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APP应用的移动图书馆建设实例及发展研究——以武汉图书馆为例

2014-12-25

图书馆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武汉图书馆资源

叶 莉

(1.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武汉图书馆 湖北 武汉 430015)

随着移动终端硬件及基础服务的不断优化,智能终端的突破性普及为移动互联网奠定了庞大的用户基础,以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移动终端APP应用更是燃起了移动互联网的革命之火。相比传统的WAP手机网站,APP作为第三方移动应用程序,具有支持离线工作、挖掘有效信息、推送个性服务等功能优势,因此备受互联网用户青睐。以APPLE的App Store为例,2008年推出的iPhone专用APP应用仅有5万个,但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截至2013年9月),各行各业都敏感地预测到APP良好的发展前景,开发了各种精彩纷呈的APP应用,促使这个数字猛增到76万余个,累计下载次数更是高达150亿次。同时,平均每台iPhone安装的APP应用也由当初的10个增长为现在的80个,这其中就包括图书馆的APP应用。

笔者通过对App Store、国外大学图书馆及公共图书馆网站所提供的APP资源进行统计发现,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类型上,APP已经成为图书馆开展移动服务的有力工具。截至2012年底,世界排名前15位的大学图书馆大都依托于独立客户端或大学移动服务程序提供基于智能终端的图书馆移动服务,全球90%的知名公共图书馆也都开发了类型多样的APP,例如纽约公共图书馆拓展了信息素养培训、空间导航、社区互动等多种功能。而在国内,根据App Store统计和Google深度检索,目前国内提供下载的基于OPAC检索的图书馆应用及衍生图书馆服务客户端应用程序共39个,其中由公共、高校及科研图书馆推出的专用型APP有34个(如国家数字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由图书馆系统、资源服务机构推出的通用型APP有5个(分别是超星移动图书馆、汇文掌上图书馆、书生移动图书馆、创讯掌上图书馆以及图创馆馆通)。由此可见,APP应用于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是未来数字图书馆发展趋势之一,是对传统实体图书馆服务的不断延伸和有力补充。

1 武汉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建设

1.1 建设目的

近年来,武汉图书馆积极参与国图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逐步加大数字图书馆建设力度,不断购买或自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各种数字资源库,以满足读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2013年5月,为方便读者使用馆藏资源,武图联合北京世纪超星公司共同研发、定制基于APP应用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该系统以移动无线通讯网络为支撑,以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平台和基于元数据的信息资源整合为基础,以适应移动终端一站式信息搜索应用为核心,以云共享服务为保障,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为图书馆读者提供搜索和阅读数字信息资源、自助查询和完成借阅等服务,帮助读者随时随地获得全面信息。

1.2 功能构架

①与OPAC系统集成,实现纸质馆藏文献的移动检索与自助服务,例如馆藏查询、图书续借、预约、挂失、到期提醒等。

②与数字图书馆门户集成,实现电子资源的一站式检索与全文移动阅读。系统应用元数据整合技术将馆内外的中外文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标准、专利等各类文献进行全面整合,在移动终端上实现资源的一站式搜索、导航和全文获取服务。

③与全国共享云服务体系集成,实现馆外资源联合检索与文献传递服务。移动图书馆接入功能强大的云共享服务体系,平台提供24小时云传递服务,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期刊论文,都可以通过邮箱接收电子全文信息。

④构建读者信息交流互动平台,实现公告信息发布与读者个性化服务定制。为了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要,每一位读者都可定制个人中心,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自由选择平台所提供的参考咨询、新闻公告、讲座预告、新书推荐等信息交流功能,同时还可以修改基本信息,建立收藏,了解自己的检索历史、浏览历史、收藏历史等。

⑤与RSS订阅系统集成,实现多来源信息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包括电子书籍、报纸、杂志、视频、资讯等频道分类,使得用户在任何时间都能有针对性地阅读所需信息。

1.3 关键技术

①突破IP限制

目前,市场上手机大多是通过3G或GPRS网络,采用动态IP方式上网。但数据库厂商往往只针对某个或者某段范围的固定IP的移动终端用户群开放数据库资源的使用权限,从而导致手机用户因IP受限问题而无法正常访问数据库资源。武汉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通过在馆内固定IP范围设置代理服务器,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使持证读者只需通过手机输入证号和密码完成身份认证,即可直接访问图书馆所有的外购和自建资源。

