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乡土植物文化资源发展海南旅游产业
2014-12-17张耀辉张丽华
张耀辉 张丽华
(张耀辉,琼州学院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丽华,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在谈到海南旅游产业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时,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海南独特的船型屋,充满黎族风情的竹竿舞和黎族织锦,殊不知海南的乡土植物,随着岁月的更新和自然的演替,大地的景观和人文生活面貌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变样,它们构成了海南独特的植物文化和自然景观,对海南旅游产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种乡土植物文化实际上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有必要在学者们的研究中和海南旅游产业开发中进一步重视。
一、文化和植物文化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总和,是历史的沉淀。文化的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植物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既包括物质层面,即与食用和药用价值相关联的文化,又包括精神层面,即透过植物这一载体,反映出的传统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文化心态等[1]。虽然影响中国植物文化形成的因素很多,但都与传统文化这一大环境分不开,宗教和民俗的发展更使中国植物文化凸现民族特性,地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使各地的植物衍生出绚丽多姿的乡土植物文化。
植物文化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人们在栽培、改良植物的漫长历史中获得的;植物文化具有社会属性,是作为社会的成员所创造的,并被人们所共享、传播和继承。植物文化的功能在于人们的需要,或物质需要,或精神需求。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与人类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千百年来人们不仅利用植物作为自己生存的物质基础,而且根据它们的形状特征或习性来表达一定的思想与观点、寄托感情和理想,形成了本民族和乡土的植物文化。
植物文化是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植物是人类和一切生物的食物之源,又是大自然赐给的艺术品,植物所具有的形态美、色彩美、象征美,植物背后所包含的故事和历史文化积淀,都是吸引旅游者的极好的素材。
海南岛地属热带北缘,具有热带、亚热带自然条件的过渡特征,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加之受热带季风影响,气候温暖、阳光雨量充沛,植物资源具有多样性、古老性和热带性等特点。从沿海至高山,相继分布红树林—热带常绿季雨林和热带雨林—山地雨林—山地矮林,其植物种类层次杂乱,成分复杂,乔木高大、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丰富,板根和茎花现象普遍,植物花期很长。全岛维管束植物4200余种,乔木近千种,被列为稀有珍贵材种有花梨、坡垒、青梅、子京、母生等。
二、宗教信仰中体现的植物文化
黎族的宗教信仰包括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在自然崇拜中,包含有深厚的植物文化内容。黎族是以刀耕火种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民族,面对能赐给他们衣食之源的天地诸神,充满着敬畏之心。在进行重大的农事活动时,通常由黎族头人夫妇举行庄严的仪式。他们认为农作物的丰收是“地母”的恩赐,应该祭祀“地母”以表示感谢。这种宗教仪式反映了黎族先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对植物的尊重,也反映了人在强大自然力之前的无奈。
