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浙江增长新动力的机制和路径
2014-12-12聂献忠
◎ 文/聂献忠
提升浙江增长新动力的机制和路径
◎ 文/聂献忠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来源于投资增长和出口扩张,来源于要素投入、技术引进和体制改革。理论和实践证明,这种增长的动力结构当前已经无法持续,必须加快转变和提升。
新形势下提升新增长动力具有三重意义
传统增长动力主要强调依托廉价要素资源或外部力量形成的低廉成本优势,尤其是重视规模经济、出口、资源、人口红利等因素。新增长动力主要强调依托技术和人力资本优势形成的内部力量,重视知识、人力资本、研发和专业化创新等动力机制,以及技术进步导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些要素形成的内生增长新动力是当前浙江所缺乏的,但也正是浙江要着重布局的重点和方向。
1.长期依赖的传统增长动力逐步减弱,必须激活和启动新的增长动力
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打击了发达国家的支出能力,导致全球总需求出现明显下降,外需萎缩将是中长期的趋势,全球将进入需求不足的时代。这种转折性变化,对浙江传统增长动力机制构成了严峻挑战。浙江继续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将越来越不具备竞争优势,继续依靠以往的“四大红利”(人口红利、出口红利、改革红利、资源红利)来谋求增长动力也显得越来越困难。因此,在原有增长动力减弱的同时,必须激活和启动新的增长动力,尤其是被不合理的体制机制所抑制的增长潜力。
2.实现增长动力的转换提升
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要实现增长动力的转变,即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的粗放增长,转向通过技术进步与创新来提高全员生产率的创新驱动。
(1)转型期的经济发展呈现由高速转入中速的速度变化,要避免增速回落滑坡的局面,就需要把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逐步把增长动力转到转型上来。
(2)更具实质意义的是增长动力结构和机制的变化,新的增长阶段意味着出现新的空间与机遇,但能否抓住用好这些机遇,释放增长潜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取决于能否形成适应新增长阶段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
3.传统密集型产业面临成本更低国家和地区的替代,迫切需要依赖增长动力的提升增强区域竞争能力
目前世界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国内的中西部地区,正在利用更加低廉的土地资源和劳动成本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上对浙江形成明显的替代效应。尤其是浙江想快速回归或跟上江苏、广东、山东等“第一方阵”,迫切需要通过技术提升新增长动力,实现工业价值链上移;迫切需要加快改革与创新,创造更大机遇与空间,吸纳更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培育新增长动力。
提升经济增长新动力重在建立五大机制
当前,增长动力正在发生转换,只有深刻地把握这种转换,深入研究和推进增长动力机制的深刻转变,并在此基础上着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才能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从而推动浙江形成经济新增长的新机制。
1.扩大开放竞争机制,形成“全球化红利”动力
化解浙江增长乏力难题,需要实现“出口导向型”战略向“全球化战略”的转变,积极依托“全球化红利”,形成全球化新动力。当前,浙江需要进一步从被动开放更多地转向主动开放,从单纯的外贸出口更多地转向布局国际要素资源、布局技术人才要素以提升产业链环节和新兴产业体系。一方面要适应国际规则,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在国际规则制定上拥有更多话语权。同时要大力鼓励企业“走出去”,主动去利用全球发展动力,从中获取更多能给浙江带来更大机遇和空间的发展平台,不断提升“全球化红利”的竞争能力。
2.建立自由市场机制,释放企业做大做强动力
未来,浙江增长的新动力主要还是来自民营和中小企业,必须通过推进市场自由竞争的进一步建立开放,使得公平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切实得到实现,更多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空间。为此,必须通过改革“削峰(房产等泡沫经济)填谷(实体经济)”,通过制度创新把金融资源引入到实体经济,建立资本蓄水池;通过改革引领更多民营企业投入更多行业领域,推进其做大做强的动力。
3.完善公平均衡机制,增强社会原创动力
从欧美经验看,国内需求和新出口需求是人均GDP1万美元后中等收入阶段增长的重要引擎。满足市场需求,不仅要依赖创新和产品差异化,还依赖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收入分配制度,并建立形成中产阶层。为此,必须建立完善公平机制,依托经济社会转型,增强社会原创动力。首先要弥补杭州等大中城市尤其是郊区、新规划集聚区社会发展与建设的滞后,调整公共支出、弥补公共投入不足。其次,要推进均衡机制,形成城乡融合动力,特别是通过一体化规划,促进更多乡镇在集聚人口方面的最大化,包括促进“以大管小”转向“以大带小”,弱化城市行政级别,将公共资源和公共权力均衡用于不同规模城镇发展,缩小差距、减轻压力从而增强总体社会创造力。
4.大举引进人才机制,扩大新兴产业动力
通过大举引进高端人才机制,加速人力资本形成、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化改革对经济增长的动力促进,由粗放型的斯密增长向熊彼特式的内涵增长转变。切实在人才引进和培育上做文章,在引进高端人才同时,在人力资本培养上实行“劳动者升级计划”。尤其要高度重视、加大全球尖端或领军人才的引进力度,这才是浙江未来发展的关键和主力军。
5.构建幸福健康机制,形成美好生活增长动力
经济发展目的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提高生活水平,提升生活质量。为此,要求各地政府部门果断放弃高增长的惯性思维,坚持“生态优先”,以社会民生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以居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为新增长动力,推进转移和转型。
提升新增长动力的突破要着眼于系统工程
在增长模式转变和提升的关键时期,浙江要积极大力实施系列工程,通过技术进步、知识创新及企业家精神,获取新动力。
1.尖端计划攀登工程
