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要素、所有制结构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

2014-12-09林添松吴蒙王燕

现代管理科学 2014年12期
关键词:生产要素

林添松 吴蒙 王燕

摘要:近年来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很快,但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互融互通仍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文章以人力资源、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等要素投入和国有化比重为视角,建立了环渤海区域条件β收敛模型,从而考察在多种影响因素下环渤海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动态趋势。结果表明,外国直接投资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收敛起到了推动作用,而人力资源、投资、国有化比重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该区域经济增长的分散化趋势,但这种分散化趋势正在逐步减弱。

关键词:经济收敛;生产要素;国有化程度

一、 引言

本文在综合归纳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经济增长理论建立收敛模型,尝试从生产要素、所有制结构的视角,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细化研究,一是利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方法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收敛性进行全面测算,二是从多个角度探索影响环渤海区域收敛性的症结所在,三是给出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路径。

二、 检验方程与数据说明

1. 检验方程。Barro和Sala-I-Matin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经济收敛性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他们将收敛假说区分为人均收入水平上的收敛(σ收敛)和经济增长率上的收敛(β收敛),并且把β收敛区分为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根据Sala-I-Matin(1996)的定义,σ收敛是指随着时间的变化,经济体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标准差逐渐缩小,人均GDP表现出趋同。σ收敛可以直观地度量不同经济体的经济发展差距,最接近现实中对于收敛的直观理解。在实际计算时,一般使用人均GDP的对数标准差计算σ值:

绝对β收敛假设在封闭的经济体内,经济系统各项参数均相同的条件下,经济体具有相同的增长路径和稳态水平,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绝对的负相关关系,即贫穷地区拥有比富裕地区更高的经济增长率,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两者的经济发展水平会逐渐收敛。该方法只是检验人均GDP与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线性关系,与σ收敛分析方法一样,均没有考虑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设yit表示第i个经济体在第t年的人均GDP向量,它在第t年到第t+T年间的人均GDP的年均增长率向量为git,t+T=ln(yit+T/yit),则绝对β收敛检验方程为:

git,t+T=α+βlogyit+εit(2)

(2)式中α为常数项,β为收敛系数,εit为随机扰动项,一般假定εit在不同经济体之间是独立分布的,均值为零。如果参数β小于0,就称这n个经济体间呈现绝对β收敛,β值越小,收敛越强,其收敛速度=-ln(1-β)。

条件β收敛是在绝对β收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放松假设条件,加入了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外生因素。条件β收敛认为不同的经济体具有不同的初始条件,各项经济参数也不尽相同,贫穷地区只有在满足一定的必要条件下才能实现比富裕地区更快的增长,从而使各经济体的人均GDP增长率与其初始水平呈现负相关关系,达到经济收敛的目标。这种方法考虑了经济增长的复杂性,更符合经济增长的现实。检验条件β收敛的方法是在绝对β收敛模型中加入相应的控制变量,条件β收敛检验方程为:

(3)式中git,t+T、yit和β与绝对β收敛的设定相同,Xit为影响经济增长的控制变量组成的向量,Γi为控制变量的待估系数向量。

2. 数据说明。在本文进行条件β收敛分析时,选择人均GDP及其增长率为基本变量,影响因素变量包括:(1)投资率(Inv),即各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2)人力资源(Hum),由各地区科研活动人员数占总人口比重表示;(3)外国直接投资(FDI),以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重来衡量;(4)国有化比重(Mar),由各地区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表示。在所有影响因素中,投资率、人力资源和外国直接投资代表生产要素因素,国有化比重反映所有制结构。

三、 收敛性测算

1. 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一般趋势检验。根据公式(1)考察环渤海区域各省级地区人均GDP是否存在σ收敛的问题,1995年~2012年的变化趋势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1995年~2012年期间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σ收敛趋势,实际人均GDP自然对数标准差在0.43~0.49区间内波动。其中在1995年~1996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8年、2009年~2012年几个时间段上实际人均GDP差距有缩小趋势。从基本的变动趋势来看,2001年前后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增长的基本特征发生了转变,由发散趋势向较为明显的收敛趋势逐渐过渡。

在σ收敛分析的基础上,将整个期间分为1995年~2000年和2001年~2012年两个阶段。根据公式(2),使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经检验得到计算结果见表1。

