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观察
2014-12-20李良玉刘建军王崇智
李良玉 刘建军 王崇智
河南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 商丘 476100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指局部脑组织应血液循环障碍、缺氧、缺血而发生的软化坏死[1],而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占全部脑卒中的70%左 右,发病急,病情进展快,具有较高的致残及致死率,给社会家庭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2]。随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ACI的治疗取得一定的进展,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效果优越的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已被临床广泛使用[3],丁苯酞通过作用于脑缺血病理的多个环节达到治疗作用[4],2002年进行的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Ⅱ期、Ⅲ期临床试验显示,丁苯酞对缺血性卒中急性期患者安全有效[5-6]。本文旨在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03—2014-04我院收治的ACI患者60例,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7],并经颅脑CT 或磁共振(MRI)证实。入选标准:(1)首次发病;(2)发病时间在48h内的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3)年龄45~75岁;(4)有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6~25分。排除标准:(1)既往有卒中病史;(2)重度的意识障碍;(3)吞咽障碍者;(4)有出血性倾向疾病;(5)有明显的肝、肾或心功能衰竭,肿瘤,严重的全身感染或发病前4周内有外科手术和创伤史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6)近3个月心肌梗死、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服用炎症抑制药物、免疫抑制剂及(或)类激素者。入选患者随机分为:(1)依达拉奉组30例,男21例,女9例;年龄45~74岁,平均54.2岁;病程5~28时h,平均8.7h。伴高血压26例,糖尿病10例,冠心病9例,高脂血症16例;梗死部位:颞顶叶12例,额顶叶9例,基底节区9例;NIHSS评分6~24分,平均(15.48±3.57)分。(2)联合治疗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47~74岁,平均55.6岁;病程4~29h,平均9.3h;伴高血压25例,糖尿病11例,冠心病10例,高脂血症18例;梗死部位:颞顶叶11例,额顶10例,基底节区9例;NIHSS评分7~25 分,平均(15.39±3.66)分。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合并疾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2组均予吸氧,常规口服他汀类药物、肠溶阿司匹林,适度调控血压,并给予改善血液循环、脑保护治疗,根据不同患者病情酌情脱水,血糖高者给予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积极控制血糖等相同的基础治疗。依达拉奉组静滴依达拉奉注射液(国药集团国瑞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80056)30mg+生理盐水150mL,2次/d,连用14 d;联合治疗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0299),空腹口服,2粒(0.2g)/次,3次/d,静滴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生理盐水150mL,2次/d,均连续用14d。
1.2.2 观察指标:①影像学指标:由于ACI发病早期影像不能充分显示实际梗死范围大小,所以本研究于发病后24~48 h及治疗第15天分别行颅脑MRI检查,根据颅脑MRI检查测量计算其梗死灶体积,采用多田公式:血肿量=1/2×A×B×C(A:血肿最大层面的血肿长度;B:血肿最大层面的血肿宽度;C:总血肿层面高度)。②2 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5天进行NIHSS评分。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包处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疗效标准 按照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8]:基本治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以内;恶化: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显效=基本治愈+显著进步。
2 结果
2.1 2组CI体积比较 入院时2组CI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5天时,联合治疗组CI体积显著小于依达拉奉组(P<0.01)。见表1。
2.2 2组NIHSS评分比较 入院时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治疗第15 天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P<0.05)。见表1。
表1 2组间入院时、治疗第14dCI体积及NIHSS评分比较 (±s)
表1 2组间入院时、治疗第14dCI体积及NIHSS评分比较 (±s)
注:与依达拉奉组比较,aP<0.01,b P<0.05
组别n CI体积(cm3)NIHSS 评分入院时 第15天 入院时 第15天依达拉奉组30 20.96±2.53 16.47±2.43 5.48±3.57 11.41±2.23联合治疗组30 21.14±2.21 14.23±2.18a 15.39±3.66 10.26±2.14 b
2.3 2组疗效比较 联合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依达拉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疗效比较 [n(%)]
