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城市发展向何处去?
——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

2014-12-12张涵

中国国情国力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城市总部中心

◎记者/张涵

北京,城市发展向何处去?
——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

◎记者/张涵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城市病”呈高发之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北京这座千年古都,在昂首迈进2000万人口大都市行列的同时,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恶化、房价高企等“大城市病”。北京向何处去?记者为此采访了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

北京“大城市病”主因

记者: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和特大城市,近年来越来越突出的“大城市病”问题,表明目前的城市规模、人口数量和环境资源承载量都已接近“极限”。您认为造成北京“大城市病”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赵弘:当前,北京发展面临着人口过快集聚、交通严重拥堵、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等“大城市病”困扰,这既是特大型城市发展面临的一般性、共性问题,也与北京自身的发展有很大关系。

1.经济发展及其引致的人口过快增长是造成北京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的核心因素

北京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就业机会、独特的首都资源优势、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都对人口特别是外来人口产生很强的吸引力。近10年北京就业人口增长占常住人口增量的65.9%。2009年,北京人口规模就已经突破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确定的“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的目标,201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2114.8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达802.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为38%。特别是外来人口就业比重非常高,80%都实现了就业。

2.“单中心”格局使得“大城市病”更加尖锐

(1)北京“单中心”格局始终无法打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明确提出“多中心”发展格局,但是重点不突出,功能性“中心”和新城数量过多,有些区域属于中心城,其发展使中心城集聚了更多的资源;有些区域属于郊区县,与中心城落差过大,难以起到疏解中心城功能的作用。

(2)规划实施10年来,“多中心等于没中心”,最后还是“单中心”,新城也没有形成“反磁力”效应。近10年来,北京市人口增量的63.5%、经济增量的70%、城镇建设用地增量的38.6%仍集中在中心城。城市在不断“摊大”的同时,局部又在不断“摊厚”。

(3)城市空间布局不合理,居住、产业、公共服务等功能布局不匹配,直接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影响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

3.现行体制机制是引致“大城市病”的根本原因

(1)在国家现行财税体制下,北京只有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才能维持城市的正常运行。而发展经济必然引致人口集聚,进而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提出更大需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必然产生巨量能源资源消耗,并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为支撑更大规模城市的运行,又需要更强大的财力支撑,又不得不进入新一轮的经济扩张。这种“体制惯性”已经延伸到区县和乡镇,调控难度巨大。

(2)北京与中央单位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健全。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当涉及到与中央有关单位协调时,北京市缺乏与其沟通、协调、推进的机制。

发展总部经济是缓解北京“大城市病”的必然路径

记者:何谓总部经济?

赵弘: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并通过“总部-制造”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的最大价值在于为城市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为大城市实现持续发展提供了方向。正因为如此,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深圳、南京、武汉、成都、杭州等全国一大批中心城市都把总部经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战略。

记者:正如您所说,很多城市都有打造总部经济的提法,您认为总部经济战略是否适合所有大城市?一个城市要发展总部经济应该具备哪些基础条件?

赵弘:总部经济不是“灵丹妙药”,不是所有的大城市都适合发展总部经济,它需要各种条件支撑。

1. 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般性条件

考察纽约、新加坡、香港、北京、上海等国内外总部经济发达的城市,都具备一些共同特点,我将其总结为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一般性条件:

(1)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能够使企业总部就近获得所需的战略性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活动的创造。

(2)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体系,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空间分离带来的组织协调成本。

(3)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等级和影响力,能够对周边区域产生辐射带动效应。

(4)具有专业的服务体系,包括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教育培训、中介咨询等诸多领域,能够为总部企业发展提供支撑。

(5)具备良好高效的法律制度环境和多元化的文化环境氛围,能够提供一流的投资发展环境。

2. 总部经济发展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一个城市能否发展总部经济和这个城市的能级和地位有关系,和这个城市是否具备总部经济发展的一般性条件有关系。总部经济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发展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不顾条件盲目追求总部企业而不愿意建设制造基地的发展理念是不科学的,也是不可取的。

记者:北京发展总部经济就能够缓解“大城市病”吗?

