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审视

2014-12-20那立坤王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那立坤++王成

摘 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进行研究,现得出如下结论: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体现在价值观的形成、虚拟游戏沉迷和道德观念的迷失;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便捷平台的建立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变;在今后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将是工作的重点内容。旨在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丰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11-0153-02

一、前言

媒体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伊始,承载着文明进步的历程。20世纪60年代,马歇尔·麦克卢汉以其独特的思维昭示未来社会媒介的发展,“地球村、媒介即讯息、媒介即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1]等精深思想前瞻地性演绎了后续社会的变化。随着移动通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当今的媒体已经发生质的改变,新媒体已然取代了传统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2]。不可否认,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从不同的角度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改变人类发展的历史。互联网络、移动通信、虚拟社区、微信、微博充斥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不断冲击着人们对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理解与认知[3]。新媒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利弊共存,如何在实际的工作中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值得教育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和思考。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信息与大学生价值观

从传播学的视角,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成长过程是学校及社会向大学生传播知识和思想的过程,传播什么样的文化决定拥有什么样的思想。大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与学校息息相关,而思想进步程度不仅取决于学校氛围,还决定于社会的影响。互联网以摧枯拉朽之势冲破了时空的樊篱,海角天涯近在咫尺。我们不得不佩服马歇尔·麦克卢汉“先知”的大智慧,同时,也在思考新媒体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思想教育中的利与弊。大众传媒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个需要刻不容缓解决的重要问题。

价值观是有关价值和价值关系的一种观念系统,是实践主体以自身需要为尺度对客体重要性的认识[4]。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势必会影响社会的行动结构,而教育机构在培养社会人才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价值观本身是一个十分抽象和复杂的概念及内容体系,我们日常对价值观概念的理解更多来自于哲学、政治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和专家学者的诠释,较少涉及受教育者自身对这一概念的理解[5]。网络时代,不仅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加强了世界内部联系,也使得大部分人类资源共享成为一种可能。大学生无疑是网络媒体最为频繁的使用者之一。在带来方便和快捷的同时,一些消极影响,特别是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因素同样不容小觑。

纵观近年,一些社会主流媒体所宣传非主流价值观,将社会群体特别是年轻一代群体的传统价值观引入误区。一项研究显示,在问及大学生关注度非常高的新媒体事件,如“犀利哥事件”、“凤姐事件”和“圣战事件”等,多数同学表示,媒体的过度娱乐化和炒作使他们感到恶心,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呼吁回归事件的本身。如对“犀利哥事件”本身给予更好的人性关怀,并且对“凤姐”的“审丑”现象表示反感;当然也有部分同学表示对“凤姐事件”可以理解[6]。对于弱者,同情和帮助才能彰显和谐的魅力,对于美丑的分辨也是人类的本能。让人费解的是媒体对于这些非主流的宣传仅为博得众人的眼球,炒作的背后存在经济链条。以一个教育者的思维审视,媒体的做法并非育人,而是误人的始作俑者。与此同时,一些地方电视媒体把相亲类的节目搬上荧屏,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成为大部分年轻人津津乐道的话题。笔者认为,这并非是一见钟情的浪漫情感表达,而是不劳而获的惰性行为的宣传。大学生处于人生塑形的关键时期,当媒体充斥着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背驰的渲染,势必会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蛊惑。于大学生成长和教育而言,需要更多的是传统美德和正能量的宣传。引导网络时代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是高校教师的职责所在,也需要媒体的责任和良知。

(二)虚拟游戏与大学生的沉迷

游戏先于人类社会产生,并伴随人类社会发展的始末。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仅能够愉悦人的身心和传承生存技能,人类社会的各项制度制定同样得益于游戏的规则。新媒体时代虚拟游戏正在无声地侵蚀着大学生美好的未来。在世界计算机网络软件市场中,95%以上为游戏软件,而网络中的暴力信息主要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在虚拟的暴力游戏中,人们总是用各种武器尽可能杀死更多的对手,优胜者可当即获得各种赞誉和奖励[7]。现实世界中受到道德和法律约束的一切,可以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实现,这在某种程度上引诱参与者的沉迷。

