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方寸间 意趣真
—— 漫谈乾隆帝玺印

2014-12-11林丹娜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6期
关键词:玺印闲章乾隆帝

林丹娜

(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展览部 )

方寸间 意趣真
—— 漫谈乾隆帝玺印

林丹娜

(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庄博物馆展览部 )

玺印按功能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国宝、名章、闲章三类,既是皇权的象征,也是帝王个人心性素养的体现。乾隆帝使用过的玺印多达1800余方,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乾隆帝 玺印 国宝 名章 闲章

乾隆帝(1711-1799)是清入关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上承父祖余绪,励精图治,缔结了有清一代最辉煌的盛世,是历代帝王中享年最高、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乾隆帝受祖父康熙帝影响,自幼仰慕汉文化,于理政之暇,博览群书,雅好收藏,醉心书画,其文化素养之高,在包括汉族皇帝在内的历代帝王中颇为少见。其当政时社会承平,政治安定,在六十余年漫长的“盛世”之中,他以个人魅力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烙下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若想了解这位帝王成长的心路历程及他治下的盛世文明,除了卷帙浩繁的历史资料,乾隆帝使用过的玺印也许是另一种更为翔实的历史印记。

朱家溍先生在《明清帝后宝玺》弁言中写道:“宝玺者何?天子所佩曰玺,臣下所佩曰印。”玺者,即“玺印”、“印章”。出现于商代,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以之区分尊卑。这个制度被历代王朝沿用,直至清末。

据《乾隆宝薮》及现藏宝物粗略估计,乾隆帝一生共刻制宝玺达1800余方,其形式之盛,材料之杂,数量之巨,为清代所有皇帝之冠。

乾隆帝在位期间,他先后驻跸承德多达五十二次,在避暑山庄内留下了一百余处印文,其宝玺用途各不相同,按内容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一、第一类:皇权国器的标志——国宝

清入关后,因国家制度的不完善,早期几位皇帝所用的39枚宝玺在使用中功能混乱,时有出错。针对这一状况,乾隆十一年(1746),由乾隆皇帝亲自鉴别、设计并监工,从功能与品相出发,对这39方宝玺进行了重新排比,从中挑出了25方,并重新排列次序,规定了各自的使用范围,即“二十五宝”。这25方宝玺一直放在交泰殿里,此后不管是哪个皇子继位,这二十五宝都是国家和皇权的象征。

二十五宝功能如下:

“大清受命之宝”,昭示大清的大统乃为天授;

“皇帝奉天之宝”,昭示皇帝乃是依奉天意行事;

“大清嗣天子宝”,昭示皇权前后相承,延续不断;

“皇帝之宝”(青玉)用于遇到特别的喜庆或丧事,发布赦免罪犯或减刑的诏书;

“皇帝之宝”(栴檀香木),则昭示皇帝的威严;

“天子之宝”用于祭祀诸神;

“皇帝尊亲之宝”用于褒封赞美的称号;

“皇帝亲亲之宝”用于颁发给宗族的诏书;

“皇帝行宝”用以颁封赏赐;

“皇帝信宝”用于征调兵马;

“天子行宝”用于封赏少数民族;

“天子信宝”用于给地方政府下命令;

“敬天勤民之宝”用于告谕入朝谒见的外臣;

“制诰之宝”用于告谕朝中大臣;

“敕命之宝”用于封官授爵的敕书;

“垂训之宝”用于宣扬国家的法制和礼仪;

“命德之宝”用于奖掖忠良;

“钦文之玺”用于礼乐法度;

“表章经史之宝”用于尊崇古训;

“巡狩天下之宝”用于出外巡视;

“讨罪安民之宝”用于讨伐宣战;

“制驭六师之宝”用于处理军旅中事;

“敕正万邦之宝”用于告谕外国;

“敕正万国之宝”用于告谕四方;

