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与提升对策

2014-12-12孙贤斌

巢湖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课外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孙贤斌

(皖西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管理学院,安徽 六安 237012)

创新人才培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本科教育则是实现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基础。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关注创新理论的研究,对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注重开发大学生的原创精神和创新能力。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学校要多层次、多元化培养创新人才,既要培养拔尖人才,也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知识和技术更新日趋加快,具有较高的知识迁移、解决问题、动手实践能力和善于创新的思维成为目前市场需求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本科高校已经通过课内外实践活动等途径加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和学生兴趣等诸多因素限制,仅以传统的课内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等创新实践教学为主显然不能完全胜任创新能力培养。因此,课外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起着课内教学无法比拟、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科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开展创新教育。

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已有近15年的研究经验,实践论证及相应的创新人才质量评价的起步较晚[1]。目前国内学者分别对本科生[2]、研究生[3]、高职[4]和应用型院校[5]大学生积极开展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多数是结合实践、实验和创新平台开展创新能力培养[6]。如李国胜等人从创新思维与意识、创新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四个方面开展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7];罗玲玲提出由创新意识、现实创造能力和潜在创造能力三部分内容构成创新能力评价体系[8]。李红坦建议从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知识基础、创新技能、创新学习能力、创新人格、创新实践等因素中选出主导因素设立一级指标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9]。娄保东提出分层次、分目标、有针对性的建立3个层次的创新训练体系和模块,从而最终达到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10]。余桥等人分析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建议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改革研究[11]。赵文秀等人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及培养途径进行分析,为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提供基础[12]。

周昌荣等人提出应从课内和课外创新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3]。也有学者就土木、农业、地理、资环等不同专业本科生开展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如张爱民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两个方面构建64个指标体系对土木类专业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4];田勇[15]、魏莉[16]和杨旭[17]分别对农业科学、地理科学和资源环境等专业的新能力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开展研究。

以上分析可知,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质量评价体系逐渐成为学者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但此方面集中于课内实验实践、理工科专业较多,定性研究的较多,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多数没有给出指标权重,对于综合课内教学和课外的科技实践活动 (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开展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还很少,此方面研究及提升途径亟待加强。

1 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1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责任,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素质也是提升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是立校之本、强校之路,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是高校全面素质评价机制的核心模块。创新能力是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实践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素质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实践是实施创新行为的具体过程。创新能力表现多个方面,具体包括获取知识能力、分析问题能力、想象能力、自我反思能力、创造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开展科研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创新能力培养的涉及知识、意识、思维、行为过程和结果等方面。对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能力有一个较为全面、准确的评价,必须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合国家和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指导的实践经验,遵循过程与结果统一、科学性、可操作性、系统性与多样性统一等原则,构建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的评价因子和指标体系,具体包括一级指标5个,17个二级指标(表1)。

2 创新能力培养质量评价的内容

2.1 团队精神与组织协调能力

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需要队员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创新思维和人格魅力,也需要队员发挥团队精神,合作共同努力,保证团队的高效率运转去完成共同目标;组织协调能力是创新训练过程中合理分配任务和资源,不断调控、激励和协调队员的创新能力培养过程,最终完成组织目标。

2.2 获取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思考深度决定着创新思路和水平。创新知识基础包括素质课程、专业课程与技术、动手实践实验方法等。创新分析能力评价标准从选题新颖性、对学科前沿的综合分析、梳理与论证、推理与归纳等方面由创新训练活动项目评审专家来评定。

2.3 创新分析能力

创新分析能力具体包括:获取信息和分析信息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知识能力。利用各种途径收集资料、信息,归纳分析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用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术,融会贯通解决实际问题。创新思维能力的评价标准从选题创新角度、创新解决途径,以及方法的先进性和综合性等方面由创新训练活动项目评审专家来评定。

2.4 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评价的核心内容。创新活动中的观察、思考、逻辑推理和想象都需要创新思维的指导,尤其创新思维需要打破常规,立异的发散思维过程,其内容包括逻辑推理、灵感想象、求异独创和领悟创新等思维。

表1 大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综合评价体系

2.5 创新实践及成效

创新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动手操作能力、创新实际成果、创新项目完成等级、毕业论文与设计水平和就业单位的反馈评价等。获取各种证书等成效是创新能力物化的具体体现,是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

