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
2014-12-23郑后建
郑后建
(湖南商学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指产品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程度,这种要求具体体现在消费者对产品各种国际竞争力要素的考虑和要求上。产品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国际市场上同类产品比较,谁的市场占有率高,谁的竞争力就强;二是同国际市场上其他产品比较,哪种产品的类型多、外销量大、带来的利润多,该种产品对企业来说国际竞争力就强。最理想的状态就是国际市场占有率高,外销量大,只是实际上,这两个指标有时并不统一。本文主要通过显性指标对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
一、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在世界粮食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粮食的进口量在世界粮食进口中所占比重有大幅提高,而出口比重有明显下降。据农业部数据统计显示,2003年至2011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幅最大的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从8614亿斤直线上升至11424亿斤;在粮食持续增产的同时,我国粮食进口量也持续高速增长。2011年,我国粮食净进口达4085万吨,同比增长41.2%,其中小麦、大米、玉米三大主粮品种均出现大幅进口。我国粮食贸易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贸易规模逐步扩大,贸易方式以一般贸易为主。近年来,我国粮食产品进出口贸易的规模呈现逐步扩大的态势。2003~2012年这10年间,我国粮食产品平均每年的进口量为19560.6万吨,出口量为371.6万吨,其中,大米的年均进口量为77.783万吨、年均出口量为74.5万吨。玉米的年均进口量为193万吨、年均出口量为23.5万吨。二是贸易结构不平衡,出口品质不高。2003~2010年,我国出口的粮食产品,总体呈现净出口,尤其是稻谷和大米的出口量很大。但近年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影响和国家对粮食贸易的调控,稻谷和大米的出口规模有所压缩。2003~2008年,我国谷物及谷物粉类呈现净出口,进口金额逐年增长。2012~2013年度,我国玉米和大米呈现净进口态势,均比2011年度同期增长200%。并且随着我国主要贸易伙伴(以欧盟、美国、日本为代表)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日趋复杂,我国粮食产品出口在面临数量限制的同时,也遭遇质量上的严苛要求。三是进口市场较为集中,出口市场相对分散。我国粮食产品进口市场较为集中,巴西和美国是主要进口来源地;而出口市场却相对分散,分别出口到东盟、韩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南非等国家和地区。
二、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指数分析
(一)国际市场占有率(MS)
国际市场占有率(MarketShare Index)表示一国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额(量)占世界该产品出口总额(量)的比重。具体到粮食产品即是本国粮食产品出口总额(量)占世界粮食产品出口总额(量)的比重。即:
MSij=(Xij/Xwj)×100%
MSij表示i国家j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数;Xij表示i国家j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出口总额(量);Xwj表示世界j产品的出口总额(量)。MSij指标反映了i国家j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或竞争地位的变化,该指标数值越大,就说明该国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越强,该指标数值的提高表示该国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根据国际市场占有率指标分析(表1),可以看出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在2003年之前有所提高,但是这不意味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了,国际市场占有率的提高表示我国的出口量在增大(同时我国农产品的贸易赤字也在不断扩大,到2012年我国的农产品贸易赤字已经达到将近500亿美元)。2001~2010年,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玉米、小麦、大米、大豆的出口量占世界出口量的比重平均为3.5%,2003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
情况 7 设d(v)=9,则f3(v)≤⎣」=4,且ch(v)=9-4=5。由权转移规则知9-点转给3-点,3-面权值,当9-点作为三角形的外邻点时也转给三角形权值。
表1 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变化情况(%)
(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C)
贸易竞争优势指数(Trade Competitive Index)表示一国某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差额占该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
TC=(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1)
TC指数是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能够反映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他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它综合考虑了进口与出口两个因素,如果TC接近0,说明竞争优势接近平均水平;而若TC大于0,说明竞争优势大;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说明竞争优势小,竞争力也小。从TC的详细取值范围来看,有如下几种情况:TC取值为(-1,-0.6)时有极大的竞争劣势,取值为(-0.6,-0.3)时有较大竞争劣势,取值为(-0.3,0)时有微弱竞争劣势,取值为(0,0.3)时有微弱竞争优势,取值为(0.3,0.6)时有较强竞争优势,取值为(0.6,1)时有极强竞争优势。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计算,我国主要粮食产品贸易TC指数如表2所示。
从表2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粮食产品在2003~2008这6年间除2004年具有较大竞争劣势外,均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其中2003年、2007年具有极强竞争优势;但在2009年以后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的TC指数不仅呈现负值,而且取值区间为(-0.6,-0.3),表明有较大竞争劣势。
表2 我国主要粮食产品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万吨
(二)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RCA)是指一个国家某种商品出口额占其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出口总额中该类商品出口额所占份额的比率,是衡量一国产品国际竞争力最具说服力的指标,用公式表示:
