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百击永恒的定格

2014-12-24任义大头马

大众电影 2014年16期
关键词:安托万巴赞新浪潮

任义++大头马

就像巴赞之于特吕弗,在利奥德身上看到自己影子的特吕弗成了利奥德另一个父亲。

一个孩子在海边迷茫的注视着观众,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的海报再现了法国新浪潮代表作《四百击》的经典结尾,14岁的让-皮埃尔·利奥德面向观众的定格,开启了法国新浪潮运动,也成就了自己和弗朗索瓦·特吕弗的传奇电影人生。

黑暗中的童年

1932年特吕弗出生在巴黎的一个普通家庭,母亲和继父无暇看管照顾他,他在祖母身边长到八岁,也是在她的影响下喜爱上看书和听音乐。祖母去世后小特吕弗才头一次真正意义上和父母一起生活,他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亲生父亲是谁,母亲对他唯一的要求是“安静,低调”。他开始频繁地离开家,将自己放逐于外面的世界。而特吕弗最常去的地方,就是电影院。1939年,八岁的特吕弗在电影院看了人生中第一部电影,阿贝尔·冈斯的《失去的天堂》,日后他无数次提到电影院对自己的重大意义,“它拯救了我的人生”。家庭和学校都不容于他,只有电影院给了他一个值得去爱的东西。

当从一个孤独的不良少年慢慢成长为影评人并最终决定执起导筒时,特吕弗选择讲述一个同样被家庭和社会放逐的孩子的故事,许多人认为《四百击》是特吕弗的半自传体作品,电影里的那个跑向海边的小男孩安托万就是童年时的特吕弗自己,迷茫,困惑,无处藏身,伤心不已。但也许,特吕弗只是在用这样一部作品表达对童年的挽留。我们在《四百击》里看到了许多和电影院有关的场景,因为有电影院,安托万的童年也就谈不上足够悲惨。即便把偶像巴尔扎克供奉在房间里,引发了一场火灾和家庭的争吵之后,全家仍是和好如初,一起高高兴兴去看了电影。至于安托万自己,就更是经常和小伙伴翘课泡在漆黑的影院里,我们看到银幕反射的幽光投射到他的小脸上,那是特吕弗童年的救赎。

《四百击》的片名来自于法国的俗语“faire les quatre cents coups”,意思是“胡作非为”, 影片真正讲述的,其实只是特吕弗经历过的每一个被他记住的细节、画面和情绪。因此,简述特吕弗的童年,也就是在简述《四百击》的情节。和电影里不同的是,特吕弗并没有谎称母亲已死,而是告诉老师父亲被德军逮捕。安托万将偷窃的打字机送还回去时被捉拿,特吕弗则是因为主动向继父供述自己的小偷小盗罪行而被继父送去看守所。

父亲和新浪潮

由于没钱,特吕弗常常翘课溜进电影院看电影,那时他的童年好友罗贝尔·拉谢尼常常陪他一起,他们的友谊维持到特吕弗去世。在《四百击》中,特吕弗特地为安托万安排了一位好友勒内,以纪念他和这位老友的友谊。电影里,勒内陪特吕弗一起翘课玩耍,一起在他家偷偷吸烟,一起偷窃打字机,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一起偷海报,形影不离。安托万无处可去的时候,会躲在勒内家,勒内则趁父亲不注意时为他送去食物。在安托万被关押进少管所后,勒内还来看望他并试图给他送去些东西,但失败了,他们没能接触。这也是安托万最终绝望并逃离看守所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到了14岁,在被数个学校开除之后,特吕弗干脆辍学,决定自学成才。而他的自我培育计划,就是“一天看三部电影”或是“一周看三本书”。1948年,他遇到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法国影评人安德烈·巴赞。他对特吕弗的帮助,不仅是电影事业上的,还包括解决特吕弗生活中的各种麻烦。对特吕弗来说,他不仅是精神导师,也是一个真正的父亲。在巴赞的影响下,他开始学习接触电影理论和技术,撰写了一批重要的批评文章,立志成为一名改变电影现状的导演。当1959年,特吕弗在亲友资助下终于拍出自己的长片处女作《四百击》,巴赞却在一年前去世,影片的片头字幕,特吕弗将这部作品献给巴赞。

1959年,有24位法国导演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四百击》无疑是其中的代表作,它不仅为特吕弗赢得了当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入围了金棕榈提名。手持摄影机在大街小巷中运动,自然光的大量使用,看似随意的剧情,以及对电影本身的各种指涉;特吕弗实践并发扬了巴赞所提出的电影作者理论,在他手下,电影终于变成了导演肆意书写的“个人作品”,当时的观众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电影,他们把特吕弗、戈达尔等团结在一起的法国年轻导演发起的电影运动成为“新浪潮”,《四百击》和特吕弗的名字,永恒的定格在影史之上。

另一个特吕弗

或许没有一个导演和演员的关系会产生如此多如此久的羁绊。安托万这一角色不仅是特吕弗自己的,也是他的饰演者让-皮埃尔·利奥德的。

拍摄《四百击》招聘演员的广告发布后,来了几百个男孩。特吕弗最终选中了14岁的利奥德,是因为“他真的很想要那个角色,他身上就有一股反叛精神”。特吕弗看得很准,很快利奥德的学校就写信来跟特吕弗打小报告,痛诉这个学生是多么不守纪律,并警告他“这个学生非常难以管教,冷漠,傲慢,看不起人,有两次被抓住在宿舍藏匿色情招贴画”,但在特吕弗眼中,他同时又非常聪明、慷慨、多情。

未被选中的男孩后来成为了电影中教室里的其他同学。特吕弗鼓励利奥德用自己的语言去演戏,取代原先的剧本。出来的结果就像他预料的那样,“不从通常的角度去展示一个少年的多愁善感,而是去展示他真正痛苦的经验”。作为自己的“饰演者”,利奥德是安托万,也是另一个特吕弗。这个父亲是助理剧作家,母亲是女演员的男孩,不知道自己将会持续扮演安托万,完成他虚构而真实的一生,也不知道自己将在特吕弗的引导下成为法国新浪潮的标志性男演员,就像巴赞之于特吕弗,在利奥德身上看到自己影子的特吕弗成了他的另一个父亲。

特吕弗之后又拍摄了另外四部以安托万为主角的电影。1962年的短片集《二十岁之恋》的《安托万和柯莱特》这部分里,特吕弗安排安托万遇到了他的初恋柯莱特。在1968年的《偷吻》里,23岁的安托万再次遇到柯莱特,也遇到了另一个重要的女人克里斯蒂娜,他在两个女人之间摇移不定。1970年的《婚姻生活》里,25岁的安托万和克里斯蒂娜结婚,过着平静琐碎的婚姻生活,也不乏婚外的诱惑。1979年的《爱情狂奔》则宣告了安托万和克里斯蒂娜婚姻的结束,此时他已经三十而立,成为一名作家,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他的生活中依然有冒险和引诱,还有巧合,他依然在狂奔,一如《四百击》的最后。

猜你喜欢

安托万巴赞新浪潮
补墙的故事
推动支付创新,中国银联引领支付科技新浪潮
浅析《四百击》的镜头语言
从消极的作者到独立的作者:安德烈·巴赞的“作者策略”探疑*
早秋运动新浪潮
电影《四百下》中的异化主题
VR(虚拟现实)技术与“超时空电影”
存在哲学之于巴赞的影响焦虑
无线技术将掀起智能家居发展新浪潮
巴赞电影理论对“真实”的澄明与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