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的实践
2014-12-08黄云岩
黄云岩
摘 要: 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前部分学生礼仪意识缺乏、举止行为有失规范,加强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既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本文从开展礼仪教育的意义、上好第一堂礼仪基础教育课、发挥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在阅读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等方面的实践说明如何将学科教学与礼仪教育有机结合,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关键词: 礼仪教育 语文教学 礼仪示范
中华古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讲究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校教育观念的偏颇、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环境的影响,致使学校德育工作流于形式,部分学生对应有的文明礼仪不知晓、不重视,礼仪意识缺乏、举止行为有失规范、自我意识强烈,“知书”而不“达礼”者多,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孔子曰:“不知礼,无以立。”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往往就会成就幸福人生,而一切良好行为习惯的起点是懂礼仪、有礼貌、守规矩、讲文明,从一言一行做起。所以,加强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既是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又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从事語文教学多年来,我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深入挖掘教材的育人点,将学科教学与礼仪教育有机结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努力做到教育无痕。
一、上好第一堂文明礼仪教育课
每当新学期开始,我都会对学生提出诸如课堂常规要求、“听说读写”要求、学习工具准备要求和进行文明礼仪教育,营造氛围,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打好基础。如课堂常规要求:收拾自己的书桌、不堆放与本学科学习无关的材料;下课时要做好下一节课准备工作;举手发言、声音洪亮等,达到课堂常规要求,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如讲清“听说读写”的要求。听的要求是:专心、耐心、虚心、用心。专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求学生听清老师或发言人说的每一句话,脑子里不想其他事。耐心——不随便插嘴,要听完别人的话才发表意见。特别是当别人的发言有错时,一定要等他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虚心——当别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要虚心接受,边听边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注意面带微笑地听。用心——在听取他人意见时不能盲从,要有选择地接受,做到“说”、“听”、“思”并重,相互促进。
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详细的文明礼貌用语学习和使用要求,如“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使每个学生都做到心中有数,并在日常交际中应用。
通过这些要求,可以营造相互尊重、文明规范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逐步养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语文学习的文明习惯。同时,文明规范的要求是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前提。
二、发挥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
教师是智慧的化身,是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直接效仿的对象。冰心说:“教师的现在,就是学生的将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老师天天在教育学生如何懂礼仪,而自己却不注意思想和行为,怎能教出懂礼仪的学生呢?因此,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礼仪素养,成为孩子的榜样。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在同孩子谈话、教训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你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儿童他们怎样穿戴,怎样对待朋友和敌人,怎样笑,……这一切对儿童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要“立身行道”,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率先垂范,以和蔼的言谈、优雅的举止为学生做好示范,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文明礼仪教育。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的镜子,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学生对教师的崇拜心理,使他们对教师的各种行为表现都会认真地模仿和学习。
在礼仪教育中,不能只做学生行为的观望者与评判者,要参与其中,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如在课堂上和学生互动时,我会使用礼貌用语并配合适当的表情、手势。当学生发言时,我总是面带微笑,从不打断学生的发言,等学生发言完毕才帮学生纠正错误。每当有学生想打断其他同学的发言时,我都会立即做手势示意制止。我学会尊重学生,倾听学生的发言,学生也学会尊重老师和同学,倾听别人的发言。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教材中的名家名篇,文质兼美,不仅充满古人才华的艺术性,而且极富思想性、人文性、德育性。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文化底蕴的挖掘,以语文课堂为主渠道,通过讲解和对课文带有艺术化的情景设计,让学生在情感和情绪上有所偏向,实现文道统一,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
1.利用阅读教学渗透礼仪教育
每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知识的同时,都要善于挖掘语文课程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文知识,寻求恰当的时机,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拓展,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语文课本中有关礼仪教育的文章很多。如在《论语》中:“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等至今闪耀智慧的光芒,焕发出勃勃生机,启迪我们的智慧,温润我们的心灵。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沉浸其中,从阅读中懂得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并获得美感,产生愉悦之情,引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又如《期行》是很好的礼仪教育短文。在教学中,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一生读叙述性语言,一生扮演友人,一生扮演元方。课外,我们还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表演,在(观看)活动中接受教育。同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期行》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期行》中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你认为他做得对吗?这样有礼貌吗?如果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办?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在思考中受到教育,明白在人际交往中,选择正确、适当的称呼,反映自身的教养、对对方尊敬的程度,甚至体现着双方关系发展所达到的程度和社会风尚,因此不能随便乱用。老师要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这些语言,并在日常生活中反复使用,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接受礼仪教育,提高文明素养。
2.在语文活动中渗透礼仪教育
(1)开展课前三分钟活动。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训练口语,让学生进行礼仪格言(如“不学礼,无以立”——孔子;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礼纪》)、礼仪民谚(如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船多江不碍,礼多人不怪)、礼仪故事(如程门立雪、曾子避席、孔融让梨)的交流。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搜寻说话材料的能力,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活动中要求参与者讲究礼仪,上台时服装要干净整洁,态度要大方自然,亮相要得体。上下台要用礼貌语言,演讲中要注意用眼睛和听众交流,可以适当运用一些手势、表情等体态语言传递信息。通過一段时间的训练,现在学生在回答问题、待人接物的时候都显得落落大方。张良拜师、程门立雪、孔融让梨等礼仪故事对学生来说更是耳熟能详。
(2)开展口语交际活动。学生日常生活环境大多仅限于学校和家庭,在学校里除了下课,一般来说,并无太多的交流时间,交流对象也很有限;到了家里后,往往又因为代沟问题,缺少与父母长辈的沟通,丧失口语训练机会。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如针对目前在中学生流行的“只要功课好就行,平时不用注意生活小节”的观点,我们设计《生活小节与文明礼仪》口语交际活动,让学生学会用事理、事例辩论,支持自己的观点。通过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育学生注意生活小节,正确认识文明礼仪的内涵,收到礼仪教育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将礼仪教育融于日常语文课堂活动中,在不知不觉中培育学生的文明礼貌素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文明礼仪资源,语文教师在教材处理中要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礼仪教育的内容,不断增强礼仪教育渗透意识,做到“教书”和“育人”并举,依据语文学科人文性和思想性的特点,以文之“活水”,启道之“清渠”塑造灵魂,从而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教师用书.语文出版社.
[2]贝新茝主编.中学生文明礼仪.人民教育出版社.
[3]林金炎著.给语文教师的建议.福建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