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学生思考力的路径

2014-12-23林法宁

考试周刊 2014年34期
关键词:推理能力思考力质疑能力

林法宁

摘 要: 学生普遍存在依赖心理,教师应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索新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点评能力、质疑能力、推理能力,这是培养学生思考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思考力 培养路径 点评能力 质疑能力 推理能力

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在现实教学中发现,学生普遍对老师有依赖心理,缺乏主动钻研和探索的精神。为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关心学生的自身及其发展,为他们创造好的氛围,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索新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寻找培养学生思考力的途径。

一、培养点评能力

点评是我要说些什么,或我能说些什么,是与文章的对话,与作者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与生活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高,还可以在阅读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得到健全的心智,形成独立的思想,拥有自主的精神。

(一)对词句的点评

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段,抓住课文中的关键之处、精妙之处,反复读,认真想,仔细品,使学生会意入情、悟法、明理,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段,段不离篇。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时,让学生点评写雪地捕鸟文段写法的好处,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扫、露、支、撒、系、牵、看、走、拉、罩等一连串动词进行点评,从而得出通过这一连串动词的使用,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使读者如临其境,同时表现儿童好动的性格和对捕鸟的喜好,意识到这个片段写得好。在读完《送东阳马生序》后,引导学生对“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话进行点评,让学生反复朗读、讨论后,给出这样的点评:宋濂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能经受得住恶劣的环境的考验,只有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人上人。

(二)对篇章的点评

对篇章的点评,应让学生学会联系文中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评价,学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评价,学会联系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和语言模型进行评价。例如教学荀子的《劝学》时,让学生谈谈《劝学》比喻修辞手法运用的好处,教学鲁迅的《孔乙己》、《药》、《祝福》等小说时,让学生评评“鲁迅短篇小说意境创造艺术”的特点,教学《孔乙己》和《范进中举》,让学生点评它们的写法和意境的异同,教学《行路难》,让学生领会“一代诗仙,想象何其瑰丽,气魄何其不凡”。这样不仅能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每一根神经,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得。

二、培养质疑能力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无疑是教给学生钻研课文的好方法,使学生学会质疑,犹如掌握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从而学得积极、主动,形成终身受用的自学能力。该引导学生从哪些方面进行质疑呢?

(一)观点质疑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学生对教材中的观点不多质疑。适当时教师应鼓励“标新立异,敢于质疑课文”,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和判断教材,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如《怀疑与学问》:“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可引导学生质疑:“这是不是叫我们怀疑一切。”“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可能吗?不可能,但作者又说不怀疑“那一本书,那一种学问,就不是自己的”,是否是一种矛盾。通过对文章观点的质疑,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怀疑与学问》的怀疑,极大调动学生怀疑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质疑能力。

(二)材料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增强提问的针对性。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文时,分析“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老师提问,这里引用了什么民间故事?学生自然会说“牛郎织女”,于是请一位学生把故事讲给大家听。故事讲完后,引导学生对课文材料进行质疑:为什么课文中讲的“牛郎织女”故事与民间传说的不一样,让学生讨论讨论,最后统一。作者大胆改造民间故事的目的是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矛盾产生与解决,加深学生对文章中心的理解。

(三)语链质疑

文章中有些句子前后连接表面上看似有悖常理,自相矛盾,实则是别具一格、蕴含深刻意义的句子。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悖理处质疑,最后消除疑团。如《小橘灯》一文中这样写:“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是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在眼前有无限光明。”引导学生就此质疑,先说小橘灯的光照不了多远,后面又说“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呢?这是否矛盾呢?学生质疑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小橘灯与小姑娘联系起来,从而明白:小橘灯是小姑娘的象征,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人格力量不是像小橘灯的光那样冲破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黎明前的黑暗”吗?再说小姑娘的人格力量还可以激起人们对光明未来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讲,这种“光明”难道不是无限的吗?

教学《列夫·托尔斯泰》一文时,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两个句子:(1)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2)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找出后,我问学生:这两句话一前一后是否有矛盾?原因是什么?你们如何理解幸福的含义,经探究发现:这两个句子对比起来看似乎前后矛盾,但联系到托尔斯泰的生平就可以知道“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就是常说的智者的痛苦。如果他既是智者,又是仁者,那么痛苦将是双倍的。托尔斯泰正是这样的人,他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毕生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看似矛盾之处的质疑,使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深层含义,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

三、培养推理能力

撒切尔夫人的成功离不开她的口才,尤其是推理能力,因为她能说服人,从而改变人们原来的想法。语文老师应该意识到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应高度审视推断能力的培养。

(一)旧知推新知

借助已学词语意思推断,就是利用学过知识推断新课文中词语形式相同的词语的意思,这种推断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之间的联想,是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能力。这种推断有一个前提,就是学生要对课文中学过的知识充分掌握,非常熟悉。在学习过程中,要善于联系旧知识进行综合、比较、归类。如解释“屠自后断其股,补毙之”(出自《狼》)中“股”字的意思,很多学生想当然地把它解释为“屁股”,此时要引导学生引用旧知识进行推断,联想“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出自《口技》)这句话,不难发现,“股”应该解释为“大腿”,这样通过新旧知识联系比较,既巩固旧知识,获取新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推断能力。

(二)语言逻辑结构推断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就是有些词语意思古今差异大,通过利用词语或句子对称结构推断理解句子的意思也是个不错的方法。从形式看,并列式结构的词语前后两部分应该是对称的,有些词语的意思是相反或相近的,如词语“若即若离”的结构就是这样,“若即”与“若离”前后对称,“离”的意思是“非常清楚”,而并列式结构词语前后两部分意思是不会重复的,那么“离”和“即”意思应该相反,这样就可以自然地推断“既”的意思应该是“靠近,接近”之意。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实践,积极为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寻找有效路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忠,林安凡主编.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

[2]赵国忠主编.课堂教学新变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推理能力思考力质疑能力
Logic Dots
Logic Dots
试析初中数学推理能力培养
基于推理能力培养的“进位加法”教学实践
做有思考力的历史教育
小学数学课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高中生物教学时如何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折纸”中蕴含的数学思维与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思考力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