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课堂既要有“轮廓”,更要有“质感”

2014-12-08陈秀富

考试周刊 2014年86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轮廓

陈秀富

摘 要: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构建知识的“轮廓”,而且要让知识富有“质感”,教学内容的主线应该简洁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知识情境,让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同化新旧知识,让教学内容“一脉相传”;进行有意义的探究,让教学效果“一语中的”。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的主线应该简洁地呈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勾勒知识的轮廓,将数学知识的质感表现出来。知识的呈现必须遵循由简到繁、由点到面、由难入易、由内到外的原则。这样,数学知识就会清晰、凝练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思维活动才会更深刻、全面。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知识线与学生的情感线交汇在一起,这样数学课堂就会既有“轮廓”又有“质感”。

一、创设知识情境,让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创设数学情境是新课改下最具活力的教学手段,因为情境是连接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纽带。但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把情境用来导入新知。当新知识呈现出来后,便开始探究知识点了。这样的情境只起到了“导入”功能,而不能维持到最后,让学生意犹未尽。因此,我们要让情境从导入开始,经过探究一直到练习阶段,使知识情境在课堂教学中“一气呵成”。例如:在教学“认识数的倍数”时,就创设了这样的知识情境:

①看,校园中草坪多美啊!同学们看看有多少朵红花、多少朵蓝花啊?能比较出哪一种颜色的花较多吗?(这样就把“倍数”的概念揭示出来。)

②因为这么多非常漂亮的花儿,把蜜蜂与蝴蝶也引来了。蝴蝶的数量是蜜蜂数量的几倍?(进一步巩固了“倍数”的意义。)

③老师用照相机把这些蜜蜂与蝴蝶拍照下来,分别把蜜蜂与蝴蝶照放在绿颜色与红色相框中。那么,红框的个数是绿框的几倍?(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情境,逐步抽象到物体的个数,再通过图形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了“倍数”。)

④最后,让全体学生来张集体照。提出:红相框的大小是绿相框几倍?红相框的长度是绿相框长度几倍?(这样,巧妙地把研究对象由个数转变成了面积与长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倍数”的意义。)

教师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并利用同一情境这根主线把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效串联到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一气呵成。

二、同化新旧知识,让教学内容“一脉相传”

数学知识具有环环相扣的特点,并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前面学过的已掌握的知识“同化”新知识。当学生学会利用旧知“同化”新知时,会将新旧知识连贯起来,让教学内容形成一脉相传的态势。连贯了新旧知识,简化了后续知识的教学设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需自主探究即可,从而拓宽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过认识一位小数,因此,先引导学生由“一位小数”的概念与生活常见的经验研究“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存在意义。接着,把教学内容直接聚焦到实际生活中,利用旧知推想小数点的意义。在这节课的教学中,由于突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学生能在纵横交错的主框架下围绕“认识小数”展开探究活动,从而触类旁通地掌握了新知识。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同化新旧知识,让教学内容前后“一脉相传”,使数学知识富有一种“质感”。从新教材的编排体系中我们不难发现,编者总是把知识技能这条明线与数学思想方法这条暗线的结合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帮助学生同化新旧知识找到“一脉相承”的生成点。

三、进行有意义的探究,让教学效果“一语中的”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每一个学科的教学都可以用更有简约的方法表达出来,让学生易于接受。”当教师描述好教学内容的“轮廓”后,就可能让数学知识变得更简明,也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丰富。这样,就让数学教学活动变成了学生的有价值的数学探究活动。有意义的探究活动可以体现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让学生真正获得数学知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认识小数”时,通常的教法是直接教给学生小数的表示法,而不会给学生补充小数的产生是整数发展的延续。其实,小数与整数之间的建构意义是一脉相传的。所以,教师应该从数位的顺序引导学生总结小数的表示法。这样,学生就可以真切地体验到小数与整数一样同样是遵守“满十进一”与“位值制”的表示规则。理清了这样的知识思路,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探究活动。

①从整数数位顺序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右往左开始每相邻数位总是“十进位”。那么把整数“1”平均分成10个等份,每一份应该是几分之一呢?若建立一个新的数位,那么现在应该把它放在哪边?

②把5分米改写成用“米”作单位,那么它不够“1”,如何用分数表示?

③教师向学生明确:分数可以化成小数,让不满“1”的数变成小数。从数位顺序表中可以看出,把整数部记作“0”,把小数部分平均分成10个等份,取其中的5份。因此,个位右边的第一位应该写“5”。那么,小数部分就表示出来了。这样的探究教学过程“一语中的”,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核心,从而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師不仅要构建知识的“轮廓”,而且要让知识富有“质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知识情境,让学生抓住知识的核心,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让数学知识富有“质感”。这样,小学数学课堂就会有一个清晰的“轮廓”。

参考文献:

[1]黄伟程.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初探[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12).

[2]孟翠侠.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0(10).

[3]施亚.关注教学细节演绎课堂精彩——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点滴思考[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2(3).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过程轮廓
OPENCV轮廓识别研究与实践
基于实时轮廓误差估算的数控系统轮廓控制
探究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科技英语教学
浅谈高校乒乓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如何更好地提升小学生数学课堂参与度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
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线学习机制下的Snake轮廓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