黎族还有古老的“草魂”信仰。认为那些生长在深山或悬崖处的草类植物都有灵魂,如果猎手不种这些草,就没有“草魂”,上山打猎就寻找不到猎物,即使偶然遇到也打不中。因此,猎人上山一旦发现这些草,便把它移植于屋前屋后,精心浇灌,以便出猎使用。黎族称这种草为“山猪药”。出猎时,要带着山猪药,以便能引诱山猪。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草药并不能引诱山猪,实际上是一种蕨类植物,学名叫走马胎,或称为走马藤、大叶紫金牛等。它是一种常绿小灌木,具有治疗跌打损伤、止痛,祛风湿、活血行血等作用。
三、海南乡土植物文化中的代表性植物
黎族和苗族是海南岛最早的居民,他们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到达这片热土。他们利用植物的习俗及文化是中国民族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是热带雨林的开拓者,传统的利用植物的习俗和知识往往令人叹为观止。
许多海南特有的植物构成了海南的农业景观和民族风情,这是最吸引游人眼球的。例如椰子、槟榔、芒果、菠萝蜜,等等。只要你来到海南,就可以见到黎族村落房前屋后的椰子和槟榔树,它们构成了一道道令人赏心悦目的热带风光,让外地人离开海南后,还能回忆和思念。
(一)黎苗风情的代表性植物:椰子和槟榔
椰子。海南岛别称椰岛,象征着椰子生长的故地。它是一种很普通的植物,耐盐碱,抗贫瘠,无论在海边沙滩地,还是在海南中部的五指山区,你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它硕大的叶子,在蓝天白云下伸展。它娇媚多姿,最具热带风光。椰树的生命时限近100年,而有效的经济寿命多达60~70年。
椰树在海南历史久远,有许多优美的传说。一种说法是:椰树是一黎族先民首领越所变,椰子便是“越王头”;另一传说是一位年轻的女子在海边引颈翘望丈夫的归帆,化为椰树[2]。海南岛上生长椰子树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朝。
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被谪迁海南岛时十分喜欢椰子树,还格外喜爱饮椰子汁,曾在《椰子酒赋》中对之大加赞赏:“美酒生林不待仪”,意思是说,椰林中有的是天然的美酒,不必依赖夏禹时代的酿酒专家仪秋来酿造美酒了。
椰子也是海南民歌咏唱的对象:“鹊鸟爱穿椰子林,椰子能甜鹊鸟心。妹作椰子叶下挂,单等情哥来穿林”。
海南最著名的椰乡文昌,最能体现“椰文化”。在文昌,空气中也可以闻到椰子和海风的气味。漫步清澜巷开发区的“椰子大观园”,那漫山遍坡生长的椰子如画如醉,参差起伏,直达远方的天际线。椰海村中的“椰子楼”,是村民利用椰子树干搭建起来的房子,天然的椰子树干形成那独特的建筑艺术,是海南民族艺术的瑰宝。椰海村附近的建华山村,许多村民从事椰雕行业,用平时随地抛弃的椰壳雕刻各种各样的珍品。在村民的巧手中,化腐朽为神奇,使这些椰壳垃圾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椰子不仅进入海南人民的物质生活领域,也成为精神领域中的珍品。
槟榔。槟榔树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树种,极富热带风光和情趣。它有干无枝,腰身窈窕,婷婷玉立,仪态尤为秀丽。每当阳春三月,便是槟榔开花的季节,其花幽香迷人。槟榔果成串成串地结在树叶的腋部,呈长椭圆形,橙黄色,里面包着胡桃般大小的种仁,产地的人们管它叫“槟榔子”,每株树能结果数百颗。槟榔树长成后,可连续结果20余年。
海南是我国槟榔最古老的产区,许多黎苗族村庄总是环绕种植着槟榔树。
槟榔也是诗文描述的对象。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宋代大思想家朱熹等人都写过槟榔诗,明清时期就有很多有关槟榔的诗文流传下来。此外,黎族民歌也有咏唱槟榔的句子:“口嚼槟榔又唱歌,嘴唇红红见情哥。哥吃槟榔妹送灰,有心交情不用媒。”“男重烟筒女槟榔,烟筒槟榔交游广。上村下寨情理重,烟丝槟榔大家尝。”
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孕育,最终使槟榔演化为海南植物文化的特色元素。槟榔是媒约婚礼的信物。客人来访,必先用槟榔向主人表示敬意,主人也要拿出槟榔待客致谢。由于槟榔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海南乃至大陆广大地区经济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海南红树林:海岸带景观的构筑者
红树林属常绿灌木和小乔木群落,享有“海岸卫士”“造陆先锋”“绿色珍宝”之称。红树林具有“胎生”的特殊繁殖方式,种子还没有离开母体时就已经在果实中萌发,长成棒状的胚轴,胚轴发育到一定程度后脱离母树,掉落到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后就能在淤泥中扎根生长而成为新的植株,未能及时扎根在淤泥中的胚轴则可随着海流在大海上漂流,在几千里外的海岸扎根生长,蔚然成林。即使找不到扎根的地点,其胚轴在海流中也可以持续半年以上的时间保持生命的活力。
