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及控制措施
2014-12-06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医院519040李丽琴
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三灶医院(519040)李丽琴
通常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以结合与转移质粒介导的作用来传播细菌间的耐药基因,以此造成医院发生流行性感染。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在一定程度上对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对在医院接受治疗的患者的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为有效防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导致的感染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使医院传播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比例与医院感染患者发生率得以有效降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医院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重症医学科、神经科、泌尿科、普外科、消化科、儿科、心内科、急诊科、呼吸内科以及血液科的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检出情况。
1.2 方法 由医院医护人员认真制定《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患者调查表》[1],并对患者性别、住院号、年龄、住院时间、出院时间、科室、菌株分离鉴定时间以及基础性疾病等资料进行收集,中心静脉插管、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机械通气以及腹穿等侵入性操作、抗生素用药品种、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分离鉴别情况等抗菌药应用信息以及手术情况等,并对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医院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查阅。
1.3 评价依据 依照国家卫生局所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同时依照北京市卫生局所试行的《北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进行具体分类[2]。
2 结果
2.1 检出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情况 住院患者中有180例患者被检出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其中男94例,女86例。年龄5~88岁,平均46.3岁,其中>60岁的患者占52.3%。144例患者同时并发有基础性疾病,占80.0%,120例患者患有超过2种以上的基础性疾病,占66.7%。有31例患者在重症医学科被检出,占17.2%,38例患者在泌尿外科被检出,占21.1%,26例患者在普外科检出,占14.4%,此为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检出的前3位科室。此外,有54例患者检出部位为泌尿道,占30.0%,52例患者为下呼吸道,占28.9%,其他主要的感染部位,见表1。
2.2 医院感染情况 180例患者中,57例医院感染患者占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检出总患者的31.7%,其中有17例为重症医学科,占29.8%,12例为泌尿外科,占21.1%。此外,56例患者患有基础性疾病,而且41例患者的基础性疾病超过2种。
2.3 侵入性操作情况 对所有医院感染患者中的30例实施52例次的侵入性操作,结果表明30例患者为1种,9例患者为2种,5例患者为3种。此外,泌尿外科患者为10例次,重症医学科患者为19例次,见表2。
表1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部位统计表(例)
2.4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180例患者中,有14例患者没有使用抗菌药物,但是在57例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中,都被在对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进行分离鉴定前服用了抗菌药物,共101例次。而且57例患者使用1种,使用2种的有17例患者,使用3种的有12例患者。服用第3代头孢菌药物的患者占23.6%,服用喹诺酮类药物占21.3%,见表3。
表2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侵入性操作统计表(例)
表3 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表(例)
3 讨论
感染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医务人员、患者以及被污染的仪器设备与环境等是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根本感染源,接触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被医院所公认的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传播机制使医务人员临床医疗行为传播于患者和患者间。本研究结果表明,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重症学科、老年患者、普外科、长期服用广谱抗菌药物的患者、泌尿科住院以及经常与侵入性操作接触的人员是导致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危险性因素,其重点监控部位为泌尿道与下呼吸道。耐药谱广是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主要特征,若没有采取相应措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那么会造成耐药菌的传播与流行,所以必须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3]。
3.1 进一步加强消毒清洁的培训 本研究之初发现,很多医院的医务人员和保洁工作者都不太了解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消毒清洁防控措施、传播途径以及危害。所以,必须进一步加强培训医院保洁人员与医务人员对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控制与预防等知识。
3.2 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隔离规范 因为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主要感染途径是接触性传播,所以必须严格执行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隔离规范:1)单间隔离患者,并标注隔离标识。2)手消毒剂置于隔离病房口。3)在与患者体液、血液、污染物品或者患者接触时,一定要佩戴清洁手套。而且在接触患者破损皮肤前,必须佩戴消毒手套,在摘掉手套后,应该立刻洗手。4)为防止患者血液、分泌物传染性物质等污染护理人员,相关医务工作者在进入患者病房前必须穿隔离衣。5)为防止患者分泌物、血液以及体液等污染物质进入护理人员的鼻腔黏膜、口腔中,护理人员一定要佩戴护目镜、面罩以及口罩等防护措施。6)必须保证诊疗物品做到专人专用。7)患者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并且每天用有效氯消毒物体表面,对患者病室地面进行认真擦拭[5]。将污染物品放进黄色医疗垃圾袋中,同时对污染物品集中处理。本文57例医院感染患者占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检出总患者的31.7%,其中有17例为重症医学科,占29.8%,12例为泌尿外科,占21.1%。此外,56例患有基础性疾病,而且41例患者的基础性疾病超过2种。
3.3 重视护理人员手部卫生 从根本上而言,手卫生是有效控制和预防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最可靠、简单以及重要措施。通常医务人员与患者皮肤都会寄居耐药菌,而且耐药菌能够在医院重被广泛传播,为有效控制耐药菌发生概率与传播速度,医院一定要对病菌感染防治管理举措进行详细制定,从根本上提高临床护理工作者手部消毒的依从性,并以此降低医院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交叉感染率[6]。
3.4 加强对医院医疗器械灭菌消毒,降低侵入性操作频率 导致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主要危险性因素就是侵入性操作,为有效防止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医院护理工作者在实施气管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留置尿管、气管插管以及放置引流管等具体操作时,一定要对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予以严格遵守。
3.5 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使用 本文所有医院感染患者在被检出感染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前都服用过抗菌药物,过度使用抗菌药物是导致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产生的危险因素之一,很多临床研究结果发现,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有直接性关系。相关研究表明,错误的抗菌治疗是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错误的给药剂量、不合理的服用药物剂型、抗菌药物治疗时间的延长以及错误的预防治疗等。此外,经验性服用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也会引起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7]。所以医院医务人员一定要对抗菌药物进行合理应用,对预防性用药进行严格控制,有效缩短药物服用时间,有效监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尤其是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药物服用时间和适应证的有效控制。
3.6 严格执行报告制度 如果检出有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必须立刻向医院感染管理科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为此做相应的登记备案记录。同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积极进行消毒隔离,定期检查医院消毒隔离措施,因为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性比较严重,而且复杂,给临床治疗带来非常大的挑战,所以,一定要对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耐药趋势与流行情况进行密切、长期监测,寻找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影响因素,同时采取有效干预性措施,对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传播与流行进行有效遏制[8]。
综上所述,泌尿外科和重症医学科是检出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主要科室,所以必须针对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特征,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降低医院传播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比例与医院感染患者发生率。
[1]吴敏,邓建平,姚春红,等.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4):455
[2]赵德军,付维婵,武静,等.老年肺部感染产ESBLs细菌调查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30):835
[3]褚云卓,田素飞,王玉珏,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的临床调查[J].中国实验诊断学,2009,10(13):1423
[4]金大鹏.北京地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196
[5]陈燕玲.预防与控制ESBLs、MRSA耐药菌的传播流行[C].2007年全国医院感染控制、消毒管理学术交流会,2007:130
[6]钟运华,何林,周克元,等.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8,29(3):252
[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委员会.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感染防治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0,4(2):207
[8]何晓峰,刘金禄,邵端芳,等.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