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市高校“体教结合”体育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

2014-12-07张立争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3期
关键词:体教结合体教运动队

张立争 ,王 林,任 贵

(1.北京城市学院,北京 100085;2.北京体育大学,北京 100084;3.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

本文对当前体教结合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合当前走在体教结合较为成功的院校,探寻北京高校“体教结合”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的成功经验,为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提供参考与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北京高校中,“体教结合”较成熟的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两者的差异。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搜集已有文献资料,综述近些年对高水平运动队的培养方式研究,对现有的培养机制进行综合分析,并对每种培养机制的背景进行分析。

1.2.2 观察法 通过对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体教结合运用较为成功的院校进行走访,并对他们的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进行实地考察体验。同时对同等的普通高校优秀体育生的选拔和培养机制进行探究,从表象上对其培养机制进行把握。

1.2.3 对比分析法 对北京市体教结合较成熟的高校和同等普通高校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的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比得出两类高校在体育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方面的差异,并总结出北京市现阶段较为成熟的高校体育项目优秀生的选拔和培养机制。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体育人才 传统意义上的体育人才指竞技体育人才,包括职业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职业运动员是指由省市体育局、体工队、体育运动职业学校选拔,专门从事单项运动训练和参加竞赛的运动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指具有运动潜能,通过优先选拔进入体育运动学校、业余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机构,参加业余运动训练的青少年和儿童。

2.1.2 选拔机制 选拔即按条件挑选。体育人才选拔机制,按照培养目标挑选专业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过程和方式。

体育人才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受制于体育人才的选拔培养标准。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包括体育专业在内的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都应该紧密围绕这一目标中心而制定和开展工作,坚持学业素质高标准、高特长技能要求。

2.1.3 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即是指培养时探索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把实际培养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对实际操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2 北京市体教结合较成熟高校体育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研究

2.2.1 体育人才选拔机制 2008年教育部下发《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建立健全高校招生综合评价体系,在统一高考基础上,要积极探索建立符合高校自身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完善高考、试点高校考核和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多位一体的高校人才选拔综合评价体系,促使高考逐渐由一次性考试评价向全面性、过程性、综合性评价转变。

清华大学是国内首先尝试体教结合模式的高校。1994年,清华大学以“体脑平衡、追求卓越”作为指导方针开始选拔培养高水平运动员,探索以大学为依托,横向与体育系统合作、纵向与中小学衔接的“一条龙”的清华培养模式。“在校、在读、在训”是清华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始终贯彻的原则,强调学生运动员要以文化课程的学习、运动训练的学习、思想品质的学习为主线,完整、系统地接受学校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发挥运动潜能。

2.2.2 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清华模式”已持续跻身竞技体育的主战场,在参加2013年俄罗斯喀山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中,15位队员来自清华大学,其中王宇夺得男子跳高铜牌,随后他在沈阳全国运动会跳高比赛中更是一举夺金,实力丝毫不逊色于专业运动员。

拥有一流体育师资的清华大学自办的跳水、射击、田径等项目运动队,花在训练上的时间甚至不到各省市专业队运动员的一半,运动成绩、竞技水平却丝毫不逊色与专业队的运动员。更重要的是清华模式培养下的学生运动员和专业队运动员相比,更加符合社会对人才的综合需求,就业面广,体育运动仅仅是他们的一项特长爱好,而不是生存技能的全部。王宇们的金牌,从纯竞技的角度看还无法与刘翔的奥运金牌相提并论,但社会内涵决不逊色。

2.3 北京市普通高校体育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研究

2.3.1 体育人才选拔机制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在选拔体育人才的方式和机制上思想观念落后,社会舆论也大多认为体育强必然学业弱。基于这种错误导向:一方面,体育人才的学生平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训练之中,对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文化教育、各种综合知识的学习不够重视,从而造成了大多数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普遍现象,体育人才只是把自己的体育技能作为能够迈进大学门槛的一个敲门砖;另一方面,普通高等学校在体育特长生的选拔与培养上均存在重视体育技能训练、轻文化学习的倾向。

2.3.2 体育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高校“体教结合”的基本做法是高水平运动队与普通全日制高校合作,体育部门负责训练、竞赛、日常管理;高校负责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及教学管理。协调发展,共同促进体育与教育发展的良性发展模式。

