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性问题剖析
2021-11-12郑传鹏琼台师范学院
■郑传鹏/琼台师范学院
一、前言
传统性是指某些内容和传统内容相类似,因而被称为传统性。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传统性始终占据了主导地位,多数的当代作家认为,应该放弃传统,进行创新,但是创新过程中,又继而发现,任何的创新都是基于传统的,传统和现代属于辩证性的关系,历史的就是传统的,当前的就是现代的,没有传统性,也就不存在现代性,因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始终有着传统性的内容,即便是内容发生了改变,但是内核仍旧稳固,总体来说,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内容离不开传统,必须尊重传统并在对传统的回溯中不断发展,这是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必经之路。
二、探究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性问题的重要性
(一)深化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
传统性代表历史的沉淀,任何事物都无法摆脱历史。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即便是要求创新,也不能完全抛弃传统性,不能不顾任何的原则和规矩来进行创造。因此,探究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传统性问题,有利于其更好地发展,整体来说,就是让其根基更加稳固,而不会出现实际理论内容和历史相冲突的现象。从哲学上看,任何和历史相冲突的内容,都是自相矛盾,是错误的。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想要更好地发展和创新,必须尊重传统性。
(二)强化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传统理念
目前,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始终有着传统性的内容,那些是历史所铸就的内容,所以,无论相关的理论如何发展,传统性内容都不会丧失,也不会出现偏差,在其成为传统时,就已经固定,而且相应的内容已经有了固定的解读方式,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阐释论对其并不能发挥作用,所以,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的话并不能作用于传统性内容,因为一千个人眼中也只能有一个传统性内容。因此,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探究传统性问题,可以很好地强化传统理念,将其被掩盖的内容彻底释放出来,无关乎创新,而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进行增补。
(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我国部分当代作家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应该摒弃传统的观念,进行全新创新,但创新和传统是辩证的关系,没有传统的内容,创新也就不存在。目前我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传统性内容被大幅度删减,很多新文学学习者根本不了解理论依据的由来,导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代。重视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传统性问题,可以将传统性内容放在台面上,确保其文化传承,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发挥热度,也让文学学习者能更清晰地了解理论的由来,筑牢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的根基。
(四)传承传统民族精神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一直都强调创新,忽略了传统民族精神的传承,导致理论过度西化和现代化,丧失了根基,以此为依据的现代文学作品也被批评越来越极端化,更多的是现代思想的展现,造成了人文内容的丧失,也给一些读者带来了误导。如今社会中,厚黑学、资本论等内容大行其道,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断降低,难以再现中国古代所出现过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场景。解决传统性问题,意味着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可重新回到正轨上,民族精神文化内容会得到更好的传播。
三、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传统性问题剖析
(一)国家性与传统性的存续
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解决传统性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考虑,如传统性到底能发挥什么作用?能解决什么问题?传统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能看到直接的影响,这样才会增强学者解决问题的动力。解决问题的思路之一,就是证明国家性与传统性的关系。传统性是国家性的一种延续。中国的朝代经过了无数次的变迁,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直到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传统性是其中的关键,因为其见证了历史,只有传统性存在,才能意味着中国是中国。传统性价值,虽然在特殊时期一度受挫,但是,“如何想象地理解变化着的世界”“如何艺术地助力国家政权的巩固”“如何在文学中激励现实人生”,却始终是文学与文学理论的现实目标,也就是说,传统性内容中的核心问题是始终不曾改变的。文学和科学的本质都是如此,发现世界和改变人生,是其终极目标和学习目标,因而,无论什么时期,传统性内容都是有效果的,也正是因为其永远不会出现错误的根本目标,才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因为其一直是正确的,就需要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其他时代的内容都会在其压迫之下灭亡,于是,对传统性的攻击,始终可以看成是文学的自救运动。只是由于重新进入现代性语境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其面对的任务已不再是“民族革命”的理论支援,而是“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实践,时代赋予了文学全新的任务,每一个时代都是如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任务是“约束思想”,于是有了焚书坑儒、八股文、文字狱等,到了现今时代,现代化建设成为核心理念,文学也自然而然地将其作为核心任务。因而,传统性想要存续才不得不在中国文学理论的特殊性中,寻求蕴含文学普遍性的知识经验。一旦具有普遍性,意味着其终将会变成历史,也具备传统性,因而传统性的内容在全新的普遍性内容中得以延续下去。意味着国家性的核心内容始终可以在传统性中体现出来,即普遍的内容被记录成历史,就会被作为传统流传下来,也代表国家始终存在,只是时代发生了改变。
(二)现代性与传统性的碰撞
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始终对传统性比较排斥的根本原因在于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存在一定的冲突,但从本质上来看,现代性应该是传统性的延续,因此需要理性认识现代性和传统性:第一,文学理论的“传统性”尽管内涵驳杂,但并不具有“先进”与“落后”的价值区分。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而言,传统性内容的任何部分都可以利用,至于其是否会产生所需要的效果,则需要关注使用方法,其内容本身并没有任何的对错之分,用得正确,就能化解冲突;用得错误,就会造成冲突。由此看来,现代性和传统性的冲突,在于对相应内容的理解存在错误,而不在于内容本身。第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现代性建设,理应接续古代文学理论与现代文学理论已经形成的传统,走具有主体性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国化”道路。也就是说,现代性的建设并不能单纯依靠现代文学理论来支撑,其发展时间较短,且多数内容由传统文学理论改变而来,本身并不能成为现代性建设的基础,否则会导致文学理论认知上的错误。我们应该以现代文学理论为基础,使用传统文学理论对其不足的地方加以扩充,保证内容的高度精确化,这样才能有力地支撑现代性的建设。第三,我们要借鉴传统文学理论的巨大包容与同化吸收能力,继承传统文学理论的学理性与实践性品格,并有效地对现代文学理论进行兼容并包,创造出现代特有的“新传统”理论。
(三)民族性与传统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解决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的传统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强调传统性和民族性的融合,只有将民族性的特色展现出来,才能发展中华民族的特定文学理念,消除与现代性之间的矛盾。总体来看,20 世纪90 年代后中国文学理论现代性的发展不是向西方文艺的径直靠拢,更不是为西方文艺思潮背书,其主要特征是不再继续一味地模仿西方文学理论,而是强调自我发展,并总结出了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弊病所在,对自身进行整改。总体来说,是以西方为参照,走了一条近似于五四运动的路线,远接古代文学理论的、传统的、民族的、大众的文艺道路,通过传统性的内容进行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丰富和清华。因此,无论是传统性,还是西方性,都不再是曾经的“启蒙”与“反启蒙”问题,二者的矛盾只能弱化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强调二者的协调统一。在解决传统性矛盾的时候,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理念是如何在新的多元现代性语境中继承传统,建设具有文学现代性指向的中国文学与文论史观,充分发挥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确保中国文化不会被西方文化所同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存在着现代性和传统性的争端,其核心内容在于,现代性的内容,讲究的是对当前时代中的文学理论进行剖析,而在传统性中,强调的是传承,无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如何发展,其自身的传统性都不会发生改变,即便是表象的现代性不断变革,但是在变革过程中,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下,逐渐将现代内容变成传统内容。在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中,要充分解决传统性的问题,就要基于国家性实现传统性的存续,只要中国人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就不会消失,无论内容是什么,只要是历史上存在的,就会一直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