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析拓展训练与高校素质教育的结合

2014-12-05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9期
关键词:学习者素质教育大学生

刘 艳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简析拓展训练与高校素质教育的结合

刘 艳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本文对拓展训练课程引入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进行了分析与说明,并提出了拓展训练与高校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具体实施策略。

1 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大学生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必然产生的理念,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兴起是为了改革长期的以来大学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

长期以来,大学生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意识”忽视了教育的“教化意识”;过度重视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主义教育;过分强调专业课程教育而忽视通识课程教育;强调知识传授而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人才培养的“量”而忽视教育对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从而导致培养的人才知识面偏窄,人文底蕴薄弱等问题。

面对这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广大高校正逐渐关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强调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和社会意识;强调学生认知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一些高校将个体与团队心理辅导课程引入教学大纲,以显示出对大学生个体的人文关怀。一方面,心理辅导与思想教育的结合,能够有效解决学生在学校与社会各组织中面临的各种不适与困惑,从而帮助学生维持心理稳定性,进而提高社会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加强自我认知和社会意识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摆脱心理烦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缩短由院校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期。

2 拓展训练的特点与意义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维德罕管理学院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David Kolb)继承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的教育思想,提出了体验式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理论。他构建了体验式学习模型,即体验→发表→反思→理论→应用→体验,依次循环。他认为:有效的学习应从体验开始,进而发表看法,然后进行反思,再总结形成理论,最后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这个理论已经成为很多学习方式的核心理论,包括拓展训练(Outward Development)。拓展训练作为体验式学习的一种具体形式引入国内15年以来,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学习效果正逐步运用多种教育与培训领域,学习目标也从当初的体能、生存训练扩展到心理、人格、团队训练等。

2.1 拓展训练的特点

2.1.1 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建构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有效的学习需要从学习者的兴趣出发,从解决实际的问题出发,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教师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者,其作用在于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学习情境,帮助和指导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经验并引导学习者从直接经验中学习。

2.1.2 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与不足 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有着不同的结果,传统教学的“教”不一定导致“学”,更不一定产生“会”。而在体验式学习中,学习者通过具体情景中的活动获得体验,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有效促进了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可见,在体验式学习过程中,“教”是旨在通过提供学习情境、信息、游戏等方式,为学习者创造适合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其作用是产生“学习”。“会”是指学习者经过学习,在现实环境中能够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或者促使学习者的行为发生改变。体验式学习最终要实现这样的目的:通过改变学习者的态度和观念来开启学习者的所有潜能,并让他们将这些潜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带来最优的个人绩效。

2.2 拓展训练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意义

2.2.1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没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难以胜任各项具备挑战性的工作,而且自身具备知识和能力也会因心理原因而无法充分施展。拓展训练以其特有的教学效果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方面显示出特有的价值,其中的大部分活动都是针对提高参与者的心理素质而设计的。在活动过程中,大学生不断克服心理障碍、战胜自我;通过完成各种具有一定压力的挑战,让他们获得心灵的感悟和提升,并学会面对困难时保持平和的心态与自信,这种经历对于不断挖掘大学生自身潜能是非常重要的。

2.2.2 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拓展训练一些情景中,学生要不断克服自己的心理恐惧,提高情绪调节和自我调控能力,保持稳定心态,挑战自己,战胜自己,从而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的良好意志品质。通过磨练意志行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这对于大学生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行为表现具有正向迁移作用。

2.2.3 有利于发掘大学生各项潜能 每个拓展训练的活动都是通过有目的地为学生设置困难,让学生在体验后感悟自己还有某方面的不足或潜能,从而增强自我认知。有很多学生在活动结束后常说的一句话是:“不论任何事情在你没有尝试之前不要轻易放弃,很多事情不是你不能做,只是你不敢做,不是你的能力问题,而是你的心理问题。要勇敢地尝试那些看似不可能完的事情,你的潜能就是在你不断大胆的尝试中被发掘出来的。”

2.2.4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沟通和社交能力 培养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是拓展训练的重要内容。拓展训练有很多情景是在要求参与者在看不见或听不到的情况下通过团队共同努力来完成一项任务的。例如,“盲人方阵”这个活动要求团队成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捆杂乱无章的绳子围成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形,并且所有的人要平均分配在四条边上,整个过程所有参与者都被蒙上眼睛。在这种情况团队要想完成任务,必须进行有效的决策与沟通,不但要清楚阐述自己的观点,还必须学会倾听那些与自己有不同意见的同伴,最终团队要达成统一决策。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团队成员能够感悟到如何在混乱组织环境中让同伴清楚地知道你的想法,怎样影响同伴采纳你的建议,这个过程将对你的沟通能力和影响力的最大考验。

2.2.5 培养大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由中学过渡到大学,大学生的心态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中学阶段的依赖父母与老师转化为大学阶段的自我依赖,大学生必须在相信自身能力的同时,学会相互依赖——即相信他人及团队的力量。通过某些活动情景,让大学生感知到必须依靠他人和团队的力量来能实现自我突破和成长。而正是这种由意识上自我依赖向相互依赖的转变,实现了大学生由“高校人”向“社会人”的过渡。