2.4 不良反应 依达拉奉组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2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1例;联合治疗组发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2例,均未停药,给予保肝、对症处理后恢复。2 组均未见过敏反应、出血倾向。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ACI主要由于血液流变学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脑动脉内血栓形成或栓子脱落后造成供血区域血容量减少,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坏死所致[9]。发生ACI时,自由基的产生和代谢的动态平衡被打破,氧化应激反应发生,消耗大量的抗氧化剂和自由基代谢酶。过多的自由基可以引起脂质、蛋白质、核酸的过氧化。氧化应激反应不但可以直接损伤细胞,导致细胞坏死,还可以通过介导线粒体途径、DNA 修复酶及转录因子等间接导致细胞凋亡。因此,自由基被认为是缺血性脑血管损害的主要因子。而脑组织缺血后一些炎性因子的释放,引发一系列炎症级联反应,进一步加重了脑水肿、脑组织损伤[10],故炎症反应亦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损害原因之一。
依达拉奉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药物在体内达到适宜浓度后可以有效清除脑内具有细胞毒性的羟基,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刺激产生前列环素,扩张血管,抑制炎症反应,清除羟自由基,抑制病灶神经元的损伤,进而保护神经功能。另外还有试验表明,依达拉奉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以及改善脑水肿的作用[11]。
丁苯酞软胶囊的活性成分为dl-3-正丁基苯酞,具有多作用靶点,可阻断缺血性脑损伤的多个病理环节,抗缺血性脑损害作用明显。丁苯酞能够改善线粒体功能,提高脑血管内皮NO 和PGI2的水平,抑制谷氨酸释放,降低细胞内钙浓度及花生四烯酸(AA)含量,清除自由基;重构微循环,解除微血管痉挛,增加缺血区脑血流和改善脑微循环,缩小CI面积,改善脑能量代谢[12]。同时通过抑制内源性的凝血机制、降低纤维蛋白原,从而起到抗脑血栓形成和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另外,丁苯酞还能提高抗氧酶活性,抑制炎症反应,通过多环节阻断脑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保护神经元,修复神经功能。
本文结果可以看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ACI,比单用依达拉奉疗效好,可以明显缩小CI体积,治疗第15天时,联合治疗组CI体积显著小于依达拉奉组(P<0.01);显著改善神经功能,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比较,联合治疗组明显低于依达拉奉组(P<0.05);减少致残率,治疗后第15天联合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依达拉奉组(P<0.05)。其机制可能是: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多环节阻断脑缺血引起的病理生理过程,保护神经元,修复神经功能,多途径抑制氧化应激,减轻炎症反应,从而保护脑细胞、改善ACI预后的作用优于单用依达拉奉。
总之,丁苯酞软胶囊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ACI,可以明显缩小CI体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致残率,疗效确切,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Jhong M,Tang NY,Liu CH,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medicine pattern types,clinical severity,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al infarct[J].EXPLORE:The Journal of Science and Healing,2013,9(4):226-231.
[2]姚东陂,张锦丽,李玲,等.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观察[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3,25(2):46-47;50.
[3]粱永才.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2012,20(4):121-123.
[4]Peng Y,Xu S,Chen G,et al.dl-3-n-butylphthalide improves,cognitive impairment induced by 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in rats[J].J Pharmacol Exp Ther,2007,321:902-910.
[5]崔丽英,刘秀琴,朱以诚,等.dl-正丁基苯酞治疗中度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和安慰剂对照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251-254.
[6]王德任,刘鸣,吴波,等.丁苯酞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189-195.
[7]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8]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
[9]王玉梅.丁苯酞与依达拉奉配伍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32例[J].陕西医学杂志,2013,42(1):95-96.
[10]袁海成,王岭,陈晶,等.急性脑梗死病人自细胞计数及血清IL-6的变化[J].齐鲁医学杂志,2006,21(3):219-220,222.
[11]李少明,郑东.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自由基含量的影响[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9,35(5):302-303.
[12]张晓曼,王润清,李艾帆,等.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17):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