通过实地观察,部分普通高校无外乎是把省市专业队员放到高校里。从校方来看,这些专业运动员并不需要太多的训练和培养投入便可以直接代表该校参加本地区以及全国性的比赛,并能够取得好成绩,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运动员的角度看,进入大学不影响自己专业训练的同时,利用空余时间去学校上课学习,毕业可以获得大学文凭,给自己退役后的就业提供了保障。事实证明,我国高校专业运动员的“学与训”的矛盾依然存在,出路与安置问题不容忽视。

2.4 北京市体教结合较成熟高校和普通高校体育人才选拔机制的对比分析

随着竞技体育竞技的日趋激烈,优秀运动员不仅仅要有很高的运动技能、运动能力,运动员文化素质、运动智能的发展也至关重要,较高的文化素质和运动智能能够使运动员更好、更快地领悟到教练员的训练意图,更能深刻理解到运动项目的本质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运动技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

从形而上学的角度看,运动员的运动智能与运动能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本质联系。随着竞技体育发展的日趋成熟,竞技无处不在,体现在各个方面,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竞技体育与国外竞技体育相比,除了训练理念上的差距之外,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运动智能的发展也存在先天的不足。国外有的运动员除了参加专业训练之外,还有自己体育之外的职业,有的运动员通过进修甚至拥有硕士以上的专业文凭,对文化素质学习的重视可见一斑。

清华大学也尝试过招收退役、现役运动员、自主招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过程,从本质上看,学校无非是招收了一批运动员学生而已,“学训矛盾”总是不能够很好地解决。1997年,清华大学便严格从自己每年冬天举办的体育冬令营中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学生运动员,这些有运动潜力的学生必须参加当年的全国普通高考,达到清华大学认可的文化成绩标准才能被招收进入清华高水平运动队的队伍。

2.5 北京市体教结合较成熟高校和普通高校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

2.5.1 充分发挥学校固有优势清华大学积极争取并得到国家体育总局及各级体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在福利政策、训练条件、训练科研保障等方面都创造了良好的软件、硬件环境。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积极为清华大学田径队推荐教练员,提供训练场地,选拔成绩优秀的学生运动员直接进入国家队训练,与体育职能部门紧密合作,为清华高水平学生运动队的发展赢得了一个较高的平台。

2.5.2 高素质的教练员是取得成就的保障 教练员在运动训练中扮演着指挥者、决策者、引导者的角色,是高水平运动员能否长期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教练员队伍的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竞技目标能否实现。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教练员都是从体育院校(系)毕业,有完整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但是往往缺乏参加高水平训练和竞赛的经验和经历,指导高水平运动员普遍经验不足。教练员的专业素质和执教能力是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5.3 运动项目少而精 “体教结合”较成熟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少而精,根据高校自身的优势,确定不同的重点项目,争取在重点项目上培育出能够代表国家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学生运动员。

3 结 论

3.1 体育人才狭义上指体育竞技人才,包括职业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体育人才的机制可定义为按照需要和培养目标选拔专业运动员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结构体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意在让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领域对体育的激情都有发挥的空间,合理的培养机制实际上是一个能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3.2 “体教结合”成熟的高校学生,在比赛或冬令营里被看上后,虽能得到“减分政策”,但必须要和普通学生一样参加高考,才能进入高校。其学校训练项目较少,真正实现了事半功倍的含义。

3.3 普通高校在体育特长生的招生与培养方面均存在重体育技能轻文化学习的倾向。“学与训”的矛盾依然存在,出路与安置问题不容忽视。

3.4 通过“体教结合”较成熟高校与普通高校在体育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的对比研究,发现当今高校体育人才选拔机制和培养模式应:选拔高文化素质运动员;发挥学校固有优势;培养高素质教练员队伍;建立少而精的运动项目。

[1]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技,2006,6(26):79-84.

[2]刘炳辰,孙强,沈时明,等.普通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10,1(31):74-77.

[3]刘瑛.新时期高校体教结合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发展模式研究[J].体育沙龙,2009(2):264.

猜你喜欢

体教结合体教运动队
体教融合: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协同治理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中国体教融合推进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教育部:柔道、摔跤等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今年停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体教结合“一条龙式服务”模式探索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
发展校园足球现存主要问题及改进策略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