“广运之宝”用于在重要公文上面封缄加标记。

尽管乾隆帝在厘定二十五宝时明确规定了其各自的用处,但实际上,前4方为传国玺宝,轻易不得动用,后21方的日常公务宝玺亦多是藏而不用。从清代皇帝诏令文书中宝玺的使用状况来看,只有栴檀香木质地的“皇帝之宝”是用得最多的。

二、第二类:个人身份的信物——名章

名章即姓名章,代表持有人的身份,可以是一枚,包括姓和名;也可以是两枚,一枚为姓一枚为名,或一枚为姓一枚为字,亦可以是别号。多为方形,以示庄重,也可以是圆形。

(一)表明身份的名章

1.乾隆帝未登基前,日常所用有 “和硕宝亲王印”、“长春居士”等印。雍正帝崇信佛教,平时多与僧道往还,一向以佛门中人自居。雍正十一年四月初一日,他在宫中大办法会,招集全国道行高深僧侣参加,亲自开坛讲说佛法,并收亲王、大臣、僧侣等14人为徒,合称十四大门徒。其中包括宝亲王弘历,赐号“长春居士”。

2.登基后先后刻有 “乾隆御笔之宝”、“乾隆宸翰”、“≡”、“隆”等印

“≡”“隆”印:“≡”通“乾”,代表天,为八卦之首卦,与“隆”字印合用,即是“乾隆”二字。

“乾隆宸翰”印:宸,原指北极,即紫微垣,后借指帝王居所;翰,古以羽翰为笔,凡用笔所书者曰翰;宸

翰专指帝王笔墨之迹。

(二)鉴藏方面的名章

乾隆帝喜欢读书作画,也喜欢藏书赏画,更喜欢在收藏的作品上留下自己的印章,因此他留下的鉴藏玺是最多的。这类印章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以殿宇为名

凡在宫殿里收藏的图书字画都要钤盖该殿宇的印章,由此形成了鉴藏玺的印文,如乾隆帝的“乾清宫鉴藏玺”、“御书房鉴藏玺”等印。

2.以艺术品的著录项目为名

清帝对古代艺术品的整理十分重视,曾钦定、编纂、刊刻了大量有关古代艺术品的著录书目,如《石渠宝笈》、《密殿珠林》等书,在其上钤盖与之相应的特制玺印,作为所著录书画的标示。

3.以大型丛书命名

清帝撷取内府藏书的精华部分,编为丛书,冠以总名,其中所收录的图书,全部钤盖以丛书名称为引文的印玺。如“摘藻堂全书粹要宝”。

(三)宫殿玺方面的名章

宫殿玺,即刻宫殿、楼阁、馆院等名于印上,是帝王玺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今人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1.表现建筑之功用

如 “味腴书室全书粹要宝”,味腴书室是用来专门贮存《四库全书荟要》的地方,故而以其名制玺。

2.表明建筑的含义和来历

如“烟雨楼宝”:乾隆六下江南,多次登烟雨楼,一再赋诗,备致赞赏,因此在乾隆四十五年仿此楼样式在承德避暑山庄青莲岛上建一楼阁,亦名烟雨楼,因之制玺,存于楼内。

3.表明皇帝在宫廷中的种种活动

如“琴书道趣生”、“半榻琴书”等印,为我们展现出高高在上的帝王平凡的一面,令人莞尔。

另外,宫殿玺的多少也能够反映清代国力兴衰的变化。清初国力不足,很少大兴土木,故顺治只遗有“体元斋”印;康熙之宫殿玺则多与其文化活动相关;雍正所用的宫殿玺则大部分集中于圆明园,其与圆明园的密切关系由此可知;到了乾隆朝,国力日盛,开始展开大规模的宫殿园林建设,三海三山五园,各个行宫,都有了宫殿玺;嘉庆以后,国力衰微,土木兴建也越来越少,皇帝所用的宫殿玺印也呈现了减少的趋势。

