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论创新使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领导力和凝聚力

2014-12-17祁亚辉

新东方 2014年1期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特色

祁亚辉

党的理论创新过程就是党的成长和成熟历史,党的理论创新态势反映了党的勃勃生机和永生活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确保了党的领导力和凝聚力的不断提高。可以说,坚持理论创新并不断取得新成就,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都是党的生命线。

一、从中国实际出发创新理论,中国共产党找到了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

90多年的历史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而不是照抄照搬他国经验,善于分析形势和总结实践,勇于突破束缚和实现理论创新的党。建党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拯救民族危亡、寻求中国革命道路的时候,就特别注重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研究城市军阀割据、广大农村贫穷落后国情,研究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和近代工业基础薄弱现状,研究世界革命蓬勃兴起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极具中国特色的中国革命道路,这就是“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道路也被称为“井冈山道路”[1]。

早在1925年,毛泽东撰写《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开宗明义提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革命的首要问题。毛泽东在文中指出:“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我们的革命要有不领错路和一定成功的把握,不可不注意团结我们的真正的朋友,以攻击我们的真正的敌人。”[2]在毛泽东看来,中国国情不同于俄国,中国革命的敌人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敌人,中国革命的朋友也不同于俄国革命的朋友。因此,必须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他们对待革命的立场,来确定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

毛泽东的这个指导思想和理论创新,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基本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这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针对不同阶级性质、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划分敌人和朋友的界限和标准是不同的。比如,在国民革命初期,中国共产党作出国共合作的决策,把国民党作为联合的朋友,把北洋军阀当作打到的敌人。在“四·一二”政变以后,国民党叛变革命,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政治决策,把农民(特别是贫农)作为革命的朋友,把国民党反动派当作革命的敌人。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超越阶级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又作出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的政策调整,把蒋介石和国民党顽固派也当作团结的对象,组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与国民党的和平谈判,并签订国共停战“双十协定”。但在1947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协定,大举进犯解放区,中国共产党终于发出“打到蒋介石、解放全中国”号令,再次把蒋介石和国民党反动派当作了革命的敌人。

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等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均遭到失败以后,毛泽东深刻总结惨痛教训,在文家市会议上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提出了不同于俄国的革命道路,这就是把革命重点从城市转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先后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1928)、《井冈山的斗争》(1928)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等论著,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在中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阐述了中国革命应当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

显然,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作出的一次开天辟地的重大理论创新。这个创新,既遵循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领导无产阶级革命的基本原理,又不囿于书本教条,不照搬俄国革命成功经验,完全是从中国实际出发所获取的革命理论创新。正是这个理论创新,解决了有关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方向问题和理论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近代中国仁人志士探索中国向何处去、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方向和理论问题。从井冈山建立第一块红色根据地到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二十多年的风雨历程和丰富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成功的、胜利的因而是正确的中国革命道路。

二、实事求是深化理论创新,开辟了改革开放新实践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既面临着艰难繁重的国家建设任务,更面临着艰巨而紧迫的理论创新任务。新中国初期几年的实践很快就表明,在中国搞社会主义建设,就像过去搞民主革命一样,既不能照抄本本教条,也不能照搬苏联模式和现成经验做法,仍然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理论创新。

在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先后撰写了《论十大关系》(1956)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7)等著作,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思想是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3]显然,这是延续了自井冈山斗争以来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创新,强调“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毛泽东提出的基本思想是“把正确区分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4]在这里,毛泽东根据中国取得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性质、条件的变化,提出了转移工作重心、改变工作方法的指导思想。这些理论创新集中体现在党的八大所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

党的八大作出的伟大理论创新就在于,从中国实际出发,正确地分析中国社会矛盾,并依此为依据,制定出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党的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1956)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就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由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此,“我们必须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采取正确的政策,团结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来完成这个伟大的任务。”[5]

当然,我们回顾历史可以看到,党的八大路线的正确不是用我国成功的实践来检验的,而恰恰是用违背八大路线,在实践中付出惨痛代价,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边缘的失败从反面来检验的。党的八大以后不久,毛泽东违背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对国内矛盾作出错误判断,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错误地发动并领导了“文化大革命”,从而扭转了党的工作重心,打断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直至爆发全面内乱[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路线,对违背八大路线的错误思想理论以及相应的方针政策实施全面拨乱反正,开辟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航向,走上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

三、十八大把党的理论创新推向了新高度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发明了“不争论”。这就是,对一项改革政策措施,在还没有实施之前,先不要争论“姓资”或“姓社”,而要用实践来检验政策措施的正确性。但“不争论”并不意味着不思考。事实上,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一直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所思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紧迫实践问题。

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党的十二大(1982)明确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党的十三大(1987)第一次完整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这是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创新。邓小平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要长治久安,就要靠这一条。”[7]党的十四大(1992)第一次阐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的改革目标。这是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经济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框架,包括所有制结构、分配体制、共同富裕和宏观调控等重要内容。党的十五大(1997)第一次阐述了邓小平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党的十六大(2002)第一次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党建理论上的重大创新。党的十七大(2007)第一次阐述了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出了党和国家工作的“四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发展理论上的重大创新。

之所以说十八大把党的理论创新推向了新高度,是因为党的十八大(2012)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三个横向维度和三个纵向维度,拓展了视野、丰富了内涵、完善了结构、提升了价值、强化了导向,从而把党的理论创新推向新的高度。“三个横向维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个纵向维度”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目标。这是继邓小平理论之后,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又一次重大创新。

十八大理论创新的意义在于:一是使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更丰富、指导性更强。二是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具有传承与连续的理论性质,又具有发展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党的理论创新的活跃,反映了党的活力和生命力。三是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根本特征是“实践性”,表明党的理论创新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也不是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在着眼于解决现实问题基础上、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创新。四是从横向和纵向多维度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助于我们厘清理论的逻辑联系,明确实践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继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并取得重要成果。三中全会《决定》开创性地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目标,把国家制度建设和加强制度执行力纳入现代化建设进程,丰富了我国现代化建设内涵;把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作用由“基础性”提升为“决定性”,为明确界定政府在经济领域的权力边界提供了理论依据;把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同等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财产权都不可侵犯,夯实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和经济基础;把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创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法论;把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和法治中国建设,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目标;把社会建设的原则由“社会管理”转换为“社会治理”,为加快社会进步、进一步激发社会活力提供了理论遵循;提出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战略,为新时期加强国防建设和经济社会协调、实现资源共享指明了方向;确立了人民是改革的主体地位,把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指向到建立社会公平正义和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8]。

回顾我党实现理论创新伟大而艰难曲折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真理的思想路线,是我党不断取得理论创新光辉成果的根本原则。理论创新是我们党坚持探索正确道路的理论基础,是确保我党不断提高领导力和凝聚力的思想保障,也是我党发现错误、纠正错误、统一认识的理论依据和思想基础。诚如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认识真理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9]90多年来,党的伟大理论创新,获得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理论思想成果,形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坚信,只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方法和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就会永葆理论创新活力、永葆与时俱进品格、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和永不枯竭的凝聚力、战斗力。

[1]胡锦涛.胡锦涛在纪念谭震林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N].人民日报,2002-04-16.

[2]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76-12-26.

[4]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N].人民日报,1956-09-28.

[6]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EB/OL].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03/04/content_2543544_7.htm,2002-03-04.

[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G]//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2012.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特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的出行革命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