用的体育教科书而制定的体育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过程实施方案.调查显示,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90%以上都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的来进行教学活动的,不是随机想象,随机安排的,以此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定.这说明我省普通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在教学计划指导下,开展教学的情况良好,对于那些极少数高校存在的随意无计划的教学,不仅对教学质量无从保证,而且对课程的长远发展也不利.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它是教师授课的素材,也是学生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学习和自主处理的素材,现代教材多种多样,有教科书教材、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现实教材和电子教材等.由于体育艺术类项目在我国发展较晚,加上体育艺术类课程项目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内容丰富,需要配套的教材更是多种多样.调查显示,我省100%的高校拥有体育必修课教材,但是就目前选用的公体课教材看来,涉及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内容不仅不够全面,而且篇幅很小,基本上只停留在对健美操、体育舞蹈、瑜珈等常见项目的简单介绍上.目前,在全国高校中一套完整的体育艺术类项目教材体系至今还未完成.基于上述原因,我省高校体育艺术类教材来源有限且执行情况不统一,因此,加强高校体育艺术类教材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

2.3.2 课堂内容及课时安排

课堂内容现状.由于体育艺术类课程的特殊性,其内容安排起来较为复杂、考虑的因素较多,不仅要考虑学生对不同项目的基本动作、技术技能及风格特点的掌握,又要考虑音乐、编排等知识的教学安排,同时还要考虑能否实现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审美、娱乐、创新等功能.调查显示,有44.4%的大学生认为目前的体育艺术类项目的课堂教学安排不太合理,内容单一枯燥乏味.究其原因,大部分教师的上课内容都是规定动作,很少教师根据学生实际需求编排和创新教学内容的,欣赏性、表演性、创新性、综合性等内容安排的很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提高,也无法达到该类课程的特殊教育功能.

课时安排分析.本次被调查的15 所高校全都开设了健美操课,下面是以健美操课程开设情况为例进行分析.调查显示,15所学校中有3 所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的时间安排为一学年,分上下两个学期,每学期32—36 学时.由于教学时间短,其教学内容选择仅为大众等级操,动作难度一般.其他12 所高校该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两学年,分四学期进行,每学期32—36 学时,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第一二学期体育艺术类基础知识和大众健美操等级操,在第三个学期学习新编等级操,第四学期学习简单动作与队形的编排.由此可见,我省大部分高校的健美操课程教学课时安排较为科学合理,基本符合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的需要.但是,针对其他体育艺术类项目的课时安排情况的调查数据则显示,绝大部分课时数量偏少,教学时数严重缺乏导致根本无法达到该课程预期的教学效果.

2.3.3 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教师为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同时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调查显示:我省体育艺术类教师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及比例为:讲解示范法占96.5%,完整与分解法占93%,重复练习法占75.4%,游戏与比赛法占43.9%,多媒体教学占22.8%,其他占17.5%.数据表明,目前该项目教师大部分还是采用常规传统教学方法,只一小部分采用了现代特色教育法.教师如果仅仅掌握少量的习惯性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一定会影响到该类课程的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自身的能力,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由于体育艺术类课程包含了众多不同的项目类型,每个项目的风格特点各不相同,技术要素多种多样.实践证明,该类课程采用常规传统与现代特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的效果最佳.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做出的测量、分析和评定.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课程评价.这里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调查显示,我省高校体育艺术类项目教学评价全部采用评分制的评定方法,总体评定方法合理.体育艺术类课程考核类别主要有理论、技术评价、身体素质、学习态度等.通过与教师的访谈中了解到,我省高校体育艺术类项目多数是采取多元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但也还存在极少数学校只对学生某一项实践成绩进行打分,采用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需要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2.4 场地器材设施情况

场地器材设施是决定体育课程能否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们是体育课程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体育艺术类课程对场地器材设施的要求比较高,必须是室内场地,木质地板、镜子、把杆、地毯或软垫子以及音响设备齐全.调查结果显示,我省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开展所需的场地器材设施严重不足,半数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对本校的场地器材设施表示不满.在被调查的学校中,很多高校甚至将这类课程安排在室外进行,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激情逐渐淡去,这也是目前少部分学生踊跃参加课外俱乐部的原因.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的发展离不开场地器材设施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器材设施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促进体育艺术课程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我省高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投资建设急需加强.

3 小 结

从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设情况、教师队伍情况、教学执行情况以及场地器材设施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可知,我省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开课率高,但依旧无法满足广大学生的需求;师资队伍基本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但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教师对该项目的认知水平、教师的职称学历结构也需进一步优化,还要鼓励教师采用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教学执行情况总体良好,但在制定教学计划、教材的规范统一、合理安排课堂内容和课时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做出科学化调整加以完善;体育艺术类课程所需的场地器材设施迫切需要加快投资与建设.总之,体育艺术类课程在我省普通高校开展情况总体上良好,但仍旧需要针对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予以重视并且加以解决,才能实现该课程进一步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1]陈敏,王海波.艺术类体育课程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7,26(6):715-716.

[2]邱建刚.四川省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艺术类课程现状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0):85-88.

[3]杨立群.浅谈我校体育艺术类教学项目改革[J].甘肃教学学院学报,2002,16(4):88-91.

[4]黄欣加.构建高校体育艺术课程的思考[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7(2):53-56.

[5]李萍,张国清.高职院校体育艺术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4):98-100.

[6]赵莹.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设置构想[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9,6(10):207-208.

[7]季华,陈爱霞.促进高校体育艺术类课程教学的研究[J].衡水学院学报,2010,12(4):91-94.

[8]崇玉萍.安徽省普通高校艺术类体育课程开设状况的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1):118-120.

猜你喜欢

艺术类教材体育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少先队文学艺术类阵地
艺术类专访心得
艺术类声乐高考误区与思考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