海南红树林至今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它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观赏旅游价值和生态价值。它在海岸边生长,随潮水涨落而表现出不同的景致,潮水上涨,淹没树干,只露出树冠随波荡漾,成为壮观的“海上森林”。五月端阳节,当地人常常在红树林中赛龙舟,健儿们用力划浆,激起一阵阵水花,船头在树林间出没,是滨海旅游最动人的一幕。红树林耐海水浸泡,无畏台风的袭击,如同一道绿色的海上长城,有效地防止海潮对村庄和农田的侵袭,红树林也是海鸟和鱼类的最好的栖居地。
(三)海南的古树
海南气候条件优越,植物资源丰富,古树名木较多。海南省现有古树名木1893株。其中,一级古树14株、二级古树158株、三级古树1684株、名木37株,共有67个树种。其种类有榕树、见血封喉、木棉、苹婆、酸豆树、榄仁树、乌墨等。古树名木历经大自然岁月的洗礼,体现出海南省独具魅力的植物文化,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美丽海南、保护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生态屏障。植物是可再生资源,但打上历史烙印的古树名木却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每棵古树的背后都有生动的故事,在乡下,老年人常在古树下悠闲地喝茶、下棋、讲故事,尤其是那些鬼怪精灵的故事,所体现出来的浓浓的故乡情,是许多成年人挥之不去的儿时记忆。当一个久在异乡谋生的游人归来时,在村口看见熟悉的古树,会涌起一阵阵惊喜的心情。古树是乡村旅游的亮点,是乡情、乡风、民俗的象征。古树名木是自然遗产,又是文化遗产,具有特殊的科研价值,是生物学研究的“活化石”,保存着重要的基因信息与生物多样性。古树巨大的树冠可营造一方温馨的小环境,形成优美的自然景观,还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有益于空气质量的更新。
四、如何充分发掘海南乡土植物文化中的旅游价值
(一)突出乡土植物文化特色
从海南乡土植物文化的视角来考察海南省各地的景点和布局,就会发现,除了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和原始少数民族村落较有特色以外,大部分都缺乏海南特色。许多新建的文明生态村,只见房屋,不见树木,或者虽有树木,却是外地移栽来的。又如各大学的校园,许多树木花草的种类和广东的大学差不多,人们不惜花大力气从内地甚至国外购买名花名木,如印度菩提树、垂柳、台湾相思等,却忘记了本地产的风景树种。外地学生在海南读书,回家以后有亲人或同学问及海南的名花名木,有几人能回答出来。由此可见乡土植物的重要性。因此,突出海南的旅游特色,首先要从重视乡土植物资源方面做文章。
(二)景点区植物景观布局要统一规划
本地的树种要连片种植,形成规模,形成气势。在这方面有许多先例,如著名景点槟榔谷,以连片生长和漫山遍坡的槟榔树彰显出民族风情特色,而文昌市的东郊椰林,绵延在十里的建华山海岸线上,葱翠的椰林,组成一条一望无际的林带,可谓海岸线上一道天然绿色屏障,气势非凡。
(三)景点布局要避免单调雷同
不一定都种椰子和槟榔,海南的特色植物很多,例如木棉,也叫英雄树,如果形成规模化种植,到开花季节,一片红色的花海,也一定会令游人印象深刻。另外,即使是种椰子树,也可以与和别处的景观大不一样。椰子树有各种类型,主要有绿椰、黄椰、红椰三种,人们普遍栽种的是绿椰,如果种上黄椰或红椰,那么便会有一番别样的景色。
(四)校园植物与旅游景区的植物布局应有区别
校园景观的植物既体现观赏性,又要有教育的功能。应尽可能栽种较多种类的植物,但要以乡土物种为主,外地的物种为辅,以此体现海南高校的景观特色。每种景观植物要种成一排,不同的植物相间排列,不能零散杂乱。每种植物要挂牌,写上植物名称和生物学特点,以便学生可以方便地识别不同类型的植物。
(五)在海南各地普遍种植乡土观赏树种
这是对海南植物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也是绿化海南、美化宝岛的具体措施。在海南岛分布的高等植物中,本地特有的乡土植物就有630多种,其中有45种乔木是珍稀树种。而乡土乔木树种中,大多具有观赏价值,既能反映大自然的天然美,又能反映出人类匠心的艺术美,例如海南红豆、降香黄檀、肖蒲桃、红花天料木、海南木莲、海南翠柏、蝴蝶树、海南罗汉松、油楠等,都可以用于城市园林建设、村庄和通道绿化。
[1]余江玲,陈月华.中国植物文化形成背景[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3-36.
[2]王玉平.黎族与椰子文化[J].民族团结,199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