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应注意的四个问题

2014-12-17张永刚

新东方 2014年1期
关键词:成份党员队伍党员

张永刚

据最新统计,到2012年底,中国共产党的总人数已达到8512.7万名。随着党员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党员存在理想信念动摇,目无组织纪律,甚至是思想蜕变、堕落腐化等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员管理,健全党员能进能出机制,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2013年1月,中央政治局又专门召开会议,对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再次强调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这次会议指出,要“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的总要求,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健全机制、务求实效,不断提高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科学化水平,着力把各方面先进分子和优秀人才更多吸收到我们党内,努力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1]

贯彻落实中央精神,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质量,进一步推动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笔者认为应注意解决好几个问题:

一、数量与质量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质量与数量是辩证统一、紧密相连的。没有数量就不可能有质量,而没有质量,所存在的数量也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对于客观事物而言,数量能够不断增加,代表民众对其质量的认同;同时,客观事物如要保持数量持续增加,必须重视质量问题。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执政党,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与此同时,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任务极其艰巨,所有这些因素决定中国共产党必须进行新陈代谢,不断增加新鲜血液,使党员队伍保持一定规模和数量。另一方面,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主要的不在于党员的数量,而在于党员的素质。列宁曾经明确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的增加,而注意党员的质量的提高和清洗混进党里的人”[2]51。无产阶级政党在时代前行的过程中是否能够发挥作用以及发挥多大作用,关键因素在于党员素质的高低,而不是党员数量的多少,特别是党员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否坚决,对共产主义信仰是否忠诚,这一点已被实践证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不多,但当时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表明,这是一支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队伍。邓小平曾经指出:“党的四大时只有九百多个党员,就那么九百多个人的一个党,实现了国共合作,推进了北伐战争。”在苏联,布尔什维克党拥有24万党员时建立了社会主义苏联,但在苏共己经有1700万党员时,由于党员队伍整体素质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当前,中共党员总人数已达8512.7万,基层党组织也有420.1万个,从人口绝对数量上看,中国共产党已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党员人数过多,管理幅度过大,就会增加管理难度和成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加复杂。因此,当前在思考党员队伍建设时,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使社会优秀分子加入我们党;另一方面要把提高党员素质作为中心任务,重视质量建党,实现党员队伍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战略转变。

二、“进”和“出”的问题

保持组织成员能进能出,成员加入时拥有均等的机会,退出时出口能够通畅,“进入”“口内管理”及“退出”等环节互为一个有机整体,是组织不断获得新鲜血液,保持肌体健康、生机、有活力的重要条件,党组织的健康发展,也需要做到这点。当前在党员队伍建设中,从整体上看,党员发展工作要比党员退出工作受重视程度高,工作成效也更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党员发展上,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贡献使它在社会上具有充分的影响力、号召力,广大先进分子愿意加入党组织,践行党的理想、信念。与此同时,党的执政地位对一些投机分子来说也有足够的诱惑力,为了成为其中一员,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突破党员发展标准。另外,对管理者来说,发展多少党员有时候会成为衡量管理者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无疑,他们会重视这项工作。在党员退出上,一方面,在我国党员被当做一种政治待遇,成为党员说明党和国家对其认可,而被党除名则意味着个人政治前途的终结,社会尚未形成党员从党组织中有进有出是正常现象的氛围。基于此,有些党员即使不想再为党工作,他们也不愿、甚至不敢提出退党要求。另一方面,尽管《党章》规定了有关党员退党和自行脱党的条件,但实际执行起来可操作性不够。另外,一些领导怕承担教育管理不善的责任,奉行“好人主义”,怕得罪人,不愿管,甚至不允许党员自动退党。由于没有从整体看待党员“进”和“出”的关系,造成了党员队伍循环通道堵塞,一些不合格党员没能及时得以替换、剔除,党内消极现象不断增加。当前,一方面应该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着力在工人中发展党员,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同时,要强化党员管理,严格党内组织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及时处置不合格党员,增强党员队伍生机活力。

