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形框架下的环形视角
——浅谈《十日谈》的叙事视角
2014-12-11温文华
温文华
(华南师范大学)
方形框架下的环形视角
——浅谈《十日谈》的叙事视角
温文华
(华南师范大学)
薄伽丘的《十日谈》是一部恢宏大气之作,它的叙述视角无时不在变化,但却是层层嵌套,形成一个宏观的故事隐形框架。在这个方形框架下有着环形的叙事视角,四个环形视角的层层深入,共同构筑了纵横两条主线索,服务于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解放人性、反对禁欲、赞美爱情的中心思想。
《十日谈》 薄伽丘 方形框架 环形 叙事视角 人文主义
一、前言
薄伽丘最优秀的作品是《十日谈》,其在西方小说史上无论是思想还是艺术形式上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欧洲近现代叙事文学的开山之作,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更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部具有巨大价值的文学作品。
意大利著名文艺评论家弗朗切斯特·德·桑克提斯曾把它和但丁的《神曲》并列,称之为“人曲”。[1]《十日谈》是一部故事集,但绝不是普通的汇集故事的作品,其思想内容、创作框架以及叙事视角都具有非凡艺术价值。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方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每一个小故事组成了一个严谨、统一、向心的叙述系统。在层层相套的框架模式下,形成了独特的环形叙事视角。
二、嵌套的环形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是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主要术语之一。布洛克斯和瓦伦在1943年最早使用 “叙事视角”一词,明确地把它看做是“观察点”的同义词。本文也将以叙事视角为插入点,试论在这样层层相套的框架式下的《十日谈》,它所呈现出来的叙事视角的独特艺术价值。
(一)读者“我”的第一叙事视角
读者“我”是直面文本的第一叙事人,因为作为读者,面对《十日谈》是在本人的当今社会时代背景下进行阅读和理解的,最能跳出作者薄伽丘附加在《十日谈》文本上的思想意义和篇章的结构条条框框等等,让我作为“本我”进行自我探索和思考研究。
“读者站在叙述者的角度,采取客观的态度对故事及人物进行叙述。”[2]在这一层面而言,读者“我”就是接触文本的第一线,在了解客观写作背景下、创作动机下、价值目标追求下的思考者。
(二)薄伽丘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在《十日谈》开篇作者并没有直接进入故事的叙说,而是通过第一人称见证人“我”,交代了作品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和故事大概,甚至还将他所遭受的打击与非难清楚地展示出来,并为自己免受道德指控和权威干涉进行辩护,明确地表达出其揭露社会黑暗的决心,以获得读者的理解和支持。薄伽丘写道:“尊贵的淑女们,我为你们服务,为你们奋斗,却招来如此之多的人,如此大的阴风,如此锋利的牙齿,如此之多的锋利目光,要把我打倒,欺凌。”[3]
再者,在小说的“序言”、第一天开头的“楔子”、第四天开头的“画外音”以及小说最后的“作者跋”中,叙事者都是以第一人称“我”,即薄伽丘的视角进行讲述的。此时的叙事者相当于作者,面对的对象是一般读者。在第四天出现的“我先讲点事情吧”,这个“画外音”并不显得突兀,而恰恰体现了作为作者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
(三)青年男女的“本我”叙事视角
但故事的开局并不是从十个青年开始的,却始于作者的一番告白。可以说,作者是一个睿智的文学战士,为了让他的作品在当时那个时代免受责难和抨击,他很快地将第一人称的话语权转交给了《十日谈》中的主人公,把那十个青年男女推到了幕前。他的高明之处就是让自己悄然隐退,借他人之口叙事。实际上这种叙事视角的转化,使得这十个直接叙事者成为作者的替身,或者说是作者的“第二自我”。这样,有利于作者更大胆地传递思想和叙述故事,避免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正面冲突。
渐渐地,随着十个人物开始讲述故事,第一人称“我”的叙述声音消失了,而代之以第三人称的叙述。不过,薄伽丘并没有就此将叙述的权力全部交给自己塑造的人物,而还安排了一个隐藏起来的叙述者不断地向读者展示“他们‘讲故事’以外的一切:‘他们’怎么安排生活、‘他们’的行动、‘他们’的语言以及日月星辰的变换等等”。[4]
