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职业导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14-12-08袁炼红
袁炼红
摘 要: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质量,高职院校坚持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杭科院信息工程学院通过以职业为导向,与企业共建课程、改革常规教学模式、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以及共建专兼职师资队伍等措施,使学生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也赢得了企业的肯定与好评。
关键词:职业导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技能
一、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
(一)专业对口率低。专业对口率是指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涵盖与专业与职业群的对应。专业就业对口率是衡量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2013年据部分高职院校进行的就业数据核查或对部分毕业生进行访谈,结果是毕业生专业完全对口率约为40%。麦可思研究院2014年“就业报告蓝皮书”显示,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1.4%,近三届毕业生就业率呈稳定态势,但不足一半毕业生认为目前的工作同自己的职业期待吻合,高职高专院校2013届毕业生认为工作与职业期待吻合的为40%。
(二)职业稳定性差。职业稳定性是指毕业生毕业后在特定职业以及该职业所提供的工作岗位上继续就职的意愿或倾向性,目前大学生的职业稳定性大多在1-3年。诺姆四达研究院2014年调查发现,92.5%的企业存在大学生入职三年内离职的现象,大学生的离职率在50%以上的企业占了16.4%,而54.7%的毕业三年内的大学生职场新人有至少一次跳槽经验。企业对大学生的忠诚度心存疑虑,以致学生的就业质量较低。影响职业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就业满意度,即自我评价。虽然近几年高职就业率稳步提升,但并不能说明学生满意度很高,由于受薪水不高,专业不对口,实际就业和就业预期不对称等多种因素影响,相当一部分学生满意度下降。
(三)企业满意度低。用人单位是毕业生从学校走出去后的归宿,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是否胜任、是否有水平能力、综合素质的高低是最清楚的,也能客观全面的反应学校在人才培养规格及方向的改进要求。2010年前程无忧网对企业满意度调查显示,七成以上企业认为毕业的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平平,30%的企业表示如果招聘不到理想的毕业生宁可职位空缺。
二、以职业为导向的改革措施
(一)围绕“四种能力”进行课程开发。在杭州市物联网行业协会支持下,学院教师深入利尔达科技、浙大网新等多家企业进行广泛调研, 确立了物联网项目规划、项目安装调试、系统运行维护、物联网系统运营管理四大行动领域,对其工作过程进行分析,确定物联网系统集成、物联网工程实施等典型工作任务;参照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标准,明确了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构建了基于典型物联网项目应用为贯穿的课程体系。基于物联网工程项目,围绕四种能力——认知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积极与行业协会合作,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及课程建设,共同制定了四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并以企业的真实产品为载体编写校本教材,将企业生产过程中应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融入到教材中。与企业共同完成专业教学标准制定及实验实训指导手册,建设在线答疑、网络测试等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平台,为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等相关专业提供网络学习、学生自主学习,实现校内、校外资源共享。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教学工作任务打破固定学期,自2012级开始试行“三重实训”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即在一年级和二年级的暑期都设立三周的短学期,将班级学生分组后安排到物联网工程项目的不同阶段,一周后进行交叉循环。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过程中,经过两次“校内学习与企业顶岗实习”的工学交替循环过程。在双循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中,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将“教学做”合一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经验的工作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就业质量。典型物联网项目实施为教学案例,从产品生产所需知识与技能出发,采用项目实例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加直观认识到物联网实例项目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关注度和认知能力。在“工作期”执行过程中,安排学生到对口的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工作学习,直接感知工作情景,培育职业理念和职业素养通过评价机制,使得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为确保教学质量,企业参与整体实施过程的教学监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企业派出专家或企业兼职教师参与制定教学质量监控标准与实践教学环节评价,有效监控理论教学、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全过程,并由承担课程教学的校企双方从学习项目、课外作业和理论考试三方面进行考核,并对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作出评价。
