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为例

2014-12-25戚永哲

图书馆学刊 2014年3期
关键词:鞍山文化遗产物质

钟 戈 戚永哲

(辽宁科技大学图书馆,辽宁 鞍山 114051)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也创造了许多举世瞩目的、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非遗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教育价值和经济价值,但是,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非遗破坏严重,有的甚至面临失传的危险。地方高校图书馆是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支重要的公共文化力量,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来[1],这也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环节。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1.1 我国的现状

从《诗经》的编撰完成,到上世纪50年代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保护,再到80年代开展全国性的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抢救整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保护文化遗产的脚步从未停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收集、整理了海量文字资料,并采用录音或早期的录影形式记录了一大批老艺术家的作品。但是,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抢救多着眼于作品,而非遗中最重要的传承主体——传承人并没有被纳入,抢救出来的资料大多束之高阁,未能得到很好的利用[2]。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在保护非遗的进程中迈出重要的一步。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高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从此,非遗保护有了法律保障。同时,通过几年来非遗工作的扎实推进,工作机构和人员队伍基本建立;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21.0249亿元非遗保护工作经费,2013年专项经费计划投入6.6亿元;完成了第一次全国普查工作,公布了3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认定了4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2 鞍山的现状

鞍山市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近年来,中共鞍山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制定了《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和《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率先在全省成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形成了完整的保护工作体系。目前,本市在普查的1849个项目基础上,成功申报确立了39个非遗项目。其中岫岩剪纸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非遗项目名录;还有岫岩玉雕素活工艺、海城高跷秧歌等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岫岩单鼓、海城牛庄馅饼制作工艺等7个项目入选省级非遗名录;台安唢呐咔戏、祁家通背拳等19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项目名录;台安民间谜语等3个项目入选县(区)级非遗项目名录。在此基础上还确立了70位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建立了鞍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厅;设立了7个非遗项目传承基地,保护工作正以良好的发展势头健康、有序、稳步前行。

1.3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遗保护的现状

1.3.1 概况

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地方高校图书馆的非遗研究情况进行统计。选择CNKI中期刊为数据源,在高级检索中选取检索条件为“主题”,以“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检索词,匹配模式为“精确”,检索时间是2013年8月2日,所得文献88篇,其中核心期刊为18篇,如果只选取主题是“高校图书馆”得到62334篇文章,分类统计结果如表1。

1.3.1.1 发表年度

表1 按年度统计发表论文的数量

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图书馆对非遗的研究开始于2007年,2010年到2012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说明该研究近3年才逐渐得到重视,但是论文数量严重不足,只占到全部有关“高校图书馆”文献的0.14%,说明该领域尚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

1.3.1.2 作者统计

图1 按同作者统计发表论文数

从图1统计结果来看,只发表1篇论文的作者数达到了30人,发表两篇和3篇的作者共有10人,没有发表过3篇以上的作者,说明多数研究属于阶段性的,缺乏持续性和深入性。

此外,发表论文的40所高校中,只有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厦门大学和海南大学4所国家“211”工程大学,也说明国内一流大学尚未重视这个领域的研究。而且88篇论文中只有4篇获得了基金的资助,其中省级3篇、市级1篇,没有国家级基金资助,这也说明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非常不够。

总之,高校参与非遗保护的研究是近几年才逐渐兴起并发展开来的,目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都是一些基础理论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2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2.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高校图书馆义不容辞的责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界定的图书馆四项职能中,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位居第一。而非遗作为其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和专家学者的重视。图书馆从古代的藏书楼发展至今,其功能在不断增强和分化,对活态文化的采集、保存、整理、传播也是扩大自身功能的一种方式。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图书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有责任和义务加入到非遗的保护和传承中来,通过对地方非遗资源的收集与整理,实现与传统文献资源的共存,互为补充、相得益彰,这也是未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要求和前进方向[3]。

2.2 地方高校图书馆具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遣产的优势

2.2.1 地域优势

任何一种文化遗产都具有地域性,鞍山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地反映了鞍山及周边区域的文化特征,包括语言、风俗习惯、礼仪节庆、音乐创作、工艺技术和宗教信仰等。作为地方文化代表的地方高校和地方文献汇聚地的地方高校图书馆对当地文化有着更深层的共鸣,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是其他机构所不能比的,这是能够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4]。

2.2.2 人才优势

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这就为非遗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人才保证。本校是集工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法学、艺术等七大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各专业、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本校图书馆引进人才也不局限在图书馆专业,可充分利用这些人才资源,将非遗保护列为常规工作,并长期开展。

2.2.3 自身优势

图书馆自古以来就是收藏、管理书籍的地方,有经验丰富的馆员,这是非遗能够规范化保存和管理的必要条件。此外,现代高校图书馆还拥有先进的现代化技术手段、舒适的环境和功能齐全的演示区,应充分利用,实现管理的合理化、科学化[5]。本校图书馆有各类型专业技术人员提供技术保障,有宽敞的大厅可供非遗物品展示,有可容纳100余人的多功能厅和200余人的报告厅进行非遗资料的音、视频演示。