RCAij=(Xij/Xtj)÷(XiW/XtW) (2)
其中Xij表示国家j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j表示国家j的总出口值;XiW表示世界出口产品i的出口值,XtW表示世界总出口值。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某产品在世界某产品中的竞争地位。如果RCA>2.5,则表明该国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如果1.25≦RCA≦2.5,则表明该国某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如果0.8≦RCA≦1.25,则表明该国某产品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如果RCA<0.8,则表明该国某产品竞争力弱。根据中国海关统计数据和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计算,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我国主要粮食产品RCA指数在2003~2007年这5年间基本在>2.5的区间波动,表明其国际竞争力很强,但呈现逐年减弱的趋势;其后的2008年、2009年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的RCA指标位于1.25≦RCA≦2.5,表明其国际竞争力在这两年处于较强的地位;但2010年、2011年、2012年连续三年,我国主要粮食产品的RCA指数在0.8≦RCA≦1.25区间,这表明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在这三年只具有中度的国际竞争力。
表3 中国主要粮食产品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三、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一)因素与指标的选取
本文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中,主要以波特国家钻石模型为理论依据来选取影响我国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6大因素,它们分别是汇率、政府补贴、粮食产品人均购买量、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生产价格指数、粮食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原因是这6个指标与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关系,汇率从理论上属于机会,影响粮食产品贸易额,汇率越低粮食产品出口或取得利润就越小,从而影响国际竞争力;政府补贴在理论上属于政府的政策环境,政府的政策支持对我国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会产生重大影响;粮食产品人均购买量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示国家钻石体系中的需求条件,国际市场对粮食产品的需求,直接影响粮食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利益的获得;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对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也有影响,机械化水平越高,我国粮食产品的品质和产量都会得到提升,国际竞争力相应会增强;生产价格指数表示了我国粮食产品生产中投入变动程度,可以从生产成本方面影响我国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粮食产品单位面积产量可以体现我国粮食产品生产结构和生产策略等。
(二)回归模型的建立和预测
本文利用Eviews统计软件对2003~2012年影响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线性回归模型的基本假定如下:
假定一:期望值为零,即E(Ui)=0。平均地看,随机扰动项对Yi没有任何影响,也就是说,正值和负值相互抵消。
假定二:同方差假定,每个Ui的方差为一常数m2,即Var(Ui)=m2。该假定可简单地理解为与给定X相对应的每个Y的条件分布同方差,分布在其均值周围,如果不是这种情况,则称为异方差,即Var(Ui)=m2≠常数。
假定三:无自相关假定,两个误差项之间不相关。即Cov(Ui,Uj)=0,i≠j。这里的Cov表示协方差,i和j表示任意的两个误差项,无自相关假定表明误差项Ui是随机的。
假定四:解释变量X与扰动变量Ui不相关,Cov(Ui,Uj)=0。
假定五:解释变量X是满矩阵,rank(X)=k+1<n
假定六:扰动项Ui服从均值为零,方差为m2的正态分布,即Ui~N(0,m2)。
多元总体线性回归模型如下:
表4 中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时间序列表
E(Y)=αC1+βC2+γC3+δC4+εC5+ζC6
(三)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4)
在本文的分析中因变量选取了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出口总额,自变量分别选取了汇率、政府补贴、粮食产品人均购买量、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生产价格指数、粮食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为了让模型中的数据更加平稳,模型将对自变量以及因变量取对数,由于因变量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将单独对每个自变量与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上述模型中,C1、C2、C3、C4、C5、C6为回归常数,α、β、γ、δ、ε、ζ是回归系数,Ln(Y)是因变量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出口总额的对数,Ln(HL)表示自变量汇率的对数,Ln(BT)表示政府补贴的对数,Ln(RG)表示粮食人均购买量的对数,Ln(XY)表示自变量中的主要农用机械拥有量的对数,Ln(JZ)表示生产价格指数的对数,Ln(LCL)表示粮食产品单位面积产量的对数。μ1、μ2、μ3、μ4、μ5和μ6表示随机误差。对模型分别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并排除自相关影响后,进行了拟合度(R2)检验:它表示样本回归线对样本观测值的拟合优度,样本观测值距离回归线越近拟合优度越好,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程度越强;显著性检验(即F检验):它表示模型的总体显著性即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即t检验):它表示自变量的可靠程度即检验样本是否取自真实参数为零的总体。回归模型的检验结果分别如表5所示。
表5 最小二乘法分析结果
