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复方甘草酸苷与西替利嗪联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临床观察

2014-12-23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利嗪组胺甘草酸

钟 琼 钟 霞

(1.毕节市第二人民医院 贵州 毕节 551700;2.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 贵州 毕节 551700)

作者于2010年6月~2012年12月采用复方甘草酸苷加西替利嗪联合治疗过敏性皮肤病,并与西替利嗪作对照观察,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78例病例均系我院皮肤科门诊患者,临床症状典型并确诊为急慢性荨麻疹(包括血管性水肿、人工荨麻疹)70例,有关瘙痒性皮肤病(包括湿疹、接触性皮炎、瘙痒症)68例;临床诊断依据刘辅仁主编《实用皮肤病学》第三版;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龄17~75岁,平均32.7岁,疗程3天~18年,平均5.65个月;对照组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18~72岁,平均33.4岁,疗程4天~17年,平均6.13个月。两组患者均无重要脏器疾患,性别、年龄、病程及皮损程度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复方甘草酸苷40 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用3~7d;西替利嗪片每次10 mg,口服每日1次,10d为1疗程;对照组西替利嗪片每次10 mg,口服,每日1次,10d为1疗程。

1.3 疗效观察及评定标准

1.3.1 评分标准:根据皮疹面积、发作频率、瘙痒程度及全身症状的轻重,采用0~3的4级评分法,以1、2、3分别代表症状和体征的轻、中、重,以皮疹、瘙痒作为评分的主要指标。皮疹面积占体表面积>30%为3分,15%~30%为2分,<15%为1分;瘙痒严重反复搔抓影响睡眠为3分瘙痒较严重能忍受控制不抓为2分,瘙痒轻可不抓为1分。按同一标准评分并计算治疗指数,以治疗指数作为痊愈、显效、好转、无效的评分标准。治疗指数=(治疗前总分值-治疗后总分值)/治疗前总分值×100%。

1.3.2 疗效判定标准:痊愈为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治疗指数为100%;显效为症状及体征消退≥60%,治疗指数为60%~99%;好转为症状及体征消退≥30%,治疗指数为30%~59%;无效为症状体征消退不足30%,治疗指数<30%。有效率=(痊愈+显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

2.2 不良反应:治疗组轻度嗜睡3例,头晕2例,口干2例。对照组轻度嗜睡2例,头晕2例。无差异性。

2.3 安全性及复发情况:两组治疗前后进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结果均无异常。观察组服药后出现嗜睡3例,口干2例,头昏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22%;对照组服药后出现嗜睡3例,口干2例,头昏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07%,均未经处理逐渐耐受。两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4周随访患者,观察组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8.89%;对照组有12例复发,复发率为29.27%。两组复发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0,P<0.05)。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为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诊断不难,但不易确定病因,大约有70%的慢性荨麻疹患者找不到确切病因,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明确,治疗较困难,中长期、规律性药物治疗是常用有效的方法,目前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为治疗首选。西替利嗪是传统抗组胺药羟嗪的羟基衍生物,也是羟嗪的代谢产物。它不仅对外周受体有选择性拮抗作用,无明显嗜睡作用,无胆碱能和抗5-羟色胺作用,尚能抑制参与皮肤变态反应的嗜酸粒细胞的趋化和激活,减轻嗜酸白细胞在炎症组织的浸润。单纯应用抗组胺药物治疗无效的基制是抗组胺药不能全面阻断肥大细胞活化的后三个环节,即脱颗粒、炎症因子合成和释放以及前列腺素代谢等。

复方甘草酸苷主要成份为甘草酸二胺,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可明显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具有抑制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炎症介质的释放。因此,甘草酸二胺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因子和免疫性因子而发挥治疗湿疹皮炎的作用。西替利嗪为新一代抗组胺药,除能阻断H1受体外,还对在过敏反应 后期起重要作用的嗜酸性细胞有强大抑制作用,能直接对抗组胺的作用并降低变态反应部位组胺的浓度,因而有独特的双重抗变态反应作用。本文临床资料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9.7%,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两药联用具有协同作用,既增强了对各种炎症介质的抑制作用,抑制过敏反应,迅速改善临床症状,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有效。

[1] 冯信忠.皮肤性病诊断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102-106

[2] 沈辉,刘海琴.左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5)32:330-331

[3] 王家璧.皮肤性病治疗与检测进展精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10,239-242

[4] 钟华,郝飞.荨麻疹的病理生理与临床[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7,40(10):652-654

[5] 宋方闻,白永敏,陈玉祥,等.美能(β-甘草酸复方制剂)的分子结构及临床疗效[J].中国药房,2003:14(5):304-305

猜你喜欢

利嗪组胺甘草酸
抑制发酵食品组胺含量的研究
儿童医院门诊口服抗组胺药应用情况分析
HPLC法测定盐酸左西替利嗪有关物质
盐酸左西替利嗪联合白芍总苷胶囊治疗湿疹的效果分析
复方甘草酸苷片治疗慢性湿疹56例临床分析
评价3种抗组胺药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疗效
甘草酸二铵对大鼠背部超长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
异甘草酸镁对酒精性肝炎患者TNF和IL-6的影响
西替利嗪与左西替利嗪对大鼠氨茶碱血药浓度的影响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方甘草酸铵注射液中甘草酸铵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