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
2014-12-23戚贵
戚贵
【摘 要】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管理失控,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手段,而完善的企业治理结构可以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运行质量。本文从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分析入手,对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现代企业;企业治理;内部控制
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进行两权分离,进而促进经理人在约束状况下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要求。近年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凸显,影响到企业运营的有效性,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大,如何结合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设计,并确保内部控制有效运行是现代企业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加大了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的制度建设,通过颁布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09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2010)、《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2011年),从制度层面上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但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还需要依靠有效的执行,内部治理的有效性正是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全面执行的重要保障。基于此,本文对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了研究,并对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进行了思考。
一、企业内部控制失效原因分析
1.股权集中度高是内部控制失效的根本原因
当前,我国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股权集中度高是其内部治理的基本特征。由于股权过于集中,导致企业的权限基本被大股东所掌握,经理层实际成为企业的高级打工者,受命于企业的大股东,并按照大股东的意志进行权力的行使。而代表众多小股东权力的股东大会形同虚设,小股东靠脚投票的现象还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改变。同时,部分企业的董事会和经理层权限不分,部分董事长还兼任企业的总经理,这种两权合一的现象使得权力更为集中。具有一定监督权限的独立董事不独立,而不能履行制度规定的进行监督管理的职责。股权结构是企业的治理机制中的基础内容,决定了整个企业的内部监督机制的构成和运行状况。因此,股权过于集中,使得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难以有效运行,进而影响企业利益相关人的利益,使得企业的决策和利益行为倾向于大股东的利益,而忽视了小股东的利益。
2.内部治理机制形式化是内部控制失效的直接原因
资产的资本结构是通过所有人、管理者和债权人的相互之间的利益博弈来实现的。从企业的可持续增长的角度来看,企业需要寻求最优资本结构,实现企业的价值最大化目标。但由于所有人、管理者和债权人的角度不同,权益所有人更倾向于负债,而提高权益资本回报率,而债权人更倾向于企业少负债,以确保其债权能得到保障。在这种结构下,需要寻求一种平衡关系来解决。目前,我国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合理,一是企业的董事会和总经理两权合一,总经理实际履行了董事会的权利,导致企业的内部治理机制失效,进而引发企业的内部控制失效,因为很多违法违规行为都是因为经理层的授权进行,经理层可能为了个人的短期利益,而让会计人员绕开内部控制,进行会计舞弊,进而获取其个人绩效的提升。二是监事会监督职责缺位,我国《公司法》中相关规定更倾向于重视企业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而忽视了监事会的地位,监事会在企业中的权利无法有效的发挥,造成监事会形同虚设。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激励效果不佳,很难有效提高经理层及员工的积极性。
3.外部治理机制不健全是内部控制失效的重要原因
我国政府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和监督者,其重要的职能作用就是进行市场经济的调节和为企业作为服务。由于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企业如果无法获取市场的制度保障,就需要寻求政府的保护。但如果国有企业中政府过多的进行参与,就使得政府既履行了市场的参与者,又成为了被监督的对象。这种监督和被监督两者合一的问题导致了企业内部控制无法有效运行。同时,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性,致使会计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够高,使得我国的投资者对企业难以做全面的把握,更难以配合政府的政策,使得政府的监管出现了盲点,作用难以充分的发挥,更谈不上监管的效率。同时,政府监管者与被监管者角色的双重性使得外部治理机制存在明显的缺陷,也是导致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重要原因。
二、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优化
1.从企业治理的高度制定内部控制规范
从本质上来看,企业的内部控制规范应从企业的治理层面的定位来进行,但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定位主要还是对企业的防错和纠正偏差,进而促进企业的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但随着我国企业的逐步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这种仅仅从会计和审计的层面进行内部控制的规范显然不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必然要服从于企业的内部控制整体目标。所以,需要从内部实施范围角度进行完善,要重新规范内部控制的执行规范体系,将企业治理结构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来进行规范,提高内部控制的规范广度,形成较为统一的标准体系,从企业治理的高度制定内部控制规范。
2.进一步优化股权结构,明晰产权
股权结构的优化重点内容就是解决股权过于集中的问题。一是要控制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平衡第一大股东和其他股东之间的控制比率关系,进一步降低国有股份的股权比率,完善我国国有股的减持方案。二是进一步优化股权构成。从国有企业角度来看,应进一步的引入民营资本的成分,放开部分国有独资企业的经营范围,减少国有股的控股比率。从民营企业角度来看,应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或者向经理层和员工发放股权,来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的股权结构,提高内部治理水平,进而不断的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
3.完善内部治理结构
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可以有效的促进内部控制设计的完善和运行的有效,为企业风险防范提供基础。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是有效监督代理人的一种重要手段。两职合一存在一定的负面问题,董事长与总经理的职位与职责集一人之身,难免出现自己监督自己的状况,董事长(总经理)就可能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内部控制运行情况进行虚假评价,并向董事会及外部利益相关者披露虚假的内控信息,降低了内控信息的可信度。由此一是要实现两权分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董事会和经理层分离机制;两权分离,两职分任的治理结构更有利于内部控制水平的提高。二是要强化监事会的职权,充分有效发挥监事会在企业中的内部监督职能。三是要不断完善企业经理层的激励机制,经理层更需要获得个人的利益,在激励机制不健全情况下,往往经理层更希望获得短期的现实利益,而不是企业的长远经济利益。因此,需要改变目前较为单一的激励标准和激励方法,建立企业绩效和企业价值最大化相互结合的激励措施,将企业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有机结合,实现经理层的利益合理化,进而提高经理层组织和实施内部控制的积极性,实现内部控制执行水平的提高。
4.强化外部治理
政府应积极定位,减少对企业的微观控制,而从政策和服务角度来不断的建立完善公平的市场经济秩序,实现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最大限度地排除政府对市场的不当干预,从外部治理角度为企业内部控制运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尽管《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已经要求上市公司应定期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说明。但由于我国企业外部约束力不强,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仍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因此,建议监管部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强制性要求企业提供规范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独立性的监督,合理保证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可信度。从而促进现代企业治理机制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并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袁克丽.企业内部控制动因解析[J].财会月刊,2010(5)
[2]叶淑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及治理对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4)
[3]李育红.企业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有效性—基于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