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高效捕收剂PZO实现铜金硫多金属矿浮选分离的研究
2014-12-11李汉文王成行宋宝旭
汪 泰,胡 真,李汉文,王成行,宋宝旭
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650
铜广泛应用于电气、国防、计算机、机械制造等行业,其消费量仅次于钢铁和铝[1].我国是一个铜消费大国,据统计,2012年我国精炼铜消耗量为785万吨,但是精炼铜产量却只有500万吨,并且65%的铜矿石依赖进口,对外依存度逐年增加[2],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目前,我国多数铜选厂仍采用“高碱石灰工艺”,尤其是矿石中存在大量的黄铁矿和“易浮”的磁黄铁铁矿时,铜硫分离中石灰用量高达5000~15000g/t[3](pH>11),即通过高碱石灰调浆抑制硫铁矿.由于该工艺注重“强压强拉”,容易造成精矿泡沫发粘,铜的回收率低,尤其对金、银等回收十分不利.有研究表明,自然金在pH9~10的弱碱性环境中[4],可浮性最佳.因此,研究低碱环境下的铜硫分离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科研工作者致力研究开发新型的高效硫化铜矿捕收剂,与此同时,捕收剂合理搭配、组合使用,也成为捕收剂研究方向之一[5].李崇德等人[6]研究的新型捕收剂PAC,属于硫氨脂类药剂,对黄铜矿具有明显的选择捕收性.刘广义等人[7]研究发现,乙氧基羰基硫逐氨基甲酸酯(ECTC)是铜硫分离的良好捕收剂.李崇德[8]针对永平铜矿,采用对铜有选择性捕收的丁铵黑药与乙基黄药、丁基黄药混用,工业试验获得成功.钟宏等人[9]研发的T-2K新型油性捕收剂,与少量丁基黄药组合使用对铜的选别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与单一使用黄药相比,指标得到明显提高.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研制的捕收剂PZO是一种对硫化铜矿以及金、银、铂、钯等贵金属选择性高,兼具一定起泡性的酯类捕收剂.由于其良好的选择性能,在金宝山低品位铂钯矿、卡房铜钼铋钨多金属矿等矿石的浮选分离过程中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指标.本研究以西南某铜金硫多金属矿为研究对象,着重对PZO在铜硫分离过程中的捕收性、选择性、起泡性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在低碱环境中实现铜金硫多金属矿分离的可能性.
1 矿石性质
1.1 原矿多元素化学分析
试样取自我国西南某铜金硫多金属硫化矿,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列于表1.由表1可知,该矿石中主要金属元素为铜和金,其次为硫和银.
表1 原矿化学多元素分析Table 1 Analysis of chemical composition in ore
1.2 铜物相分析
铜物相分析结果列于表2,由表2可知,铜矿物主要是以硫化铜的形式存在,占总铜的97.73%.
表2 铜的物相分析Table 2 Phase analysis of copper
1.3 矿物组成测定
采用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的矿物自动检测系统MLA对试样的矿物组成进行查定,分析列于表3.由表3可知,黄铜矿的矿物量为4.04%,是主要的铜矿物;硫铁矿主要以黄铁矿形式存在,另有部分磁黄铁矿和白铁矿;此外,硫化矿物中还有少量毒砂、砷黝铜矿和方铅矿.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菱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云母和黑云母等.
表3 原矿矿物组成分析Table 3 Mineral composition of ore
1.4 主要矿物的赋存及嵌布状态
矿石中的铜矿物主要以黄铜矿形式存在,黄铜矿的嵌布粒度细,主要为0.010~0.20mm.硫铁矿主要为黄铁矿,另外有一部分可浮性较好的磁黄铁矿.金主要以自然金存在,占总金的50.08%,自然金的嵌布粒度极微细,-0.020mm占71.84%;此外,以自然金的微细包裹体赋存于黄铜矿中的金占8.09%,包裹于硫铁矿中的金占29.77%,磁铁矿中的金占8.34%,其它矿物中金占3.72%.因此,铜精矿中金的理论回收率为58%左右.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根据矿石性质,采用“铜硫混浮-铜硫分离”的工艺流程回收矿石中的铜、金、硫,为保证金能富集在铜矿物中,并实现铜、金、硫的高效分离,低碱环境和高选择性捕收剂是关键因素.试验原则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原则流程图Fig.1 Flow sheet of the main process
2.1 捕收剂组合使用对比试验
PZO是一种对硫化铜以及金、银、铂、钯等贵金属选择性高的捕收剂,并兼具一定的起泡性.为提高“铜硫混浮”的粗选浮选指标,进行了捕收剂+PZO组合捕收剂试验,并与捕收剂+2号油进行对比.试验中捕收剂乙基黄药、丁基黄药、Y-89黄药及丁铵黑药的用量均为80g/t,PZO和2号油的用量均为40g/t,试验流程为一粗一扫,试验结果列于表4.
表4 粗选捕收剂种类试验Table 4 Results of kind of collectors with roughing
由表4可知,采用单一捕收剂(捕收剂+2号油)获得的铜精矿的铜回收率、尤其是金的回收率明显低于组合捕收剂(捕收剂+PZO).这表明捕收剂PZO不仅起到了起泡剂的作用,同时也能实现对贵金属的高效回收.此外,从组合捕收剂种类对比可知,采用乙基黄药+PZO获得的铜精矿的铜、金品位最高,但回收率低,说明该组合药剂的对铜、金的选择性好,但是捕收能力相对较差;丁铵黑药+PZO组合也具有良好的选择性,但是对铜、金的捕收效果仍不如Y-89黄药+PZO和丁基黄药+PZO组合;用丁基黄药+PZO组合获得的铜、金品位略低于Y-89黄药+PZO,但是其回收率最高.由此可得出,采用丁基黄药与PZO组合,能实现对铜和金的高效回收.因此,采用丁基黄药+PZO为“铜硫混浮”的粗选捕收剂.