三、第三类:帝王心思的反映——闲章

(一)反映皇帝为政思想的闲章

1.敬天法祖的思想

乾隆有“敬天法祖”印,由名可知,“敬天法祖”的思想贯穿了整个清代的统治,表明了清帝取得皇权的合法性,也使他们的统治有了实施的依据。

2.勤政爱民的思想

从康熙的“敬天勤民”印到雍正的“朝乾夕惕”印,再到乾隆的“旰食宵衣”印,三代帝王的思想一脉相承,表现出清帝的“勤于政事”和对自我行为的约束警惕。

3.中庸政治的思想,即施政要适中、适当

满清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能够统治国内的各民族,尤其是底蕴悠久的汉族两百余年,宽猛相济的政治理念占了决定因素。通观清代的历史,康熙时期过于宽纵,故雍正时期有所矫正,但又失之苛严,乾隆清醒地看到了这一点,在即位之初就提出中庸政治的思想,即施政要和平一些,不能太过,对自己是如此,对人民也是如此。这一思想在乾隆时期的印章中表现得也非常多,如“执两用中”、“执中含和”等印。

(二)记事纪盛功能的闲章

乾隆时期,每遇重要的国事家事,都要刻制宝玺以为纪念。如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七十圣寿时,乾隆帝把自己看成是千古之中唯一年登古稀的英明君主,根据杜甫诗句刻“古稀天子之宝”,另刻“犹日孜孜”印,表明乾隆帝虽然自负但不自满,作为“古稀天子之宝”的副章相配使用。

乾隆五十五年八十圣寿时,又仿照此例刻“八徵耄念之宝”,同时又刻“自强不息”印作为“八微耄念之宝”的副章,进一步表明了他的心意。并择取含有“福”、“寿”字样的诗文用寿山石、青田石、铜分别制成组玺,总量达660方,纪盛之意更为明显。

乾隆五十七年,反击廓尔克的战役全胜,为纪念其在位期间十次远征边疆的重大胜利,特镌“十全老人之宝”,此玺既是乾隆自己的功勋纪念之物,也是他的自励之玺。

乾隆六十年,乾隆成为清代历史上唯一的太上皇,于是用喜字第一号玉刻“太上皇帝之宝”并“心愿符初”玺,表明达到了自己当初所有的心愿,人生至此心满意足,再无遗憾,以彰显熙朝盛瑞。

这些宝玺在他去世之前不断地被复制,数量很多,比如“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念之宝”都多达几十枚。如果把它们按年代先后排列起来,乾隆一朝重大的国事家事便可一目了然。

(三)反映皇帝个人心性的闲章

乾隆帝所制闲章的印文,与他自身的人生经历有关。为了显示自己的显赫文治,有许多都是引经据典,也有一些是直接摘引他自己的诗句。透过这些印文,我们可了解他当年真实的内心世界。

乾隆未登基时的印文有 “勤学好问”、“爱竹学心虚”等,这反映出了他青年时代虚心好学、昂扬进取的精神面貌。

即位之初,年轻的君王终于体会到父亲为君的不易,为警惕自己,他效仿其父,同样为自己刻了一方“为君难”的玺印。

作为一个风流儒雅的皇帝,乾隆的兴趣是多方面的,他精擅琴棋书画,这在他的印章中多有表现,如“含豪邈然”、“用笔在心”等。他还喜欢用他自己所作的诗句篆刻为图章,如“入眼秋光尽是诗”、“清吟寄遐思”等。

皇帝的玺印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大到重要的历史典制,小到皇帝的一言一行,在小小玺印的方寸间均有体现,对研究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徐启宪,李文善,郭福祥.明清帝后宝玺[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8.

[2]冯春江.清帝避暑山庄印文注释[M].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玺印闲章乾隆帝
闲章撷趣
战国玺印陶文释读七则
闲章撷趣
闲章撷趣
名人闲章拾趣
皇帝偷枣
清代西苑三海楹联研究
“清陈元青白瓷套印”鉴赏
澳门新建业集团藏品
清乾隆后期饬禁剧曲策略的调整及撤局问题——兼谈乾隆帝对戏曲的真实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