三、外延调控与内涵提高的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由众多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建成的组织系统,党的整体素质如何不仅取决于广大党员个体素质的高低,同时与党员队伍结构是否合理也有紧密联系。因为合理科学的党员队伍结构能够实现组织内部各成员效能的最大化,能够形成超过个体总和的更大战斗力。党员队伍结构是一个包括了年龄、职业、民族、文化、性别及素养等要素的大系统,这些要素有些具有可变性,有些具有不可变性,实现这些要素合理搭配,优化组合,需要处理好外延调控与内涵提高的关系。一方面,对可变要素和不可变要素可分别采取内涵提高与外延调控的方式进行优化。如党员的学历层次结构这种可变要素的优化,可以通过加强文化培训,给广大党员提供提升学历层次的机会等内涵提高的方式来实现,而对涉及党员队伍民族成份、性别结构等不可变要素可通过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妇女入党工作,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增加其数量等外延调控的方式来实现。另一方面,优化不同要素所采取的内涵提高与外延调控方式不是截然分开的。比如优化党员队伍知识结构,还可以通过做好知识分子入党工作,大力发展知识分子党员来实现。对于党员素养这类要素,则需要同时重视外延调控与内涵提高两种方式:一方面建立一个科学的选拔机制,将优秀人才、先进分子吸纳到党组织中来;另一方面加强党员的教育和管理,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使广大党员不能懈怠、不敢懈怠、不愿懈怠,力戒走“重吸纳、轻管理”的老路。总之,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既要根据党员队伍构成要素的不同特性采取不同方式,同时又要注意不同方式的综合使用。

四、主体性与非主体性的问题

具有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政党,并不主要根据其成员的社会成分构成作为这一属性的判断依据,而是主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3]285“一个党是不是真正的工人政党,不仅要看它是不是由工人组成的,而且要看是谁领导它以及它的行动和政治策略的内容如何。只有根据后者,才能确定这个党是不是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4]246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分对党员队伍建设没有价值。事实上,政党的性质和功能决定着它只是代表一部分社会成员利益,当政党获得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后,尽管它要争取大多数群众支持,但在其所代表的群众中,依然存在着处于核心地位的主体性群众和要积极争取的非主体性群众。与之相适应,在党员队伍建设中,党员的来源及党员队伍成分的构成也应该反映出这种主体性和非主体性的差别,否则,会对党的性质造成影响。基于此,目前在思考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时,就要对党员队伍主体成份和非主体成份有个明确认识。一方面,要坚持主体性。在创造条件,不断吸收社会成员中的大量优秀分子成为我党一员的同时,更要重视主体成份在党员队伍中所占的比重,明白他们是我党属性的根本体现,不能轻视他们的地位。当前,广大劳动群众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把他们作为党员重点发展对象,使之保持在党员队伍结构中的核心地位,是党的性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着眼于现实的必然选择;另一方面,重视非主体成份的作用。鉴于中国特殊国情,在重视党员队伍主体成份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非主体成份的作用。非主体成份的党员尽管人数有限,但代表范围广,他们在政治上要求进步,对社会发展也作出了贡献,允许他们入党,既为党员队伍建设增添了新鲜血液,有利于增强党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反映我国社会的民主进步。但是,党的无产阶级性质要求我们在向其他社会成份的成员敞开党的大门的时候,不能没有原则,不能为了眼前利益人为降低党员标准和条件。另外,党员非主体成份、主体性成份之间的关系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并不存在一成不变的问题。特别是我国国际化进程在不断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人们选择职业的观念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人力资源通过市场进行配置的比例在加大,不同行业、地域,不同所有制之间人员的流动更加频繁,人们的身份和职业存在经常变动的态势。人力资源的这种流动性决定了党员成分主体性与非主体性之间的变动是必然的,同时,也为二者之间相互统一又相互分离的性质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总之,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对党员队伍的主体性成份与非主体性成份既要区别对待、各有所侧重,并且能够动态地去看待这种区别;同时,又要兼顾二者的统一,做到相互联系、彼此融合,以达到既突出党的先进性,又使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体现出广泛性的目标。

[1]保持党员队伍规模 及时处置不合格者[EB/OL].搜狐网,2013-01-29.

[2]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列宁全集:第3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猜你喜欢

成份党员队伍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国有企业如何切实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
党员之家
关于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党员队伍建设有效性的思考
绩优指数成份变更与一周表现
两市主要成份指数中期成份股调整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加强新毕业党员培养教育
党员标准是什么?
抗感冒药的药学分析与合理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