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人居视角的泉州国家级生态市建设研究

2014-12-30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晋江泉州市泉州

梁 美 霞

(泉州师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面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国际社会正式提出了“生态城市”的概念,以期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指导城市的生态建设.进入21 世纪,一系列全球性社会问题的挑战,使得生态城市建设成为全人类关注的主题.城市作为人们改造自然最彻底的一种人居环境[1],为更好地协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原国家环境保护局立足国情,着眼长远,提出了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结合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实际,推出了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以及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等一系列重要文件[2].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生态市是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

泉州,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一直以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都非常重视生态市建设工作.在2003年2月,市委、市政府就已经制定了《泉州市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2007年和2011年分别编制了《泉州生态市建设“十一五”规划》、《泉州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并确定了2014年建设国家生态市的总目标.泉州生态市的建设,对于提升城市的品味、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构建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从而推动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 生态城市概述

1.1 生态城市的内涵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生态城市应当是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社会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生态良性循环四者保持高度和谐,城市环境及人居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安全,失业率低、社会保障体系完善,高新技术占主导地位,技术与自然达到充分融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有利于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的稳定、协调、持续发展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3]

1.2 国家生态市创建的衡量指标

创建国家生态市,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条件:(1)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并通过市人大审议、颁布实施.(2)全市县级(含县级)以上政府(包括各类经济开发区)有独立的环保机构.(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全茅.(5)全市80%的县(含县级市)达到国家生态县建设指标并获命名;中心城市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并获命名.具体的建设指标如表1 所示[4].

表1 国家生态市建设标准

2 泉州国家生态市建设现状

在“十一五”规划期间,全市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生态环境质量逐步得以改善,目前,正按照《泉州生态市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积极推进生态市建设进程.在基本条件方面,截至2013年8月,泉州市11 个涉农县(市、区)共有10 个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市、区)并获命名,南安、永春、德化等3 个国家生态县(市)通过环保部考核验收,洛江、安溪国家生态县(区)通过环保部技术评估,鲤城、丰泽、石狮、晋江、惠安通过省级生态县(市、区)考核验收.泉州市已于2013年9月通过省级生态市的考核验收.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已于2006年10月获得,并于2012年顺利通过环保部复核.除此之外,泉州市国家生态市指标完成情况如表2.

表2 泉州市国家生态市指标完成情况

2.1 泉州国家生态市建设指标现状分析

2.1.1 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为创建国家生态市奠定了经济基础

泉州市,作为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面对严峻的经济态势,把握时机,经济取得新发展.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726.5 亿元,增长12.3%,经济总量连续14年位居福建省首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283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915元,分别增长12.5%和12.6%,城市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加强.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成为国家生态市良性发展的有力支撑.

2.1.2 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为创建国家生态市奠定了生态基础

近几年来,泉州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和谐优美的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增强人民生活幸福感的生态宜居城市目标.在人居生态建设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力度,2012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5%,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为83%,位居全省第二,晋江流域省控断面Ш 类水质达标率100%,13 个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年共投入资金17.3 亿元整治重点流域,投入资金9.56 亿元整治近海水域环境污染,水环境逐步得到改善.注重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提升工程建设,2012年泉州森林覆盖率达58.7%,大面积的林木展示着优美的城市环境,中心市区建成区新增园林绿地637 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2.2%.

2.1.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创建国家生态市奠定了社会基础

2012年,泉州市通过深化“城市建设管理年”活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通网络逐步完善,田安大桥、晋石高速、金安高速、黄龙大桥和台商区南北主干道建成并通车,加强新行政中心东海大街的拓宽改造等,使城市居民的出行更加便捷.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超量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共投资90.23 亿元,新开工4 万套,基本建成2.89 万套,配租配售新增1.61 万套,社会各项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2.2 泉州创建国家生态市尚存在的问题

泉州市已于2013年9月通过省级生态市的考核验收,一年后将申请国家级生态市考核验收.但从表2 不难看出,目前泉州市建设生态市现状指标与国家生态市指标相比,部分指标如第三产业占GDP 比例、应当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等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2.2.1 循环经济体系尚未建立、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依旧存在