2.2 PZO起泡性能对比试验
为考察PZO的起泡性,在“铜硫混浮”中进行了PZO与其它起泡剂的对比试验.试验中分别选择2号油、MIBC和PZO作起泡剂,用量均为40g/t,丁基黄药作捕收剂,用量为80g/t,试验流程为一粗一扫,试验结果列于表5.从表5可知,用PZO作起泡剂时,铜精矿回收率比用2号油和MIBC高出1~2个百分点.这表明PZO能加固捕收剂在目的矿物表面的吸附,形成稳定的泡沫层,具有良好的起泡效果.
表5 起泡剂对比试验结果Table 5 Comparison of foaming agent
2.3 PZO选择性对比试验
捕收剂的选择性高是铜硫浮选分离的关键因素之一.实践发现,PZO对黄铜矿具有良好的捕收性能,而对于黄铁矿的捕收性能相对较弱.为此,在“铜硫分离”作业中进行了捕收剂选择性对比试验.铜硫分离试验中分别选用丁基黄药、丁铵黑药、Z200和PZO作为铜硫分离的捕收剂,捕收剂用量为30g/t·给矿,试验流程为一粗一精,试验结果列于表6.
表6 捕收剂选择性对比试验结果Table 6 Comparison of collectors
由表6可知,丁基黄药和丁铵黑药对黄铜矿的捕收能力较强,获得铜、金回收率较高,但是精矿品位明显不如PZO和Z200,表明PZO与Z200对硫化铜矿的选择性明显高于丁基黄药和丁铵黑药,尤其是PZO对金矿物的捕收选择效果更为明显.因此,选择PZO作为铜硫分离的捕收剂.
2.4 铜硫分离石灰用量试验
金、银等贵金属在高碱环境中容易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回收率较低.基于PZO对贵金属的高选择性,如果能实现低碱度下铜硫分离,对于提高贵金属的回收率将十分有益.为此,对“铜硫分离”作业的石灰用量进行了试验,试验流程为一粗一精,试验结果列于表7.
图7 铜硫分离中石灰用量试验结果Table 7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CaO dosage with Cu-S separation
由表7可知,丁基黄药无论与2号油组合还是与PZO组合,随着石灰用量增加(矿浆pH增加),铜、金回收率下降得十分明显,表明高碱环境中容易对金产生强烈的抑制作用.此外,丁基黄药+2号组合要获得与丁基黄药+PZO组合相同的浮选效果,石灰用量明显要加大.值得注意的是,丁基黄药与PZO组合使用,当石灰用量为3000g/t·给矿时(pH=9.8),获得的铜精矿铜、金品位分别为22.90%和 21.07g/t,回 收 率 分 别 为 89.47% 和64.00%,与传统工艺相比,石灰用量明显降低,在较低pH环境下实现了铜、金的有效回收.
2.5 铜硫分离闭路试验
为了进一步验证PZO在铜硫分离过程中的高选择性,以及考查该药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进行了实验室浮选小型闭路试验.试验流程如图2所示,试验结果见表8.
由表8可知,在“铜硫混浮-铜硫分离”的浮选工艺中,采用丁基黄药+PZO作捕收剂,浮选介质pH=9.8,可获得铜精矿铜品位23.02%、回收率92.65%,金品位20.32g/t、回收率50.88%的试验指标.小型闭路试验结果表明,在低碱条件下PZO能够使铜-硫有效分离,并可保证金的有效回收.同时,也证明了PZO在铜硫分离中的高选择性,以及该药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表8 闭路试验结果Table 8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closed circuit
图2 闭路试验流程Fig.2 Flow sheet of closed circuit
3 结 论
(1)PZO具有良好的起泡性能,效果优于2号油和MIBC;PZO对硫化铜矿和自然金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选别效果优于丁铵黑药和丁基黄药.在铜硫分离时,采用组合药剂丁基黄药+PZO作捕收剂,在pH=9.8低碱环境下,就可以实现铜硫有效分离,也为自然金、银等贵金属的回收创造了有利条件.
(2)在铜硫分离中PZO具有良好的高选择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在原矿铜品位1.23%、金品位1.98g/t、银品位26.15g/t、硫品位12.68%时,采用组合药剂丁基黄药+PZO,将石灰用量从丁基黄药+2号油组合时的6000g/t(pH=11.2)降至3000g/t(pH=9.8),可获得铜品位23.02%、回收率92.65%,金品位20.32g/t、回收率50.88%,银品位267.35g/t、回收率56.50%的铜精矿,以及品位41.52%硫精矿的良好指标.
[1]王全明.我国铜矿勘查程度及资源潜力预测[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05:23-27.
[2]Q.布罗德本特,邓彤,雨田.黄铜矿与黄铁矿的优先浮选及矿石类型的影响[J].国外金属选矿,2001(1):33.
[3]胡熙庚.有色金属硫化矿选矿[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7:124.
[4]周东琴,代淑娟,李宏伟,等.新疆某原生金矿选矿试验研究[J].有色矿冶,2009(4):15-18.
[5]朱建光.浮选药剂[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2:205.
[6]李崇德,孙传尧.用PAC作捕收剂时黄铜矿和黄铁矿的浮游性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2(6):33-36.
[7]刘广义,钟宏,戴塔根.乙氧羰基硫代氨基甲酸酯弱碱性条件下优先选铜[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6(6):43-47.
[8]李崇德.永平铜矿Ⅶ矿带高氧化率混合矿的浮选实践[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1998(4):8-10.
[9]钟宏,刘广义,王晖.新型捕收剂T-2K在铜矿山中的应用[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5(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