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传统性
2014-12-11周丹
周丹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论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传统性
周丹
(厦门兴才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20世纪的中国诗坛发展有一股现代主义诗歌潮流,其各个阶段的诗学概况和诗歌创作特征明显。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纵横两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传统性,诗歌发展与传统关系密切,即历时性地批判与继承前代诗歌精华和共时性地创新追求中国古典诗学的共同审美意识。
现代主义 诗潮 传统性
中国在“五四”文学革命时,西方文学史已经进入现代主义文学阶段,未来主义、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等艺术潮流已出现。“五四”新文学革命一爆发时,席卷音乐、建筑、绘画、诗歌、戏剧、小说等各艺术领域的现代主义便如潮水般被介绍到中国,首先在中国的作家创作中被模仿,进而形成文学思潮。同时由于中国当时处在特殊的环境和时代里,并不是照搬西方的理论方法,而是糅合了中国的本土特征,形成了中国自己的现代主义文学。因此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是中西文化交合下出现的宁馨儿。它是20世纪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道独特的景色,与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并存,共同发展,相互影响,编织了我国丰富的现当代文学史。
从20世纪初期开始,到20世纪末,中国文坛上就有一条很清晰的现代主义诗潮线索,其诗学概况与主要特点阶段性很明显。
最早出现的是以有“诗怪”之称的李金发为主将的象征诗派。诗学主题主要局限于个体生命的爱、恨、寂寞等体验,较多停留在对漂泊、颓废、死亡的较单纯的描述和无病呻吟上,较深刻地揭示世界和人生本质的作品不多。在诗的艺术上主要还停留在从不成熟的西诗模式到自觉地向中国古典诗学吸取营养,实现中国古典诗学与西方现代诗学的汇融。[1]
在象征主义现代艺术探索的基础上,辩证审视其特点,克服盲目借鉴引入的缺点,自觉地探索西方象征主义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契合点,把象征和古典文学相融合,由象征派向现代派过渡。以现代派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潮更具现代性的审美意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日趋成熟,在诗作品、诗理论方面均有巨大的贡献,在艺术形式上有戴望舒的情绪理论、废名的自由诗体论、林庚的诗论等。
40年代的现代主义诗潮是以后来被称为 “九叶派”诗人为代表。他们在以左翼为旗帜的现实主义文学大潮中,把个人置于社会,把自我感受和当时特殊的战争生活融为一体,从而探讨人生的价值、个人的命运,把个人和社会、时代、民族结合起来。在诗艺上,“反讽、复义、客观对应物、智性化、机智、戏剧化架构和语言陌生化成为现代诗的常态,生成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现代品质,保持了与世界现代文学的同步发展”。[1]
50至70年代,现代主义诗潮在大陆诗坛几乎中断,中心转移到台湾地区。当时台湾出现了现代派、蓝星诗社、“创世纪”诗社,正是他们的努力,使得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得到延续和发展,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承继了现代主义文学传统做出了巨大贡献。
80年代的朦胧诗运动,延续了五四文学的传统,为中国文学翻开了新的一页。在朦胧诗中,蒙太奇、意象叠加、暗示、象征、隐喻、反讽等手法再次出现在诗中,朦胧诗人以平静的心态和深邃的思想描写了那代人的思想、那代的社会和生活。80年代后期的诗歌争鸣如五四文学革命一样,把西方的各种主义匆匆引进中国,注入自己的血液,在中国文坛上演习一遍。由于社会环境不一样,五四的演绎造就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的发生发展。而第三代诗人们故伎重演,恐怕是给中国现代主义诗潮画上了句号了。
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整整走过了一个世纪,从最初人们对现代主义的引进到借鉴、非议到默许,它终于成为一股基本的文学思潮出现在文学史中。在对现代主义诗歌的研究中,一直忽视了一个传统性的问题。中国现代主义诗潮是在西方引进后,结合了西方精神与中国传统一路上发展下来的。因此,传统性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内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将来发展要遵循的一个规律。其实,“传统”有许多不同的理解方法,而现代主义诗歌所标榜的就是“反传统”的旗帜,因此现代主义诗潮中内隐的传统性一直未受到重视。