经济发展方式没能实现根本性转变,导致产业结构中还占有一定比重的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第三产业占GDP 比例2010年、2011年、2012年仅分别为36.1%、34%、35.1%,距国家生态市40%的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泉州市第三产业在规模总量存在着不足,其中部分行业增加值偏低,如2011年,泉州市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察业的增加值8.34 亿元,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的增加值13.1 亿元,教育的增加值68.99 亿元,三者之和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仅6.21%;除此之外,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以传统的生活型服务业为主,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起步迟、发展相对滞后、比重低.2012年,交通运输、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仓储邮政业、住宿餐饮业等四大传统行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63.95%,仍是泉州第三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应当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的比例较低,2010年仅占5.7%,远未达到国家生态市的标准.

2.2.2 污染减排任务面临较大压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长期以来,泉州市的工业COD、氨氮减排主要依靠结构关停,目前已转入治理减排阶段.由于地方、企业重视不够,以及用地困难等原因,废水深度治理还没有取得突破.其中,印染、造纸、合成氨等行业的新标准执行不够有力,印染、造纸行业废水深度治理进展缓慢,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较高水平,而削减存量的空间有限,节能减排面临较大压力.目前泉州市城东、东海、泉港、石狮永宁、晋江晋南、南安南翼、南安西翼、惠安惠东、安溪龙门、安溪湖头、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等12 个污水处理厂已经建成,设计处理能力20.5 万吨/日,但由于配套管网建设严重滞后,这12 个污水处理厂没有按计划投入正常运行,没有发挥减排作用.2013年计划建成的泉州出口加工区、晋江南港、晋江西北、南安二期、南安北翼、南安东翼、惠安二期、惠安惠西、泉惠石化园区、安溪二期等10 个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19.75 万吨/日)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 比重刚刚达到国家级生态市标准,由于资金上的不足,使得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相当一部分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的城镇仍没有生活污水处理厂,而建成的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配套不足,出现生活污水处理厂无水或“吃不饱”的现象.一些工业企业配套除尘脱硫设施老化或脱硫效率低,未及时维护和更新脱硫设施,使得SO2等废气污染直接向外排放,对周边环境造成大气污染.

2.2.3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尚未全面达到功能区要求

泉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2010年、2011年、2012年达标率分别为:75%、77.8%、84.6%,尚未达到生态市创建指标100%要求.其中,泉州湾和安海湾海水属于第四类水质,无机氮超标、江河入海口、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状况较差、赤潮灾害时有发生.2012年晋江东石电镀集控区排污口和晋江远东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的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差,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COD、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等,生物体主要污染物为铅和汞;晋江/石狮十一孔桥排污口和晋江陈埭乌边港排污口的邻近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水质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COD、活性磷酸盐、石油类、铜等.

2.2.4 环境监管能力不足,环境安全隐患依旧存在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尤其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由此引发的大气、噪音污染影响到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监管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不足,与现阶段环境保护不相符合.虽然“十一五”期末泉州市每万人至少要配置1 名环保工作人员,但是经济较发达的重点县区,如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等县级市,环保工作仍然面临着环保工作人员短缺的情况,使得环保工作无法深入细致的开展,无法彻底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除此,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未设置专门的环境应急处置机构;作为泉州中心市区饮用水源的北高干渠、南高干渠由于地理位置缘故,从中心城区穿过,生活污水截污不够彻底,企业偷排污,饮用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泉州的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约占福建省的五分之一,尚未设置独立的辐射安全监管机构,辐射环境安全工作未能有效开展.

3 泉州国家生态市建设措施

根据对泉州市目前生态市建设指标现状分析来看,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更快地推进生态市建设的进程,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发展措施.

3.1 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通过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县和示范乡(场),以及一批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等产品的生产,保证居民生活的质量安全.

工业方面,重点调整造纸、制革、电镀、制药、食品、化工、建陶、纺织染整等行业的结构.为了治理结构性污染,必须淘汰落伍的相关技术、工艺,采用先进技术,并通过改造提升传统的优势产业来实现.大力发展污染少、消耗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以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兴产业.针对高消耗和高污染的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实现清洁生产,使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验收比例达到生态市创建100%的目标.