表1 代理服务器软硬件环境要求

②统一操作界面

由于手机与台式电脑的外观大小、分辨率、操作系统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其使用的操作界面也完全不同。目前,大多数的数据库厂商所提供的操作界面都只适合在台式电脑上使用,而适合手机使用的微乎其微。武汉图书馆基于APP应用的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就将各个数据库不同的界面,在尊重其数据加密措施基础上,转换为适合手机等移动终端使用的统一界面并呈现给用户。

1.4 管理平台

图1 移动图书馆工作原理

武汉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服务系统具有前台用户界面和后台管理平台。首先,用户通过在APP前台页面的搜索框里完成检索主题词录入,提交成功后,APP的后台管理平台会立刻将搜索请求发送到一站式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再将结果原文地址发到平台;平台向资源库发出全文调度请求,资源所在数据库向平台返回所要全文(直接打开阅读或文献传递);平台将数据库返回的原始页面转换为适合手机等终端阅读、操作的页面并发送给用户;最后,用户利用移动图书馆提供的前台页面浏览、阅读、管理获得的文献资源。

APP后台管理平台除了完成以上文献传递任务以外,同时还具备用户管理(包括查找、禁用、编辑、删除用户、导出和发送短信等操作)、栏目管理、评论管理、站点配置(包括对站点的邮件服务器、短信注册成功欢迎词、短信订阅内容、邮件订阅的标题和内容等进行配置)、流量统计(对移动图书馆的访问、首页及频道、全文检索、数据商、文献传递进行统计,并以列表、饼状图、柱状图等进行直观展示)等功能。

2 引导读者正确使用移动图书馆

2.1 介绍移动图书馆的使用方法

武汉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有两种使用方法,一种是直接在智能手机浏览器中输入网址http://whlib.superlib.com浏览移动图书馆的内容,但阅读效果不佳;另一种是APP客户端方式。用户首先利用智能手机在图书馆网站上扫描一个二维码图片,然后根据不同的机型,智能手机会自动下载相应的客户端版本(目前支持IOS版和Android版)进行安装,并将移动图书馆的应用图标设置在手机桌面上。读者在网络环境中,打开APP移动图书馆客户端,输入读者证号和姓名后,即可将武汉图书馆海量的免费数字资源装入手机随身携带,并享受舒适、美观、快速的阅读效果。

2.2 开展移动图书馆的读者培训

为了引导读者正确使用基于客户端应用的移动图书馆服务,武汉图书馆根据用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其培训形式主要以讲座为主,重点介绍移动阅读为公益性服务,免费为用户提供百万册电子图书、千万篇学术期刊、全国各地数字媒体报纸以及各类学术视频和有声读物等资源的阅览及下载服务。同时,通过培训课程中的互动环节,用户可现场下载、安装APP客户端,体验一站式馆藏检索服务,查询全市所有公共图书馆资源的馆藏地点和借阅状态,时时掌握个人借阅信息,自助完成图书预约、续借等基本业务。在学会这些基本操作后,许多用户还会在移动图书馆实时更新的不同种类资源中根据自己喜好和需求进行个性化阅读订制,如“英语学习专题”“健康知识专题”等。

2.3 加强移动图书馆的宣传推广

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及时了解、正确使用移动图书馆,武汉图书馆十分注重该项创新服务的宣传与推广工作。2013年5月26日,《人民日报》文化版专题报道武汉图书馆开通“移动图书馆”服务,方便市民掌上阅读百万图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此后,新华网、《湖北日报》、《武汉晚报》、湖北经视、武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也相继报道,促使移动图书馆的使用率日益攀升。同时,武汉图书馆还通过开展各类读者活动、印制详细宣传手册、现场指导操作流程等方式,加大“武汉图书馆移动图书馆”宣传力度,并广泛吸收读者意见,进一步丰富移动图书馆的资源和功能,让更多的市民受益于公共文化服务。

3 移动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3.1 数字出版尚未成熟,数字资源不够丰富

移动图书馆的主要服务功能在于借助网络技术、利用智能终端,将图书馆传统的纸本阅读转换成数字的移动阅读。但目前由于数字图书出版机制尚未成熟,供应链未能理顺,导致现时出版的电子书种类不多、新书过少,可供用户浏览、下载的数字资源与传统网络海量的资源相比甚少。因此,数字资源的产量不足严重制约着移动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3.2 网络资费居高不下,移动阅读成本偏高