表5中D-W值为2.06658,说明模型基本上不存在自相关现象;调整后的R2为0.962871,说明模型的96%以上可以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样本回归直线对样本的拟合优度还不错,自变量的t检验值也通过了5%的t检验以及F检验,说明汇率、政府补贴、粮食产品人均购买量、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生产价格指数、粮食产品单位面积产量这6个因素与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出口额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其中,人均购买量、政府补贴和单位面积产量的相关度比较大,表明这三个因素对我国粮食产品的出口有密切影响。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基于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贸易现状,结合MS指数、TC指数、RCA指数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1)2003~2011年,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在世界粮食市场上依然占据重要地位,进口量大幅提高,出口量明显下降。且贸易结构不平衡,出口品质有压力,进出口市场不一致。
(2)2003~2008年,我国主要粮食产品拥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2008~2012年,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虽然总体仍具有一定优势,但已经有所减弱。这主要是由于粮食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涨,生产技术的落后,国内外市场价格的不断波动,以及进口国技术壁垒等问题所导致的。
(3)密切影响我国主要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人均购买量、政府补贴和单位面积产量。
(二)建议
当今全球粮食危机隐患堪忧的情势,对提高我国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而言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因此,我们应当根据研究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如适度增加产量,制定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一系列粮食补贴政策,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等,为我国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好的条件。尤其是做好以下工作: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实现粮食规模化种植。我国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分布极不平衡而且质量不高,耕地的人均占有量更是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过小的耕地规模,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发展,逐步扩大粮食种植规模是必然的选择。土地流转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经营权。近年来,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成为实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突破点。以此为契机,可实现我国粮食的规模化种植和经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2)加强粮食科技研发,提升粮食标准化水平。我国专用粮食产品(玉米、小麦、大豆和稻谷)种质资源基础薄弱,食用、饲用和加工共用同一类品种,直接影响粮食产品的质量。所以我国应加大对专用品种(如高油大豆、强筋小麦等)研制的投入力度,加快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粮食产品生产条件的专用品种。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了“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战略部署。我们要在标准制修订工作中,加强采标的研究和验证,扎实推进我国粮食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并在此基础上,努力积累绿色食品优势,潜心塑造国际粮油品牌。
(3)遵守国际规则惯例,完善国家服务性体系。即在WTO框架下,充分利用“绿箱”和“黄箱”政策,着重加强“绿箱”政策中的政府一般服务:一是扩大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补贴额度,通过科技进步达到提高农业生产率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目的。二是资助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加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快粮食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的建设。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当承担的重要职能,也是提高粮食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注 释:
①粮食是指烹饪食品中,作为主食的各种植物种子总称。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简称粮农组织)的粮食概念就是指谷物,包括麦类、粗粮类和稻谷类三大类。本文中主要粮食产品包括谷物及谷物粉、稻谷和大米、玉米三类。
[1]James Hansen.Etc.China’s Japonica Rice Market;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J].USDA Rice Situation and Outlook Yearbook/RCS2002.Nov.2002.
[2]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三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3]薛荣久.国际贸易(第五版)[M].北京: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
[4]李坤望.国际经济学(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程国强.WTO农业规则与中国农业发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6]金培.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经济研究,1996(11).
[7]朱希刚.中国稻米生产发展和国际竞争力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3(6).
[8]喻翠玲,冯中朝.我国大豆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1).
[9]曲小博,霍学喜.我国农产品出口机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3).
[10]党春芳.加入WTO以来我国谷物类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分析[J].北方论丛,2009(1).
[11]张翼.中国大米的国际竞争力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5).
[12]齐涛.中国玉米国际竞争力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6).
[13]李艳君.基于国家粮食安全的我国粮食国际贸易发展[DB/OL].http://www.cacs.gov.cn/zhuanjia/zhuanjiashow.aspx?str1=1&articleId=98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