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探讨
2014-12-30姚晓翠
姚晓翠
摘 要: 校企合作教学是任何形式下的校企合作中最核心且最具影响力的部分。当前的高职英语教学相对封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英语教育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校企合作教学的模式下,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方面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教育 英语教学改革
2006年11月,为了进一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简称“高职”)的教育质量,教育部下达了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要求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加大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集“教、学、做”于一体,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和教学资源,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1]。校企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如共建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校外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等,其中最核心最具影响力的部分为校企合作教学。传统的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育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存在问题[2]。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下,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方面进行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1.转变学校主导的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高职院校能否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是学生能否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3]。这就需要学校时时掌握社会所需人才信息,及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当前,虽然英语类专业与旅行社、酒店、游轮、培训机构和翻译公司的合作不断加深,但合作企业从高职院校所选人才比例偏小,专业设置仍由学校领导和开课学院决定,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设置度较低,难以确保全体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提高学生就业率就要求学校和更多企业紧密联系,调查市场预测人才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的针对性和职业定向性要求高职英语教育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内涵,更侧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以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
2.打破传统课程分类法则,以岗位技能为核心。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多由学校教师承担。由于高职院校师资绝大多数源于实践动手能力不佳的传统学科体系培养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受其本身所受教育与经历的限制,在开发课程方面,难以跳出学科体系的思维惯性,终不能适应合作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高职课程体系应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建设,以企业需求为目标,以岗位技能为核心,既要顾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理论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强化高职课程的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
3.校企合编教材,融合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能力。
在英语课堂教学资源中,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媒介,能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教材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使用的教材大多以传授英语语言知识为内容,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为目的,教材中缺乏真实的工作案例和岗位工作流程,学生动手操练能力薄弱,教材的模拟情景也远落后于日新月异的真实工作案例,教材严重与工作所需脱节,难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应具有针对性与职业性,由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教授共同研发。如此才可以将最新的技术和科研成果与理论研究成果相融合,化为教学内容,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针对性和职业性。
4.校企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提高教师高新技术掌握与专业业务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能够安排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展开工作实践,并聘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进行教学实践,这使得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教学水平有所提高。由于校企合作层次较浅,学校教师很难参与企业的项目攻关和技术革新,企业也很少深入学校提供师资方面的援助,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双师型”教师队伍远未成形。校企加深合作层次,使学校教师企业锻炼和企业骨干调任学院教师成为学校教学和企业工作的常态,持久开展,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能提高教师高新技术掌握与专业业务能力,还有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技术创新。
5.转变教师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法。
高职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就业竞争的独特优势。校企合作教学需要整合理论教学、技术训练和实习操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由于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师思想观念还未摆脱以教师和教室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的束缚,校企合作教学的实施需以教师、师傅和工场型教室为中心[4]。教师需要在传授理论知识时,将工作实践联系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要改变接受单纯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在参与企业生产过程、管理过程和研发过程中学习技能和企业运作流程,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做到动脑与动手相结合。
高职教育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必须继续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具有职业特色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微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材编写、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模式与学习方法等要素[4]。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必须紧贴市场需求,体现其独特的职业性,以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以岗位技能为核心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编著融合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教材,培养具有高技术和专业业务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以工场型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动手动脑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适应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6(11).
[2]谭谊.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办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5(9):27.
[3]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编著.中国教育年鉴2006[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赵海燕.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与对策——以秦职业学院为个案分析[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