如表1所示,1995年~2012年期间β系数符号为正,说明环渤海区域不存在绝对β收敛,从经济发散的速度上来看,环渤海区域在1995年~2012年总体的经济发散速度约为3.99%。分阶段看,1995年~2000年环渤海区域经济呈现发散趋势,发散速度为10.04%,而2001年~2012年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收敛趋势,收敛速度为1.97%。这说明1995年~2012年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散趋势主要是由1995年~2000年期间的地区间差距逐步加大造成的,这种情况在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环渤海各省市之间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其经济发展的收敛趋势逐渐显现。

2. 条件β收敛模型检验测算。在绝对β收敛模型中加入投资率Inv、人力资源水平Hum、对外开放水平重FDI和国有化程度Mar等控制变量,利用公式(3)考察要素和所有制影响变量对环渤海区域经济收敛性的作用,条件β收敛检验结果见表2。

与绝对β收敛的检验结果非常相似,1995年~2012年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在加入要素和所有制影响变量后呈现一定程度的发散态势,发散速度为5.49%,其中1995年~2000年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的发散速度高达28.24%,远远超过1995年~2012年全程的发散速度,再次说明环渤海区域1995年~2012年的发散状态主要发生在研究期的前半程,而2000年以后的要素和所有制条件β收敛趋势不具有显著性,但从符号方向来判断,已经由前半段的发散趋势开始转向收敛趋势。从要素影响因素来看,投资率和人力资源水平的影响系数为负,说明这两者对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而对外开放水平的系数为正值,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比重的变动对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而作为所有制影响因素的国有化程度的影响系数符号为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国有企业比重的上升不利于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

四、 影响因素分析

投资率因素对推动环渤海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收敛总体上没有起到正面的作用,整个研究期间影响系数为-0.063 1,1995年~2000年期间影响系数更是高达-0.868 3,虽然2001年~2012年间该影响系数不显著,但仍然可以判断这种负面影响依然存在,只是影响程度有所降低。根据投资率的实际数据,1995年~2000年期间环渤海各地区投资率没有太大的改变,其中北京的投资率最高,一直保持在50%以上但有下行趋势,天津保持在40%左右,河北在保持在30%~40%之间,其他地区位于30%左右,各地区间的差距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到2000年以后环渤海各地区的投资率变动有了较大的反差,除了北京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因而投资率趋缓外,环渤海其他地区的投资率均呈现逐渐走高的高位运行态势,而且投资率的差异也在逐渐拉大,虽然多数地区投资率的一致性提高对环渤海区域的经济发散状态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由于投资率提高所带来的投资边际效应递减以及地区间的差异依然存在,因此未能扭转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发散的状态。

人力资源水平对环渤海区域经济收敛未能起到正面作用,全程影响系数为-0.064 1,1995年~2000年的影响系数不具有显著性,2001年~2012年的影响系数为-0.055 8。与其他影响因素不同的是,该因素即使在2000年以后也没有出现逐渐走好的趋势,说明人力资源是影响环渤海区域的经济收敛的重要制约因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环渤海区域人力资源分布极为不平衡,其中北京地区的人力资源极为丰厚,1995年~2012年北京科技活动人员占地区总人口的平均比重为2.05%,分别是天津的2.39倍,河北的11.58倍,山西的7.02倍,辽宁的4.86倍,山东的6.46倍,各地人力资源比重与北京的巨大差异显然对整个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产生潜在的瓶颈作用。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环渤海区域人力资源缺乏流动性,北京和天津雄厚的人力资源优势未能很好的辐射到周边省份,进而影响到环渤海区域一体化进程。

外国直接投资因素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在整个研究期间显著为正,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大大推动了环渤海区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但回归结果也表明,2001年~2012年期间的影响系数(0.318 5)显著弱于1995年~2000年间的影响系数(1.283 3),反映了外商直接投资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断弱化。从实际数据看,1995年~2000年期间各地区FDI占GDP的年均比重为5.07%,即1元的GDP能够拉动0.050 7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不过到2000年以后这一指标就大大降低,各地区FDI占GDP的年均比重为3.61%,即1元的GDP只能拉动0.036 1元的外商直接投资。一方面是由于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土地价格、劳动价格的上升,原有的生产要素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被稀释,使得国际产业转移在全球布局上发生了变化,一些外商投资已经转移到比较优势更突出的国家或地区。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虽然还需要坚持对外开放,但也要提防外资企业根植性不强的风险,对外资的依赖度要逐步减小,拉动内需使之成为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内在推动力是今后发展的重要风向标。