他们所谓的“反传统”,主要是指文学艺术表现上的陈旧方式方法,或者特定时期套在文学发展身上的桎梏,它具有特殊性。而这里所说的传统性是指一种精神气质,一种中国几千年文学传统所体现的文化意蕴,是一种诗人和人民、和民族的内在精神统一体,是具有普遍性的,中国要有自己特色的现代主义诗学,在借鉴西方文学的同时,一定要抓住其内在的传统性。
纵观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发展的轨迹,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潮不仅在各个时期的发展不断保持着传统性的借鉴,同时在整个发展线索中这种传统的延续也是有迹可循的。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诗派,其象征的理论就是来源于中国的古代诗学,闻一多、梁宗岱也把西方的象征同中国传统诗学的 “隐”、“象”、“兴”联系起来探索。30年代的现代诗派,他们也都从中国古代诗史的词家身上找诗学观念,特别是以李商隐、温庭筠等诸词家作为创作的模范,因此有的学者甚至认为“《现代》诗群总体上呈现向传统回归的趋势”。[2]40年代的九叶派主要侧重感性与知性、个性与社会性的结合,到了80年代更为成熟,如蓝棣之说的,“到了80年代,九叶诗人则与当代青年诗人一味地 ‘反传统’与崇尚异端不尽相同,倾向于注意中西诗歌相通的特点,广阔地继承中外诗的优秀传统,尤其是对于中国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与中国式的诗情诗意,有更多的回顾”。[3]台湾的现代主义诗潮的传统性主要体现在其乡愁主题的开掘上,如余光中的《乡愁》、《乡愁四韵》,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这是我们中国传统田园文化思想的一个延伸。80年代的朦胧诗更是对五四文学传统的承继,杨炼、江河的史诗,把笔触伸向古老的文明。朦胧诗是“作为五四新诗运动整体部分进入新诗创作和新诗研究领域”,“它也带着明显的修复新传统的性质”,[4]这里主要侧重“统”方面,在共时性的创新中追求中国古典诗学的共同审美意识。
同时在整个现代主义诗潮里面,对传统的接续也是很明显的。这里涉及“传”者,即历时性的批判与继承前代的精华,加以传承下来。“每一时代现代主义文学较之前一时期都是呈层递发展状况,无可争辩地表明了它们之间隐含着的传统承继关系,各个时代的现代主义只不过从表面上还没有明显的连续性,而是呈过于醒目的阶段性,但每个阶段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还是有迹可寻的。”[5]如象征主义向中国古代诗学“兴”、“象”的承续,现代诗派在李金发的基础上,完成了法国象征派与中国古典诗学的汇融,将中国的象征主义诗潮升到一个新的高峰。40年代冯至和九叶诗派则从西方现代诗学和中国古典诗学转向中国现代诗学的实践,走向更为狭窄的中国现代主义。台湾地区的现代主义与30年代的现代派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主张“横的移植”。至于80年代的朦胧诗则是五四文学传统的回归,也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在大陆的再生。这样,中国现代主义诗潮一条线,各个阶段之间传统性的承续是很明显的。
上述从纵横两方面分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发展过程中的诗歌与传统的关系,他们不是单纯地继承和视为祖训,而是加以参照,加以补充,正如文学史中所描述的那样,“现代主义‘反传统’显示了对传统文学的超越,但这种超越本身又是传统文学演变的结果”。[6]因此,不仅是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要注意传统的承继问题,同时其他文学类别的发展也要注意这一点,这样中国文学才能有条不紊、有秩序地向前发展。
那么在未来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发展情况会如何呢?我们现在只能拭目以待,不过现代主义诗歌也是时代和现实的产物,是人类的一种表达方式,只要人类存在,只要人们能正确处理好中国古典诗歌传统、西方诗学传统及正在形成的现代诗学传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正确看待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内部的发展关系,正如王家新所说,“新诗的曲折历史已表明,它与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并不是一种‘继承’关系,而应是一种相互修正和改写关系,一种互文与对话的关系;在富有创造力的诗人那里,这可能还会是一种‘相互发明’的关系”。[7]这样,中国的现代主义诗歌一定会朝着健康的方向继续发展,或沿着上世纪的诗潮路线,或重新形成新的诗潮方向。
[1]张同道.二十世纪文学回顾 探险的风旗——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回眸[J].文学评论,1996(3).
[2]汪剑钊.中国新诗前30年现代主义的流变[J].学术研究, 1995(3).
[3]蓝棣之.九叶派诗选·前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
[4]谢冕.断裂与倾斜:蜕变期的投影——论新诗潮[J].文学评论,1985(5).
[5]朱寿桐.论我国新文学中的现代主义[J].文学评论,1996(2).
[6]郑克鲁.外国文学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王家新.没有英雄的诗[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