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之殇
2014-12-12贾怀东李学锋
◎ 文/贾怀东 李学锋
三北防护林之殇
◎ 文/贾怀东 李学锋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曾作出一项举世瞩目的决定:从1978年起,用73年时间,分八期工程在横跨西北、华北、东北4480公里的风沙带建设“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如今,这项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和“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跨世纪工程,已经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人工生态林带。但是,近年来,由于连年干旱、地下水超采以及人为破坏等原因,在近千公里的三北防护林带上,出现了树木老化和植被大量死亡等诸多问题。
防护林老化触目惊心
1.防护林结构不尽合理,杨树林带占比过高
三北防护林的营造主要集中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由于当时技术水平低、优良品种少,加之造林时间集中等客观因素,使防护林结构不尽合理。杨树种植成本低、生长速度快,在三北防护林建设中成了主要的种植品种,有的地区甚至出现一杨独大的局面,杨树林带占比高达98%。按照《全国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规定,我国北部杨树树龄30年以上即进入过熟期。在吉林省通辽市奈曼旗兴隆沼地区,经过30多年的治理,已经建起了近40万亩呈网格状分布的林带,使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不再受到风沙的侵袭。但是,和三北其他地区防护林面临的情况一样,这里的杨树也正在经历着大面积的死亡,其死亡比例也大体相同,达到当地林地面积的20%。虽然现在还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统计数据,但就通辽和赤峰两地的情况看,已经有上百万亩的防护林出现死亡,有的正在迅速退化,初步调查表明,类似的现象在“三北”地区比较普遍。
2.连续干旱和地下水位下降是造成杨树大面积衰死的重要原因
按照中科院植物专家的观点,在年降雨量低于400毫米的地方,盲目种植杨柳树等乔木林,非但不能建立起稳定有效的生态防护体系,还会进一步导致当地水资源的萎缩和枯竭,加剧生态环境恶化。杨树属于浅根性阔叶树种,不仅本身蒸腾耗水量大,而且,树根最多向地下伸到1.5米左右,如果树根不能从土壤中有效吸收水分,树木将凋蔫以至死亡。在内蒙古奈曼旗地区,当地密度适中的杨树林,每个生长季的耗水量在380毫米左右。然而在一份奈曼旗1970-2009年的降水量统计表中,1970-2000年前后,当地的平均降水量在360毫米。而在最近的2000-2010年的10年时间里,奈曼旗的年平均降水量降到了260毫米。在杨树衰死和濒临衰死比较严重的张家口坝上地区,2000-2010年,地下水位平均每年下降1-3米,也正是在这一时间段内,防护林的衰死速度大大加快。
3.杨树的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作用十分有限
在“三北”地区,大部分原生地貌是以灌草为主的,像杨树这种高大乔木,虽然可以满足提高森林覆盖率的需要,也有耐旱能力差,防风固沙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十分有限的弱点。但是,大面积种植杨树符合少数人急于求成的心理,一些同志热衷于营造整齐划一的高大乔木和集中连片的大项目区,结果这些成片营造的乔木林,虽然树木成行,但是地表裸露,风照刮,沙照走,生态工程也因此演变成了“形象工程”。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在过去的20多年间,该县累计营造乔木林80多万亩,如今已经有20多万亩树木踪影难觅,剩下的也大都成了“小老头树”,而且枯梢衰败现象十分严重。
危及生态安全
三北防护林工程,东起黑龙江,西至新疆,造林总面积达到409万平方公里,是森林生态系统及生态文明建设的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我国广大区域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改善生态的使命。在经历近40年“服役”期后,不断老化并死去的三北防护林再难以承担起阻风沙、保水源的重任,在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的背景下,给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带来严重威胁。
1.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是一个渐进过程,其危害持久而深远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不仅对当代人产生影响,而且还将祸及子孙,阻碍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多年以来,生活在重沙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与发达地区差距更大。数据显示,我国荒漠化土地达26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分布于18个省(区、市)的498个县。其中,沙化土地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8%。全国共有11处领土受到荒漠化的危害,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多亿元,直接或间接影响近4亿人口的生存、生产和生活。
2.沙尘暴既是土地沙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又是土地沙漠化灾害的暴发过程
土地荒漠化、沙化带给人类的最直观感受是沙尘暴。沙尘暴既是土地沙漠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表现,又是土地沙漠化灾害的暴发过程。在大风和强对流的作用下,浮尘和沙丘滚滚向前,不仅吞噬草场和农田,威胁江河安全,而且衰减土地生产力,风蚀土壤中的有机成分,导致土壤中有机质和细粒物质流失,使土壤粗化,肥力下降。据采样分析,在毛乌素沙地,每年土壤被吹失5-7厘米,每公顷土地损失有机质7700公斤,氮素387公斤,磷素549公斤,小于0.01毫米的物理粘粒3.9万公斤。据中国科学院测算,沙漠化致使全国每年损失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等达5590万吨,折合化肥2.7亿吨。沙漠化还导致大量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威胁。
3. 沙尘暴频发威胁京津两市的生态环境
河北省是我国土地沙化和沙尘暴频发省份之一,其沙地类型主要有三种,即河成沙地、海成沙地和原生风成沙地。原生风成沙地是指与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相连的张家口和承德两市的坝上高原沙地。每年风从蒙古南下经过浑善达克沙地形成风沙,然后通过张家口的张北地区直入京津地区。河北省目前有沙化土地31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3%,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对老化的杨树林更新改造,不仅坝上地区牧场、良田面临沙化侵蚀的危险,而且威胁北京和天津两市的生态环境。
防护林老化可控可治
1.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民致富
生态环境差是三北地区贫困的根源,三北防护林建设,既是一项公益事业,又是一项系统生态工程。因此,防护林建设应当突破原来对防护林建设单纯防风固沙的观念,正确处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把防风治沙与农民致富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和尝试合作造林、股份造林、承包造林,改善投资环境,制定并落实奖罚制度,做到“谁管护,谁受益”,把防护林建设当成美化家园和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2.结合各地实际,推广先进技术
防护林的完善工程比前期建设难度更大,因此,提高防护林建设速度,保质保量完成防护林补建和更新,就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适地适树的新品种,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林分类型等立地条件差异,节水保墒,精选树种,优化品种结构,建设具有多树种混交、多层次空间分布和异龄林时间结构特征的结合林带。
对防护林建设人员进行培训,推广杨树伐根嫁接、根蘖更新等造林方法,广泛应用滴灌、高效吸水剂等新技术,提高风沙干旱区的造林更新成活率。
3.采伐残次林与营造新生林相结合
加强防护林的更新改造,须正确处理好新造、重造和采伐更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防护效益已逐渐下降的成熟和过熟林带,在不影响整体防护效益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隔带采伐更新,实行采造结合、采建结合、采育结合,逐渐调整林龄结构,使幼、中、近、成、过熟林的面积和蓄积呈正态分布。
(作者单位:空军(航空大学)创新理论研究中心)
编辑: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