所有制问题由企业国有化比重来说明,国有化程度与市场化水平和竞争活力密切相关,国有化程度越高一定程度上说明市场化水平和竞争活力越低。分阶段的所有制因素对环渤海区域经济收敛具有较明显的负向影响,1995年~2000年影响系数为-0.419 5,2001年~2012年影响系数为-0.072 5,即国有化程度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呈现出先强后弱的负面影响。实际上,环渤海区域的国有经济比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95年~2000年该指标平均值达到53.80%,2001年~2005年该指标平均值降低至47.32%,2006年~2012年期间该指标平均值进一步下降到37.66%。显然,国有经济在环渤海区域的高度集中,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而非国有经济的不断加入是促使环渤海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障碍逐步被削弱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另一个原因看,多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在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激发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战略性重组、增强企业活力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效果。随着环渤海区域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其阻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所有制因素也将逐渐被削弱。

五、 主要结论

第一,加强人力资源要素集聚和知识扩散是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证。在要素影响分析中,人力资源水平对环渤海区域经济发散的影响非常显著而且负面效应最大。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主要是因为人力资源在环渤海区域分布极为不平衡,既有人力资源极为丰富的北京,也有人力资源较为丰富的天津,还有人力资源非常匮乏的河北省等地。该结果也验证了近期经济增长研究的现象,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相同的实物资本总投入量带来了差异悬殊的收益增长,这种差异的真正根源在于人力资源质量的差异。因此,环渤海区域的协调发展重在打破人力资源的不平衡性,人力资源短缺的地区在未来经济发展中要大大加强人力资本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地位,人力资源富饶的地区不仅要利用知识溢出带动本地经济增长,而且要通过知识扩散这一途径减小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

第二,提高投资效率是强化环渤海区域经济共同体的必要条件。1995年~2002年环渤海区域的平均投资率一直在35%左右徘徊,从2003年开始该比率一路走高,到2012年达到65.54%。虽然后一阶段环渤海区域投资率的提高减缓了区域经济分散化的状态,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率作为反映经济冷热的敏感性指标是一把双刃剑,其比率过低会造成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其比率过高又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如生产能力的闲置、投资效率降低、银行呆坏帐增多等。因此,环渤海区域的经济收敛不在于继续提高投资率,高度重视投资效率的提升则成为必要条件。

第三,释放和激发市场活力是形成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的研究表明,1995年~2012年随着环渤海区域国有经济比重的降低,区域的分散化趋势在不断减弱,证明了加大非国有经济比重对于促进环渤海区域经济收敛有着良好的效果。主要是由于非国有经济主体的行为本身具有很强的市场化倾向,对于打破地域限制、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产业效率、驱动产业升级具有内生促进作用,因此除了公共产品和关系到国家经济安全的产业外,大尺度的推进市场化进程,大力引进民营经济,形成市场竞争新格局,是从根源上解决环渤海区域一体化发展问题的关键环节。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国工业经济,1997,(3):31-37.

2. 林毅夫,刘明兴.中国的经济增长收(下转第87页)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8):3-14.

3. 宋学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及其收敛性.经济研究,1996,(9):38-44.

4. 申海.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收敛性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8):55-57.

5. 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经济研究,2000,(10):30-37.

6. 沈坤荣,马俊.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分析.经济研究,2002,(1):33-39,94-95.

7. 孙洋.产业发展战略与空间收敛: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区域增长的比较研究.南开经济研究,2009,(1):46-5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产业革命的发展动向、影响与中国的应对战略研究”(项目号:13&ZD157)。

作者简介:王燕,南开大学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添松,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吴蒙,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14-10-21。

猜你喜欢

生产要素
农业经营方式转型: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的对策
试论我国新闻供给侧改革要素
基于索洛模型的河北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
浅谈生产要素内部投入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
浅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生产要素分配
对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的分析
“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作用
出版产业供给侧改革初探
省级电网企业作业成本管理策略探讨
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流动优化配置与城乡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