3 拓展训练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施策略

3.1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高校拓展训练课程体系的建立,既要充分借鉴社会上各种已有的拓展训练培训体系,还必须找到一条适合高校自身特点的课程模式。因此,作为一门以实施素质教育为教学目标的课程,高校开设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目的应该主要定位于建立大学生“诚实主动、激情创新、认真负责、追求卓越、独立协作、相互信赖”等优良品质,以提高学生各种社会意识和职业素养为主要内容。

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高校自身条件来开设拓展训练课程,课程内容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和社会的要求,使拓展训练课程既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又适应社会化的需要。在课程内容的设置时,必须充分发挥拓展训练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作用,通过情景设置,以团队为单位,承受压力挑战,并通过团队内部合理的分工合作完成活动任务,实现自我突破和团队成长的目标。

3.2 创新拓展训练活动形式

由于拓展训练的活动体验对于空间的灵活性要求比较高,因此完全可以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对于条件较好的学校,通过建立专业器械架和场地可以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实现高空、场地和室内活动的完美结合,让学生可以尽情体验各种挑战,从而实现全方面的个人突破和提升。而对于一般学校而言,很难做到建设各种专业设备来满足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但这并不是影响拓展训练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通过安排各种场地和室内活动体验,同样可以实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般而言,目前国内拓展训练活动形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OB(Outward Bound)形式,通过各种在户外实施的冒险性活动,如攀岩、独木舟、登山、露营等活动,实现学员的意志力、体能、自我约束等方面的突破,并培养年轻人自力更生、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等意识;(2)PA(Project Adventure)形式,虽然PA的起源是受OB的影响和启发,但是借鉴的过程中又充实了更多的内容,比如将各种在户外实施的冒险性活动,简化、改良成可在学校场地内进行的活动课程,只需简单的教具,甚至不用教具都可操作,而且由原来强调体能、锻炼意志的取向,扩大到培养个人成长与团体动力、团队效能的学习与探讨取向。并运用到学校课堂教育、学生夏令营、亲子关系、社区活动、心理治疗、犯罪行为矫治、休闲娱乐产业等领域。而我们所谓的拓展训练则是类似于PA的组织形式。

拓展训练进入中国大陆15年来,活动体验也有逐渐步入场地和室内的趋势。这一发展方向为拓展训练进入校园创造了条件。

3.2.1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 好奇心与游戏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拓展训练让人着迷的特点之一。在拓展训练教学过程中通过变换各种活动场景和课程内容来提高学生参与度与探索欲;并通过安排难度不一的活动体验,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也要不断地提醒学生失败有时也是不可避免的。

拓展训练的活动体验通常以个人与团队活动为主,其中团队活动又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在团队活动过程中,通过设置各种具有竞争与合作的活动情景,来增强大学生处理多向性人际关系的能力,正是通过这种群体多向性的人际交往互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在拓展训练教学内容的设置过程中,应该弱化竞争意识、成败意识和结果导向,通过建立各种“竞合”情景和打破常规习惯的活动,使学生们在活动的体验过程中,通过反思与内省,讨论与协作,进而解决实际冲突,实现建立大学生良好的自我认知和社会意识的目标。

3.2.2 建立多渠道的师资结构从教学表现形式上看,拓展训练与传统体育课教学内容中的游戏部分相类似,都是以活动体验为平台,但是从运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的上看,两者有着较大区别。传统体育课教学内容中的游戏部分主要以课前活动热身或课后放松为主要目的,重点在“体验”。而拓展训练虽然同样开始于“活动体验”,但重点在体验之后的“反思与内省”环节。所以对于从事拓展训练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在体验之后“反思与内省”环节是拓展训练课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技术。因此这也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社会学等领域具备较扎实的理论知识功底。如果忽略了“反思与内省”环节,仅仅专注于活动体验部分,那么拓展训练课程的教学效果实难达到。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 论

拓展训练与高校素质教育的结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良好的人际沟通、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在校大学生更好地步入社会,缩短适应期。

4.2 建 议

4.2.1 注意对学生的“反思与内省”环节的引导,避免拓展训练课程流于形式,仅仅成为一种游戏体验,其结果会适得其反。

4.2.2 加强师资建设。拓展训练课程对于授课教师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多学科的知识作为基础,必要的户外运动技术也必不可少。

4.2.3 提高课程研发能力。加大与国内外优秀体验式培训组织机构交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在借鉴与模仿的同时,找到一条适合自身需要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活动项目的研发水平。

[1] David Kolb.王灿明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朱水萍,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钱永健.拓展训练[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3] 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4] 常会丽,于海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4):63-65.

G80-05

A

1674-151X(2014)09-035-03

2014-08-02

刘艳(1983~),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学习者素质教育大学生
素质教育视域下超硬材料制造教学探索与实践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彰显育人风采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