大学生沉迷于虚拟游戏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因游戏荒废学业者亦不胜枚举。沉迷于虚拟游戏浪费了最为宝贵的时间,对于身心的健康也产生了诸多不利的影响。虚拟游戏充满血腥和暴力,而长时间沉迷于没有约束和缺乏人性的虚拟世界,同样会影响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情,暴力倾向和人情的冷漠为社会的安全及个人的发展埋下隐患。沉迷游戏与脑内的神经类递质β内啡肽的分泌有关,β内啡肽分泌能够产生鸦片样的生理效应,而人类有别于其他动物,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完全能够通过外界思想干预和内心控制摆脱沉迷回归理性的现实中。对大学生游戏沉迷的教育,规训和惩罚已经不是最佳的办法,情理上的引导更为适用。当然,还需要大学生思政工作者多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唤醒沉迷于游戏中的主体意识回归理性,解除隐患于行为产生之前。

(三)新媒体与大学生道德教育endprint

我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数千年传统的道德观念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稳定的基础。伴随着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法制的他律和道德的自律共同维持社会的稳定。而近年来,道德底线受到了挑战。在媒体上经常报道因扶起路边摔倒的老人而引发的道德和法律问题,“该不该扶”从未在以“尊老爱幼”为美德的中华民族引起如此强烈的争论。社会的诱因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从防止道德滑坡的角度,不得不审视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由于网络的虚拟快速和广泛普及造就了一个高度自由化的电子空间,人们的社会交往纯粹以数字符号为中介没有领导没有中心也就没有了任何道德约束的可能[8]。在以BBS、微博、QQ、聊天室等为介质的虚拟世界里,匿名身份责任感的逃避,无拘束的语言和交流群体的物化虚无,使得深处虚拟世界的大学生与现实生活中判若两人。诚信问题、语言的人身攻击问题难以得到控制和约束。无从得知虚拟世界对年轻一代的影响程度有多深,而对生活、社会消极影响的弊端已然显现。赖以维持社会稳定的道德因素可能仅是冰山之一角。新媒体是为人类社会发展服务的,而现实生活中,承载社会希望的大学生网民群体正禁锢自身于媒体中。在全球化、开放化、个性化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任重而道远。

三、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立

随着即时通信工具的改进和升级,成为年轻一代使用最为频繁的媒体,而大学生群体成为这一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十年前,大学生人手一部手机并不可能,而十年后的今天,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成为一种常态。

即时通信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一个便利的平台。QQ信息、微信、短信等成为师生之间交流不可或缺的媒介。通过这些媒介使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更为便利和有效。新媒体的发展建立了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平台,诚然,媒介不断地更新,现有媒体终将被更新的媒体取代,时下的媒体将在一定时期内仍为主流。充分利用多媒体平台优势,进行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满足德才兼备人才的培养需要。

(二)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的转变

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其便捷、交互、即时的特点同时促进了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由于新媒体的互动性,大学生们不再只是单方面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外部灌输,而是要求平等地互动交流,以往只靠教师站在讲台做报告,通过书信和面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了[10]。集中统一的一刀切模式、自上而下的单向灌输方式、简单的命令说教形式逐渐被丰富的多元化模式、双向(多向)和直接交流(互动)方式以及图文并茂、音视同期的多媒体并用的形式替代, 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正在建立[11]。高校是世界前沿信息的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亦必然伴随着新媒体与时俱进,以期更好地为人才的培养和社会的进步服务。

四、展望

以辩证的角度审视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利弊掺杂。新事物取代旧的事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如何利用以网络信息为主的新媒体更好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服务,需要更多从事思政教育的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时下的新媒体还将会是一段时期内的主流,在以新媒介为时代特点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因势利导,将是工作的重点内容。

——————————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2011.11.

〔2〕宋姣.简论新媒体的发展及其影响力[J].传媒观察,2009(3).

〔3〕丁卫华.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1(7).

〔4〕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2007(9).

〔5〕辛志勇,金盛华.大学生的价值观概念与价值观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6(2).

〔6〕肖荣春,白金龙.移动的自留地:知识青年,新媒介赋权,场景生产与媒介素养——以大学生的新媒介使用实践为观察[J].中国青年研究,2011(4).

〔7〕张云志.网络的负面影响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青年研究,2005(7).

〔8〕沈蔚.新媒介技术之伦理张力——以网络传播等为例[J].理论月刊,2010(6).

〔9〕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 xzbg/hlwtjbg/201301/t20130115_38508.htm.

〔10〕龚涛,徐建军.新媒体与主体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社会科学家,2010(11).

〔11〕衡均.新媒介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2(8).

(责任编辑 张海鹏)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