图书馆提供的资源是免费的,但移动阅读所产生的通信费用却是有偿的,虽然资费在不断下调,但相对于普通百姓收入而言还是较高。据了解,2013年中国移动GPRS流量收费为1元/M,而一本500页的图书,其文件大小约为5M。那么,用户通过移动阅读所产生的通讯费用就是5元左右,而读者到图书馆借阅纸本图书阅读则是完全免费的。另一方面,智能终端是移动阅读最好的体验工具,但智能手机与普通手机相比,其价格要高出1倍甚至几倍,带有3G功能的平板电脑价格更加不菲。因此移动终端产品的价格偏高也是直接影响移动阅读的因素之一。

4 移动图书馆建设策略

4.1 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功能

目前,移动图书馆提供的读者服务只是围绕图书馆业务而开展的,例如馆藏书目查询、数字图书期刊检索等,服务内容单一、服务种类较少、服务效率不高。同时,当当网上书店、新浪“文化读书”频道、盛大“云中书城”等网商为了招揽生意,纷纷提供各具特色的移动阅读服务。那么,移动图书馆如何脱颖而出,吸引读者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图书馆应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向读者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内容服务,这将是移动图书馆下一步的发展目标之一。目前,国外图书馆的移动阅读服务就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和参考。例如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针对第一次来馆的读者设计了一种语音导航馆藏布局、结构功能的移动服务,以帮助读者利用手机来熟悉图书馆及其服务;又如美国波尔州立大学图书馆除了向用户提供基本的书目搜索外,还提供了诸如天气查询、新闻、体育等个性化信息。

4.2 优化操作界面,简化操作流程

移动图书馆的终端使用设备主要以智能手机为主,但当前手机的操作系统各异,有IOS系统、Android系统,以及其他操作系统。而各种系统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标准和相关协议,以致移动阅读可能会因为手机操作系统的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实现数据兼容、优化操作界面将是未来移动图书馆必须解决的问题。另外,移动阅读的操作方法也必须简单、快捷、方便。例如用户既可以快速地进入某个阅读专题,随意放大、缩小、移动其文字或图片,又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随心设置个性化界面,使其更加符合用户的日常操作习惯等。

4.3 开展多方合作,扩大服务效益

现在许多的数据库厂商已经认识到,数字资源使用的普及会给他们带来更多更丰厚的利润,因此,他们想方设法地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让资源的使用方法变得更加简单、快捷,纷纷推出了自己的APP客户端提供给用户免费下载。例如博看、超星、维普等都有不同版本的手机客户端方便用户使用其资源。但手机桌面上如果同时设置数种APP,也会给用户的使用带来麻烦,能否将这些应用进行有效的整合呢?用户仅需通过一个移动阅读客户端,就可以检索所有的资源,然后根据其实际需求,有所选择地访问资源,这才是真正方便用户。除了数据库厂商的协作之外,我们还需要馆际间的合作,这样既节省经费又丰富资源,还可向网络运营商、数据库厂商争取更多的优惠措施,同时也方便对本地区特色资源栏目建设进行统筹协调,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实现读者“共享”,从而扩大服务人口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服务效益。

5 结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移动阅读是图书馆开展服务的新领域,是以图书馆为核心的服务模式向以用户为核心的服务模式转变的重要标志和具体延伸,它为信息社会下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利用短暂的闲暇时间进行阅读与利用图书馆的灵活选择。据了解,我国目前各地图书馆开展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均对推动当地读书之城建设、提高广大市民文化素质、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效益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进一步完善,移动图书馆必将成为未来我国图书馆的重要服务方式。

[1] 甘建伟.手机图书馆发展现状与服务功能拓展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1(6):12-16.

[2] 叶爱芳.移动图书馆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图书与情报,2011(4):69-71,93.

[3] 陈志刚.移动阅读:以发行的视角重构运营体系[J].中国电信业,2011(7):60-61.

[4] 谢欢,沈妍.移动环境下图书馆的机遇与挑战[J].图书与情报,2011(5):65-68.

[5] 宋恩梅,袁琳.移动的书海:国内移动图书馆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5):34-48.

[6] 曾瑚,赵跃龙.基于WAP技术的移动图书馆研究与设计[J].图书情报工作,2009(21):106-109.

猜你喜欢

武汉图书馆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资源回收
图书馆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