3 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目前,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模糊评价法、专家经验法和统计法等[18]。权重的取值范围在0至1之间,权重越大,对事物评价的影响程度越大,各目标层的权重之和等于1。本研究采用统计与调查方法相结合,以一级指标权重计算为例,通过85名大三本科生问卷调查,设立A~E 五个等级, 每个等级计分依次为 5、4、3、2、1分(ai),然后由下式计算权重:

一级指标包括4个指标,N为总人数85,nij为选择某一等级的人数,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一级指标的具体权重;同样可以计算二级指标的权重大小(见表1)。

4 提升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对策

4.1 改革大学生课程考核和评价方法

随着国家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高校应该及时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单一考核方法,可以采用项目训练答辩式、各类成果认定式,专家认定式等灵活多样的考核与评价方式,弱化考试,加大对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等能力的考核与评价,这将积极引导加大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培养质量。

4.2 树立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

高校要加强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改革,搭建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内外大平台,打通专业及学科的限制,在培养计划中增加创新学分和选修课的比重,加大创新、创业和课外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力度,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激发创新意识和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加强创新知识点的传授,以课内外创新训练项目和科技活动为载体,开展创新思维培养。

4.3 构建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随着国家对创新教育的不断重视,在高校已经开展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等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社团调研、学科竞赛、教师科研项目、研究性学习项目和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培育计划,大学生有课内外多层次的创新项目参与机会,支持具有一定创新潜质和科研兴趣的学生重点培养,在每一类创新能力训练过程中,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模式,如通过学生兴趣参与社团→社会实践调查采样→研究性学习→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或参与教师科研项目进行创新训练等模式。

4.4 加大科技类、创新型社团的扶持力度

“重课内轻课外”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应用技能、动手能力和创新等素质,同时受教学时间地点内容和学生兴趣等诸多因素限制,仅以传统的课内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项目等创新实践教学为主显然不能完全胜任创新能力的培养。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存在大学生意识淡薄、参与人数少、经费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原因,导致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创新教育效果不明显,因此,高校应给予资金、学分等政策上的支持,聘请有创新能力培养经验校内外老师指导,加大各类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扶持的力度。

4.5 搭建各种创新实践平台

高校积极搭建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开展的互动平台,具体包括学科交流平台、学生互动平台、开发实验室平台、研究型课程平台、创新实践活动与基地平台、校园科技文化与交流平台等,拓展校内外创新训练机会,通过产学研合作、校企合作等模式增加学生创新实践活动和训练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创新动手实践能力,从而提升创新素质。

[1]韦玮.略论大学生创新能力评测体系的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8,(2):85-87.

[2]陈国华,刘贵仲,陈旭,等.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方法研究[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8,(2):167-170.

[3]嵇英华.基于科研平台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22):26-28.

[4]茆琦,郭南初.高职工科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4,(2):12-15.

[5]储成兵.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11):112-113.

[6]吴兴应,张新桥,李云,等.基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2,(2):161-163.

[7]李国胜,樊彦国,丁智慧.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西部科技,2013,(12):90-91,102.

[8]罗玲玲,王素君,张晓霞,等.建构一般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评价体系[J].辽宁教育研究,2003,(8):59-61.

[9]李红坦.浅议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体系构建[J].新西部,2013,(21):161,144.

[10]娄保东.构建有效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4):35-36,47.

[11]余桥,谭小宏.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18):169-170.

[12]赵文秀,王长文,韩丽琴.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外资,2014,(2):259.

[13]周昌荣,陈国华,刘心宇,等.对构建普通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思考[J].高教论坛,2008,(1):75-77.

[14]张爱民,王旭,张建民,等.土木类本科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9,(11):56-57.

[15]田勇,张艳,宋煜姗.农科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4):119-122.

[16]魏莉,周宝同.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以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150-152.

[17]杨旭,张雪萍,赵光影,等.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研究——以高师院校资源环境专业学生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9):65-67.

[18]徐建华.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第 2 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25-230.

猜你喜欢

课外指标体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满课外班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课外实践丰富多彩
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建立中‘3414
土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