3 地方高校图书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以及引领文化4个方面寻找有效的途径。

3.1 人才培养

3.1.1 培训馆员

通过举办专业培训、讨论交流、实地考察等活动,培养愿意从事该领域工作的馆员。激发他们的兴趣主动投入到保护工作中来,包括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目、建档,向读者宣传和推介等。

3.1.2 教育读者

高校图书馆每天都接待大量读者,可以通过图片展示、图书推荐、专题讲座、实物陈列等方式进行宣教,让他们了解我国和当地优秀的非遗资源;也可利用本馆建筑格局,在装饰和摆放上营造一种氛围,寓教育于日常学习及生活之中;还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读者亲身感受非遗精湛的艺术魅力。

3.2 学术研究

非遗本身具有较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需要学术研究的支撑。而高校属于教学科研机构,学术研究是其重要职能,我们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对教学科研的辅助作用,更好地开展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3.2.1 整合资源,建立特色馆藏

我国有很多历史悠久的高校,这些高校的图书馆里往往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文献资源,其中不乏一些古籍和珍贵的非遗资源,但它们大多被放置于读者流通量少的库室,而且与其他书混在一起,不易被发现,往往利用率很低。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实际情况,对这些资源进行重新分类、整合,建立专门的借阅室或专架。本校图书馆有关非遗的文献资料比较缺乏,应该在密集库和社科借阅室收集、整理出与非遗相关的书籍。同时,立足鞍山及周边地区,增加相关文献的采购比例,建立类似“鞍山记忆”特色馆藏,方便师生、专家和社会学者借阅与研究。

3.2.2 数字化保护

现代社会,数字化技术已应用在各领域,地方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拥有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现代化设备,这些是实现数字化保护的基础,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收集和整理有关当地的音、视频非遗资料。鞍山的非遗资源众多,有鞍山评书、海城高跷秧歌、千山寺庙音乐等,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大多都有几百甚至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下来非常不易,有一些传承人已经离世,比如岫岩皮影传承人于德宝、海城喇叭戏的传承人张绍寅等;有一些传承人虽然健在,但大多年世已高,比如鞍山评书传承人单田芳、刘兰芳等,而非遗的传承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那样修复整理保管好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人的力量和作用“口传心授”式地活态传承,这就需要我们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进行收集和整理,可以与有关机构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协助有关部门通过实地考察,走访传承人,运用摄影、录音等方式记录资料,完成数字化存储和保护,也可以建立数据库,在网站上增设相关栏目,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和关心非遗,同时为专家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原始资料。

3.2.3 组织专家学者,对非遗项目进行研究

高校拥有各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图书馆应该将学校和社会上的专家学者组织起来,成立“非遗保护委员会”,定期开展研讨活动,为非遗的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同时,还可以进行专题调研,必要时可申请立项,争取获得学校和政府的资助,这样既可以指导保护工作,又可以提高学术研究水平[6]。

3.3 服务社会

地方高校图书馆除了为师生的教学科研提供保障之外,还肩负着一系列的社会职能,包括为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信息资源与决策咨询等,其中非遗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起着重要作用,图书馆中大多非遗资料都属于珍贵典籍,按传统的管理方式,是不能外借和复印的,长此以往,会造成大量资源闲置。所以应该顺应社会的发展要求,转变管理模式,适当适量面向社会开放,让更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总之,服务的社会化既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

3.4 引领文化

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国学大师南怀瑾曾多次意味深长地说:“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凝聚力,始终像一盘散沙;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没有创造力,只会跟在外国人后面模仿;没有自己的文化,一个民族就不会有自信心,也不可能得到外人的尊重。”非遗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3.4.1 推进馆际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非遗具有地域性,这就需要各地相关机构,以及地方高校图书馆联合起来,包括图书馆之间、图书馆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被了解,才能被世界认知。

3.4.2 开展非遗活动,传播非物质文化

利用当地民俗文化节庆日,邀请“非遗”传承人来馆举办展示、展演活动。就本校图书馆而言,可以邀请岫岩民间剪纸、刺绣的传承人,鞍山评书的传承人等来校进行宣讲和演示,一方面可以生动展示地方的文化和艺术,另一方面在传承人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制作和学习,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当然,也可以组织师生到现场参加节庆活动,比如千山大佛寺的千山寺庙音乐,活跃于乡间的海城民间鼓乐和海城高跷等,让读者在耳濡目染中深化认识,增强保护意识[7]。

4 结语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举国上下热切关注的文化领域的重大事项[8]。传承和保护好非遗,对于提升“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地域、人才和自身独有的优势,是整个保护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应该勇于承担起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实现非遗的再繁荣和持续发展。

[1] 刘荻.浅议高校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4):44-46.

[2] 方允璋.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52-56.

[3]周志容.试论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图书情报工作,2010(21):93-96.

[4]田明伟.高校图书馆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定位再认识[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3):152-154.

[5]刘小芳.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若干思考[J].情报探索,2008(3):32-33.

[6]吕庆华.地方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采集与管理[J].图书馆建设,2007(6):60-63.

[7] 郑芳梅.高校图书馆: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路径[J].中国出版,2012(3):54-55.

[8] 戚永哲.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2:131-132.

猜你喜欢

鞍山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鞍山烈士纪念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等比数列前n项和(一)教学纪实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