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恢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对策分析
2014-12-24刘维秋张义文钟平
刘维秋 张义文 钟平
(江西省赣州市中医院针灸康复科 赣州341000)
“中风”为中医病名,即西医中的脑卒中,具有起病急、进展快等特点,且易并发偏瘫、失语等症状,致残率和致死率均较高,对患者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中风恢复期是指在发病两个星期或1个月至半年内,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实施早期的康复护理,对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中风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我院近年来对中风恢复期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取得了较为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中风患者60例,所有患者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并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经过积极治疗后恢复期均意识清楚、认知正常,可进行正常交流。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48~80岁,平均年龄(62.7±4.3)岁;病程 2~6 个月,平均病程(4.3±1.5)个月。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 50~77岁,平均年龄(63.8±4.6)岁;病程 3~7个月,平均病程(4.1±1.3)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两组均在患者中风恢复期实施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良肢位摆放、肢体训练、功能锻炼,对合并失语症患者实施言语训练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护理,主要包括:
1.2.1 情志护理 由于该病发病急、进展快,患者多无思想准备,且发病后多伴有偏瘫、失语等症状,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患者难以接受,致使患者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明显。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用“以情胜情、以喜胜忧”的方法对患者实施护理,如给患者讲述风趣幽默的故事,摆脱患者的忧愁,使患者笑逐颜开,克服抑郁情绪;采用“借情”的方法根据患者的性格特点、喜好、文化程度为患者选择优美、舒缓的音乐,使患者借助音乐来排解自己抑郁情绪;采用“移情”的方法也是常说的注意力转移法,如通过为患者播放喜欢的电视节目、小品等转移患者的注意力,降低其对自身疾病的过分关注,减轻抑郁,达到心情愉悦的目的[1]。
1.2.2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也是导致中风和加重病情的一个重要因素,且中医素来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因此在患者疾病恢复期应加强对患者的营养补充,以达到机体营养平衡的目的。如对气虚血瘀者可鼓励患者多食用木耳、黄芪粥、莲子桂圆粥、白菜、冬瓜等食物;阴虚风动者宜食清淡食物,包括绿豆粥、甲鱼汤、面汤、银耳汤等;痰瘀阻络者宜食温热食物,并以素食为主。
1.2.3 针灸治疗 针灸作为我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作用,较适用于中风患者的治疗[2]。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选取不同穴位为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对于中风患者来讲,一般应以头穴为主穴,配穴一般选用内关、水沟、三阴交、百会、四神聪、太阳、风池等,采用毫针刺法,1次/d,每次30 min;伴有言语障碍的患者可加用哑门、金津、风池等穴位。
1.2.4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作为中医手法治疗中的一种,具有改善局部组织血液循环、放松肌肉、消除痉挛的作用[3]。对于中风恢复期患者来讲,上肢选用肩井、曲池、合谷等穴,下肢选用足三里、阳陵泉、承扶等穴位,根据先轻后重、由慢入快的手法对患者进行推拿按摩。
1.2.5 五籽中药烫熨 药熨能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热止痛、祛瘀消肿等作用。我院采用白芥子、吴茱萸、补骨脂、莱菔子、菟丝子五种中药,烫熨中风恢复期患者患肢,经上肢的合谷、外关、手三里、曲池,下肢的昆仑、解溪、足三里、阳陵泉、承山、环跳等穴位处稍停片刻以达到温热刺激穴位作用。
1.3 观察指标 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法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进行评分,分值0~100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越高[4];应用SF-36生活质量量表分别从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生活质量越高[5]。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应用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前的AD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ADL评分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变化更为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S)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DL评分比较 (±S)分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P观察组对照组P 41.6±12.3 42.8±12.6>0.05 70.3±14.8 53.7±14.3<0.05<0.05<0.05
2.2 生活质量比较 分别从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四个方面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观察组每项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S) 分
表2 两组患者SF-36评分比较 (±S) 分
组别 角色功能 情绪功能 躯体功能 社会功能 总体状况观察组对照组P 52.8±3.64 39.5±3.24<0.05 38.7±4.25 17.6±3.27<0.05 57.8±5.21 12.4±3.67<0.05 60.9±5.67 45.6±5.09<0.05 51.7±4.28 28.3±4.71<0.05
3 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机制与脏腑功能失调、饮食不节、劳倦内伤等多种因素有关,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护理应遵循“整体观念、辨证施护”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特点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在本组的资料中,我们对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护理、针灸治疗、推拿按摩以及中药烫熨等,且每项护理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中医护理特色。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的ADL评分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且SF-36各项评分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中医康复护理在中风恢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明显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这对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防止疾病的复发、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郑丽.老年中风恢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8):668
[2]朱俊燕.中风恢复期的中医康复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21):3 314-3 315
[3]郑玉红,程海英,李伯华.中风恢复期病人的中医康复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9):1 704-1 705
[4]李鲁,王红妹,沈毅.SF-36健康调查量表中文版的研制及其性能测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6(2):109-113
[5]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4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