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青年男女是在以“我”或是“本我”的观察点出发,为说明在当时反对教会、颂歌爱情、张扬个性解放绝非光凭心理感情的要求所能济事,非得有绝大的勇气和意志不可等等这一系列思想而阐述。
(四)故事中男女人物的叙事视角
当我们层层阅读,深入到《十日谈》中的每一个故事,我们会清楚地看到它们都是以某一个人或是某一些人为主线,可能是某段奇特经历为引线,可能是人生命运为导线,再联系上各种不同事件,最终编织成了一个个完整有序、跌宕起伏的故事,它们都共同反
映出了14世纪意大利千姿百态的社会生活。《十日谈》里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很有明确的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就像是一个人在诉说着自己身上的故事,并配有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用作者的话说,不管故事里的内容是什么,“由不得我,我只是有闻必录,别人怎么说,我就怎么写”。①9
这十个叙事者中的任何一个讲述故事时,其实十个青年男女,包括说故事者都是这个故事的直接听述者,这是薄伽丘所设立的在场读者,也是全书的假想读者。因为故事中的男女发生的事情和表达出来的思想已经是经过了“故事中的主人公”再加工、艺术再创造形成。由此可见,即使这一隐藏在内的故事人物叙事视角是很难被发现和难以做出客观评价,但作为最里面的一环是必要存在的,它也是为了全书的中心思想服务,使得文章更为紧凑、有力。
三、纵横交错的思想骨架
米兰·昆德拉认为《十日谈》所叙述的一切“完全是为着完整地展示这种生活,其唯一的旨趣是称颂这一生活的广博多样和丰富多彩”。[5]那么在方形框架下的环形叙事视角出发,我们又如何在作者世界、文本世界和读者世界中取得平衡点,更好地解读 《十日谈》,深切感悟其表达的中心思想感情和文学价值?本文将从纵线索和横线索两主线作为《十日谈》的思想骨架,支撑起文学意义和价值。
(一)纵线·故事要素
作为《十日谈》的纵线索是浅显易懂的,它就是《十日谈》的大故事:十个青年男女度过了他们特殊时空下的十天。每一天的东升西落都是故事要素的发展,推动《十日谈》的继续创作。纵观这一百个故事,它们反映的正是人文主义者所倡导的张扬人性、反对禁欲、赞美爱情的主题。薄伽丘借助这些情节完全不同,但主题思想一致的故事,反复申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主旨,对天主教会进行了批判。在讽刺了教会的罪恶与黑暗,揭露了僧侣的奸诈与伪善的同时,表达了当时平民阶级摆脱教会和宗教枷锁的要求。《十日谈》使得在欧洲盛行了一千多年的天主教会的权威第一次受到严重的抨击和挑战,这一结果是和作者精心设计的故事结构分不开的。
(二)横线索·时代思想
薄伽丘的《十日谈》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思想碰撞和文学发展的成果。《十日谈》也是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近代过渡大背景下,在看见资本主义曙光后,薄伽丘运笔如刃,疾恶如仇,面对庞然大物的封建社会,无所畏惧,以嬉笑怒骂的批判精神,揭露了它这种不为人知的丑陋和形形色色的罪恶勾当,为的是激起社会中人的愤怒和反抗。所以,统观整整一本《十日谈》,我们最能咀嚼出的是它时代的呼喊、思想的洗礼:提倡“人性”,反对“神性”,呼喊着呐喊着“人性的解放”,抨击着“宗教桎梏”。
四、小结
《十日谈》的叙述视角无时不在变化,但却是层层嵌套,形成一个宏观的故事隐形框架。变化的本质实际上是不变,相对稳定的叙事视角置身于层层深入的叙述中,“带给读者震撼才会惊醒溃败、流失、消亡的心灵”。①295
在文本的大方形框架结构中有着四环不同水平面的叙事视角,不论是最外环的读者“我”,第二环的读本世界的作者薄伽丘,第三环薄伽丘笔下中的十个青年男女,还是最里面一环的故事男女人物,都是致力于纵横交错的中心思想和文学价值,都值得读者走进故事,接受思想火花的碰撞。
注释
①薄伽丘.十日谈[M].方平,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方平.《十日谈》的叙述系统——关于作品的艺术形式的研究[J].外国文学评论,1987(4).
[2]薄伽丘.十日谈[M].方平,王科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唐晓渡,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