(三)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在原有电子产品开发方向专业实训室基础上,2012年着手与企业共同规划、共同设计,新增了物联网方向的智能家居、智能生产与物流、 智能车库、 嵌入式系统应用四个综合性实训室,调整综合布线、电子线路CAD 实训室等,并扩建了1个生产性基地,另外企业捐助建立2个实训室,同时新增加2家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和15家一般型校外实践基地。这些实训室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的典型物联网应用一一对应,为满足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条件的需求,根据项目建设和专业发展的需要,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訓、实习基地条件,校内建设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室和生产车间,为校内外人员提供良好的实训环境和技能鉴定场所;实现实训、参观实习、工学交替、毕业设计、就业、员工技术培训、教师下厂锻炼等互动功能,把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开放给合作企业和所有学生使用,它们既是校企合作的平台,更是培养学生能力与素养的主战场。
(四)校企共建专兼职师资队伍。2011年引进韩安太博士担任专业带头人,建立杭科院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所,提升团队专业教师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此外,还聘请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物联网事业部总经理郑旭担任兼职专业带头人,及时掌握企业用人需求、了解企业工作流程等优势,发挥企业方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专业教师参加劳动部门、行业企业及高校组织的中短期培训,取得各类证书;先后安排了五位教师脱产半年下企业实践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升双师素质,并将各自实践经验与团队教师共同分享。为了提高专业团队的整体实力,组织了骨干教师八人次参加新加坡、德国、澳大利亚国外培训,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组织团队教师分批分期去利尔达等国内相关名企进行短期参观考察。通过校企合作和物联网行业协会聘请了20位行业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课时数达到总课时数的 31.54%。校内课堂能够及时传授企业一线技术,切实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对兼职教师的动态管理,建成了“兼职教师动态师资库”,方便教学管理部门实时监控。
三、改革成效
(一)学生职业技能得到提升。应用电子技术(物联网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 “以典型物联网项目应用为载体的双循环提升式”的培养模式着手,围绕物联网工程项目的实施,从认知能力、实验能力、设计能力、实施能力四个维度,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工程应用能力培养。在实践教学组织形式上,利用企业参观见习等方式使学生建立对行业、专业、岗位的认识,利用项目案例使学生深化、理解所学课程、单元环节等知识,利用综合实训使学生对专业课程、专项技能进一步巩固加强,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学生进行实际应用,掌握1-2项工作技能,为上岗就业打下基础。通过校企合作,本专业与杭州安洛电子、杭州巨峰科技等公司开展了真实产品的生产装配及测试的项目合作,电子社团的骨干成员40多人次参与项目实施和管理,同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参与企业的实际应用项目,大大提升了专业技能。
(二)技能竞赛硕果累累。每年组织开展各类专业技能比赛活动,吸引合作企业赞助并参与比赛成绩评定,以保证技能竞赛要求与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每年上半年组织校内电子制作技能竞赛、电子设计技能竞赛,每年暑假组织优秀学生集训参加省级学科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每年参加省级技能竞赛。同时,专业聘请了企业兼职教师和专业骨干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级的专业技能大赛或学科竞赛。2011年底至今,累计组织60余人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全国移动互联应用技能大赛、浙江省高职高专专业竞赛等各类赛事,获得全国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技能大赛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
(三)就业质量逐步提高。学院近年来录取分数逐步提高和社会美誉度的提升,学校招生的高分率、高报到率以及毕业生的高就业率、高满意率,得益于积极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畢业生具有扎实技能、吃苦耐劳、思维活跃,受到用人单位的肯定与好评。从2011-2013,专业招生录取率从以前的90%提升到95.65%至100%,新生报到率一直维持在98%左右。2014届毕业生119人,在毕业设计阶段里有10多名同学已经被合作企业提前预定。截至10月,已有117人就业,就业率为
98.32%。专业对口率与企业满意度显著增强。
参考文献:
[1] 孙瑛.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和稳定性调研与对策分析[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2-63
[2] 王晓华.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及评估[J].中国成人教育,2008(04):46-47
[3] 刘选民.基于就业导向的校企合作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36期
[4] 徐文苑.示范性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08):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