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能力本位的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2014-12-12方玲梅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礼仪定位考核

方玲梅

(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各高校纷纷设置旅游管理专业,设立礼仪课程,多数学校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传统的“教学本位”“学多术少”的情形[1],教学环节脱离实际需要,忽视了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的人才与企业实际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旅游礼仪教学经验和学习心得,对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教学进行了以下的探讨。

1 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的特点

礼仪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高校的礼仪教学主要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从事旅游服务工作的基本礼仪和基层的管理能力,在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中占重要地位,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1 内容涉及面广

教学内容既涉及一般的礼仪常识,又涵盖旅游行业的具体要求,因此,课程的内容既有大礼仪的基本理论,也包括行业的相关要求,教学内容涉及面较广,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较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教学的难度。

1.2 实践性强

礼仪是人们在实践中长期总结的符合社会认可的行之有效的社会规范和处事准则,实践性很强。而作为其在旅游业应用的专业礼仪,经过了实践和理论的反复融合,形成了旅游服务业发展需要、符合岗位要求的课程内容,较能代表不同旅游从业者的工作范式,符合岗位操作规律与特征。因此,必然要求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1.3 适用范围广

课程适用于旅游企业各层次从业人员,从基层服务人员到管理层,课程既强调对旅游从业者素质修养的提升,包括相关管理人员和基层服务人员,又强调对基层服务人员能力的训练。内容涵盖面广,参与性强。

1.4 教学方法多样化

课程既重视学生即未来的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修养的提升,又强调实践操作的训练,因此对教学方法的要求更高,教师不能完全照本宣科介绍理论知识,教学方法多样化是必然趋势。

2 能力本位在礼仪课程教育中的必要性

2.1 能力本位

能力本位的教育思想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被引入中国,主要是以DACUM课程开发的形式进入中国,该理论认为产生一个完整的课程的全过程主要有七个步骤:①对当前教育形式进行分析;②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分析;③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④教学分析;⑤教学设计;⑥教学设计付诸于实践;⑦教学评价[2]。国内多个学者对能力本位的概念进行了界定,目前比较认同的是中国CBE考察组专家的观点:一种以胜任岗位要求为出发点的教学体系,并且据此确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1]。由于旅游行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对未来的从业者的专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较高,因此,能力本位理论对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2.2 能力本位在礼仪课程教育中的必要性

2.2.1 有助于整合教学内容,提高职业岗位能力

当前,国内本科高校的礼仪教材非常多,但相对高职教材而言,基本以基本理论知识为主线,缺乏实践方面内容的整合。很多区位型高校强调应用办学,培养具有具有应用型特征的本科人才,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此,培养具有符合企业需求的基层服务与管理人员,就需要针对岗位需求,以职业活动和职业能力为导向,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体系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整合现有教材,建立实践导向即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图1 旅游管理课程定位体系

2.2.2 有助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能力本位理论要求按照岗位任务对旅游行业相关岗位进行任务分析,找出与课程培养相关的任务,教学过程按照任务单列进行,理论知识融会于实践中。此种教学方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促进教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教学过程与实践的融合,让学生在进入企业前提前感知工作环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有效教学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定位

课程定位针对性弱,随意性强,与教学活动的匹配性差。很多高校目前采用的是通识培养的模式,会对院系内的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各专业进行宏观的培养定位,该种定位可以指导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整合现有资源,具体如图1[3]。具体实践过程中,很多院系教师往往把宏观定位直接作为课程的定位,但礼仪课程只是一种微观定位,这种宏观的微观性必然导致教学中教师指导的困惑,找不到课程的方向。随着高校教育的应用化倾向,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关注课程的定位,但这种定位往往只是授课教师的自我定位,缺乏理论指导,随意性较强,这样的定位容易导致教学安排、考核方式的随意,课程的的教学质量难以保证。而且不少的定位都强调应用性素质性,但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实训场地、师资力量等原因根本无法实现课程定位。

3.2 教学方法

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点,使很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纷纷强调“素质性、技能性”。但实际课程操作中,课程教学更多的依赖授课教师的主观性。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更多倾向于自己擅长的方法,内容的选择也多倾向自己对市场的判断,教学方法较随意,教学效果差别较大。基于应用性的需求,大部分院校在课程设置时设置了实训环节,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本身就不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所谓的实践教学很多是设置自己擅长的项目,与实践偏差较大。实践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的较多,虽然很多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往往只是用来演示场景,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够。当然,由于旅游类专业办学的成本相对较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办了该专业,但实际教学中投入非常低,很多高校完全没有实训场地,所以很多的实训课程形同虚设,实训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4 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4.1 在对行业人才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客观评估职业能力需求,准确定位课程

能力本位理论强调塑造服务社会的,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能力人”[4],按照能力本位要求,旅游礼仪课程要按照岗位内容、工作任务科学的设计课程内容[2]。因此,高校礼仪课程定位要进行广泛而客观的行业调研,综合市场、学校和学生三方的需求,立足学生的实操能力,按照工作岗位划分教学内容。在强调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及人际沟通能力的基础上不忽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强调能力的创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养成积极的心智模式。

4.2 遵循课程定位,合理进行教学设计

能力本位理论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现阶段的高校礼仪教学中,很多的教师在授课时完全依赖选定的相关教材,教学内容和进度安排往往依据教材篇幅,教学设计流于形式。为更好的实现课程定位,教学设计应参考能力本位理论中课程开发的模型,结合市场调研对课程内的任务进行分解,借鉴高职院校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探索适合本科高校礼仪教学的课程设计。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无论是课程定位还是课程设计最终需要教师参与,从高校教学的现状来看,教师的素质很大程度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学生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教师具备相应的能力,而现实情况是很多教师对行业了解甚少,有的甚至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兼教礼仪课程,教学效果很难保证。强调学生能力培养,首先要注重教师的培养,坚持礼仪课程教师的“请进来、走出去”,聘请行业从业者授课,引进相关专业教师;对已有的教师,要创造条件让他们走出去,走入行业一线,同时加强师资培训,要求教师参加行业培训,取得相关资格证书,不断提高教师素质,满足教学需求。

4.4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

能力本位理论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突出应用性,考核上必然要求摒弃传统的理论考核模式,体现能力效果考核。结合能力本位理论中的任务评价,课程的考核评价可以由实践考核、理论考核即素质考核和平时考核三部分构成,并且实践考核占大部分比重,主要通过实践模拟、情景再现等考核,理论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基本的理论素养、价值观、职业意识等,平时考核可以通过学生平时的礼仪表现、出勤率、上课表现及完成任务情况等构成。考核不是最终的目的,只是通过这种手段督促学生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投身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去,从而更好的适应市场需求。

高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实际源于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理论,要改变这一现状提升教学效果非一时之功。笔者的以上分析对策结合了教学心得及平时所学,希望能对相关专业的礼仪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有所裨益。

[1]曾曼琼.高职旅游礼仪课程时间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J].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11,(2):65-67.

[2]李妮.结合“能力本位”素质本位理论的旅游礼仪课程定位探析与教学方法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16-69.

[3]张宏梅.旅游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框架的构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5):607-609.

[4]张军.能力本位: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核心理念——对转型时期我国教育出路的再思考[J].宁夏社会科学,1998,(3):67.

猜你喜欢

礼仪定位考核
《导航定位与授时》征稿简则
内部考核
Smartrail4.0定位和控制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找准定位 砥砺前行
筷子礼仪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礼仪篇(下)
青年择业要有准确定位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