赵弘:北京人口增长过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发展引致的就业人口增长,特别是一些与首都功能要求不相适应的产业带来了大量外来人口集聚。因此,北京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打造世界高端企业总部之都,是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缓解“大城市病”的必然路径。

1.壮大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环节,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高效集约发展

北京通过聚集各类高端企业总部,将形成强大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带动金融、保险、会计、律师、咨询、评估、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会议展览等现代高端服务业发展,形成为企业总部服务的产业链,提升服务业整体层次和发展水平。

2.发挥总部聚集效应,增强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以中关村为例,作为北京重要的高科技研发总部聚集区,近年来通过总部经济模式,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效应不断增强。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中关村企业在外埠设立分支机构达8301家,在上海、广东等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均超过600家,在河北省设立分支机构223家。

3.参与全球经济分工,提升城市控制力和影响力

纽约等世界城市对全球经济控制力的主要来源之一,就是其所聚集的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跨国银行总部等国际总部资源。

建设城市“副中心”,迈向“多中心”

记者:2012年召开的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提出“进一步落实聚焦通州战略,分类推进重点新城建设,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您认为通州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关键是什么?

赵弘:通过建设城市“副中心”来推进城市空间优化,这是东京、巴黎等国际大都市通过实践得来的经验。北京的城市副中心就是承载世界城市高端功能的仅次于城市主中心的重要空间载体,这个定位是把通州放到了承载北京未来发展的位置。推进通州“副中心”建设应抓住三个关键:

1.站在首都经济圈的高度谋划副中心空间格局

汲取中心城 “摊大饼” 的经验教训,合理控制建设规模。加强副中心与河北燕郊、大厂等周边区域的统筹规划,做好与周边区域的产业、居住等功能的对接,做好跨区域城市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打造跨区域的“副中心”。

2.建立高规格的副中心开发建设统筹协调机制

考虑提升通州城市副中心的行政规格,给予通州城市副中心发展更大的自主权,更快地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尽快形成“反磁力”。

3.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通州要超前规划轨道交通建设,合理配置地面公交线路,形成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系统。积极承接中心城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疏解,吸引一批国际化的公共服务资源进入,提高对产业和人口的吸引力。

调整产业结构,制订“负面清单”

记者:为解决“大城市病”,一些城市作出了限制低端产业的选择。这一做法不仅会限制普通居民和农民工在大城市谋生,也会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很容易引起误解和质疑。您怎么看?

赵弘:高端产业与低端产业都是城市发展与运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城市的发展,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的配比必然发生变化,产业的空间布局也必须随之调整,否则就会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空间分布不合理而影响城市运行效率。当不合理现象存在的时候,就需要进行优化调整,但不是简单地“一刀切”,不宜简单地用产业领域来划分哪些产业准入、哪些产业应该退出,而要综合考虑城市功能定位、人民生活需求、资源环境容量等,提出科学的产业调整方案。

最近北京提出“研究制订与首都城市性质功能和人口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负面清单’”。我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哪些产业不宜过多发展

比如集中了北京11.6%的就业人口的批发零售业,是直接服务于居民生活的,但不应是今后重点发展的领域,可以研究制定一个较为适当的比例标准。

2.传统产业的哪些环节可以发展

产业有不同环节,不同环节需要的投入、产生的效应、对环境的影响是有区别的,比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业等产业的生产环节,在北京发展没有优势,需要退出,但其总部环节、研发环节、营销环节等,则可以放在北京发展壮大。

3.在产业的空间布局上有所指向

如中心城区、生态涵养区应控制批发零售、建材市场、低端制造等占地面积大、用工人员多、产出效率低的产业发展,新城则可根据比较优势适度布局。

加快实施低碳战略,打造世界城市

记者:北京一直在致力建设世界城市。在推进这一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赵弘:北京瞄准世界城市目标,加快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步入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但是,北京也面临“大城市病”的困扰,这是建设世界城市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1.继续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主动降速,提质发展

在现行的财税体制下,北京还不能“完全不发展经济”,关键是要厘清经济发展思路。北京经济未来发展的思路应该是主动降速,提质发展,保证北京财政正常运转和就业稳定。

2.加强空间优化调整,疏堵结合、重心外移

要限制中心城区的再开发,防止继续“摊大”和“摊厚”;同时引导中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资源、大型公交枢纽等逐步退出,推动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向“副中心”、新城疏解。

3.加强战略谋划,跨区域配置首都城市功能

北京常住外来人口中,河北户籍的占22%;而且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也会对北京的环境产生影响。2012年京津冀区域燃煤总量超过3.5亿吨,北京占比不到7%。因此,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要跳出北京,在京津冀地区乃至环渤海区域等更大空间范围内实现功能再配置。加强北京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合作,积极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减缓这些地区人口向北京集聚的压力。

编辑:张涵

猜你喜欢

大城市总部中心
AKTION MENSCH总部办公空间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叶卡捷琳堡RCC总部大楼
RAYDATA总部办公室
京沈总部基地
What is VR 何谓VR
大城市里的小象
大城市里的小象
北边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