知识创新是经济增长新动力的源泉,欧美发达国家对此已有充分认识并作出积极应对。浙江省委省政府要高屋建瓴,借助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重磅应用团队”或“尖端人才”的力量,以更大勇气、更大智慧、更大力度,从战略高度重视知识创新工程,尤其是关系未来浙江竞争优势和地位的尖端应用科学攀登计划工程。笔者建议,要着眼于未来全球一体化的竞争视野,规划制定实施为期30年的攀登计划工程,增强高端前沿拉动力。近期可规划10年行动计划,包括当前最重要的四个发展主题,如围绕“基因计划”(可引领带动基因技术研发、诊断和重大创新药研发及其产业化等系列高端产业)、“云计划”(云计算产业、设备、数据库以及物联网发展计划)、“机器人计划”(应对新工业革命和智能工业占据制高点)和“心脏和脑科学计划”(探索人类大脑机制和活动全图,开创心脏和脑新疗法),未雨绸缪,抢先布局。
2.民企扶优扶强工程
助推民企做强做大、做活做优,迫切需要政府“抓大扶小”,在帮扶和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变革上有所作为。包括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创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放权”和“放手”结合,激发市场和企业活力;以10年为周期,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和战略要求,每年选择中小民企进入“民企十千计划工程”(每年1000家重点培育,强化政策支持重于资金支持,解决发展难题);打破资本运作瓶颈,放开知识入股比例限制,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在浙江省中心城市、各地开发区或块状经济集聚区设立专门“孵化”平台;加强要素、平台、人才、市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等全方位支持,以技术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实施名企培育工程;强化政策与金融支持,大力推进大中型民企并购或发展产业联盟,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
3.新增长点培育工程
有别于“无为政府”和“强政府”,浙江可适度增强政府主导动力,以“新增长点培育计划工程”为大目标,通过新兴产业培育工程、现代服务业跨越工程、重点产业提升工程、创新人才集聚工程、创新载体建设工程和融合创新推进工程等突破口,发展创新经济。通过连续几年的“新增长点培育计划”工程,实现浙江在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及生物技术、智能工业(包括智能电子、物联网与机器人等)等部分核心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力争到2020年,新兴产业产值超过2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达50%,加快培育一批对产业链延伸与完善具有引导作用的龙头型、旗舰型、科技型企业。
4.技术生产率提升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高速增长掩盖了企业在效率与效益方面的低下等问题,未来浙江省的工业生产率还有很大地提升空间,这同时说明了浙江还必须长期依赖工业化,浙江工业化也还远未成熟。我们只能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技术创新的积累,最终实现从附加值低的产品制造、服务向产业链高端提升。为此,必须提高人才技术含量和技术人员比重,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政府应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通过财税、金融、管理等手段支持研究开发,促进产学研结合和创新,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职业教育和培训。浙江要从中小学开始布局,通过创新考试制度、增加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的课程、设计创新平台和成果转换平台、建立开放式创新实验室、增加创新投资等方式,培养人们创造的精神和能力。
5.中产阶层培育工程
中产阶层的发育与壮大需要有客观的社会条件,浙江具备这样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资源条件与环境优势。当前,最需要的是在体制机制上下工夫,培育中产阶层,增强增长潜力。要加强教育培训,为中低收入阶层成长为中产阶层创造支撑,围绕民生与生活幸福等关键问题,积极提升中产阶层质量。积极吸收更多中产阶层参政议政,尤其是在浙江交通规划、设施建设、财政预算、部门计划以及在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改革等实际工作中,引导中产阶层遵循法治原则有序参政,建立多元渠道和途径吸收中产阶层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法。引导中产阶层合理消费,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稳定省内房价、改善交通、增加福利引导促进中产阶层的消费需求,尤其是要引导中产阶层对精致生活、休闲消费的需求,降低中产阶层以及富裕阶层对炫耀性、享乐主义的消费需求;引导中产阶层合理科学投资,向富裕阶层迈进。
6.网络经济大跨越工程
发展网络经济,有助于促进浙江在更广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促进企业在生产经营和服务等方面进行变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型。为此,需要以电子商务和网络应用为重点,大力提升网络经济在浙江新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当前应尽快出台《关于支持浙江省网络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实体市场与网络市场的联动发展;加强政府引导功能和部门间协调,在税收、人才、财政、融资等方面给予便利,推进华数、淘宝等龙头企业持续高速发展;提高电信和网络市场开放度,吸引更多民间资金投资网络经济相关产业;加强引导监管,改善网络经济发展环境;探索新消费模式,大力培养网商,做强电子商务产业链,鼓励扩大网购规模。
7.政府治理大变革工程
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政府必须致力于提高僵旧的生产力水平和培养创业创新精神,并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而不是把发展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营造公平竞争、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条件,切实做到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创新资源、不同职业与环境的百姓公平享受发展机会和公共服务,尤其是要以涌现一批创新型的行业领先企业为突破口,推动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张沛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