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生活型服务业升级,不断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扶持金融业、文化业、总部经济、现代物流业、旅游业、软件信息、电子商务、动漫游戏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打造海西重点物流节点城市和物流基地,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壮大旅游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利用泉州纳入国家金融改革实验区的优势,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电子商务,优化金融服务,引入符合金融机构进驻.级争取到2015年第三产业占GDP 比重达到40%.

3.2 推进污染减排,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一方面保护饮用水源,保证居民饮用水要求,综合治理重点流域水环境,严格控制排放的工业污水总量.另一方面,加快开发利用干净、可再生的低碳能源,鼓励居民使用清洁能源交通出行工具,并在机制上加强碳排放交易市场化的节能减排建设,从而保证污染减排任务的完成.并加大环境保护投资,通过拓展多元化投融资渠道筹措生态市建设资金,保证生态市建设的资金需求.

同时要重点加大对城东、东海、泉港、石狮永宁、晋江晋南、南安南翼、南安西翼、惠安惠东、安溪龙门、安溪湖头、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等12 个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的建设资金的投入,确保已建污水处理厂的配套管网能够满足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要求,并加快新建续建的泉州出口加工区、晋江仙石三期、晋江南港、晋江西北、南安二期、南安北翼、南安东翼、惠安二期、惠安惠西、惠安崇山、泉惠石化园区、安溪二期、永春蓬壶等13 个污水处理厂,确保按计划建成投入运行,发挥污染物减排作用.加快推进机动车氨氮化物减排,争取建设机动车环保监管机构,加大“黄标车”淘汰落实工作.

在“一湾两江四山”城市景观绿地系统规划基础上,加快城市绿化斑块、生态绿廊建设,一定程度上扩大城市的绿化面积,通过绿化来净化、美化城市的生态环境,从而创造宜业宜居的优美城市环境,不断提高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

3.3 强化近岸海域水环境管理,改善近岸海域环境质量

泉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2010年、2011年、2012年达标率分别为:75%、77.8%、86.4%,海域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但是仍未达到功能区要求,应加强入海排污口邻近海域环境管理,重点加强对晋江、石狮十一孔桥和晋江陈埭乌边港流域整治工作,杜绝企业违法偷排乱排污水,完善上述两区的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率,并通过政府财政资金补助的方式推动排海企业对污染物处理设施升级换代,减少污染物总量排放,使泉州近岸海域水质得到进一步改善.

3.4 加强环保监管能力建设,消除环境安全隐患

环境监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提出,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泉州市应充分利用《国家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十二五”规划》、《福建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13—2015年)》,加强环保监管队伍建设,成立独立的应急处置中心,建立泉州市环境应急处理队伍;根据泉州市辐射安全监管实际,成立独立的辐射环境监管、监测机构,确保辐射安全监管的独立性;应加强泉州市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工作,做好备用水源地的建设和维护工作,确保饮用水安全.

4 结语

生态城市是一个包含经济、生态、社会的综合系统,因其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成为21 世纪城市发展的新模式[5].通过对泉州市目前生态市建设指标现状分析,探寻在生态建设中尚存在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较为薄弱、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尚未全面达到功能区要求、尚存在环境安全隐患等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在生态市建设中应强调发展生态经济、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近岸海域水环境管理以及加强环保监管能力等建设途径,旨在对于泉州市构建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提供一定的基础研究,有利于国家生态市的创建,从而营造和谐宜居的生态环境.

[1]黄肇义,杨东援.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25(1):59-66.

[2]成官文,朱宗强,梁凌等.桂林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初探[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0,30(1):148-153.

[3]黄光宇,陈勇.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13-26.

[4]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M].北京: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7.

[5]赵清,张珞平,陈宗团.生态城市理论研究述评[J].生态经济,2007,5:155-159.

猜你喜欢

晋江泉州市泉州
泉州
论泉州北管的“杂揉性”
镇馆之宝
——泉州宋船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主要河流水质变化趋势研究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幼儿园
晚霞如歌正飞扬
——福建晋江老年大学之歌
泉州市妇联“336”助力脱贫有高招
和你一起成长——写在福师大泉州附中50周年校庆之际
“晋江经验”之探啧:梳理及评析
在晋江发现“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