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SWOT分析

2014-12-05李友明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9期
关键词:体育

李友明

(四川省大竹中学,四川 达州 635100)

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SWOT分析

李友明

(四川省大竹中学,四川 达州 635100)

微电影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浓缩的电影叙事与受众互动体验,是一种新兴的媒体文化现象,体育品牌通过与微电影的对接,拉近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微电影营销开启了体育品牌营销的新模式。笔者通过解析微电影作为体育品牌营销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以求更加全面地了解体育品牌利用微电影营销的发展状态,促进其良性发展。

随着匹克体育推出的微电影《跑过死神的快递员》,将企业文化、品牌故事融入电影故事中,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企业品牌的营销方式被称为微电影营销。不到4年的时间,微电影从一种草根式的影视作品,发展为大众和品牌的新宠,随着网络传播平台的不断发展,微电影被应用于体育品牌传播,成为企业传播其品牌精神、品牌文化的一种全新的营销手段,微电影正逐渐成为宣扬企业品牌策略的标志。

1 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优势

目前,网络投放到体育品牌广告的成本下降,远远低于电视和平面广告,但不影响品牌自身的广告效果以及产品的营销,人们可以在网上免费观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4G手机、ipad、移动电视、便携式PSP的逐渐普及,微电影的观看变得非常方便。目前一部微电影的制作费用大约10万元,相比在央视上广告播放,变得微不足道。在制作时间上,微电影的制作周期一般最多几个星期,而我们常接触的电影最短的制作时间也需半年,相比而言,微电影的制作时间较短,不受时限,长期有效,只要有互联网的地方随时可以观看。

对于企业来说,微电影是完全为企业量身定做的影视营销,使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能很快接受品牌的宣传,微电影与商业大片有些类似,主要以情节制胜,企业可以很好地将品牌信息融入到故事情节中,体育微电影体现了对体育品牌形象、产品特质等广告宣传功能。

微电影能引起许多80后、90后新一代网民的关注,只要在微博上一转发,点击率那就不言而喻了,正适合新生代网民的个性化需求,产生良好的营销效果,加之微电影具有诸多优势,体育品牌微电影的剧情、内容更易让人接受、会融合丰富的创意元素,它所带来的一系列的品牌连锁效应,正在源源不断地吸引商家的关注和参与、并逐步接受。

2 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劣势

尽管目前微电影深受现代大众的宠爱,但有很多体育品牌企业对此抱有担忧。微电影目前流行的重要原因,就是国家并没有严格的审查机制,微电影的拍摄、播出都是基于网络这一平台,不需要过多的审查,这使得很多无法通过电视渠道播出的内容,都有可能通过微电影的形式在网络这个更大的平台上展现,但时间一长,对其数量和质量都将无法控制。

现阶段微电影营销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产业链,规模小,制作成本低,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产品质量难以保证,这样很快会被规范的营销手段挤下竞争舞台。那么我们就难以看到优秀的作品,微电影最终只是昙花一现,会退出微时代的舞台。微电影对于鸣谢赞助商和单一的广告植入方式所产生的营销效果,目前还只是反映在点击率和转发率上,究竟对广大观众的行动能产生多大的影响,还难以估算。

3 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机遇

“限娱令”和“限广令”的出台,加之微电影在我国播放属于免费阶段,微电影广告的投放主要在互联网上,而电视广告所需资金非常昂贵,对比之下,微电影广告相比电视台广告实惠得多。网络营销如今是一种新型的营销发展趋势,单纯的网络营销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与受众进行互动,网络加互动的营销模式开始兴起,微电影广告的发展便是顺应了此趋势。“匹克” 体育品牌就是抓住这一契机依靠视频网站进行推广宣传,扩大宣传效果。

4 微电影作为我国体育品牌营销的威胁

现在的微电影传播多数都是靠大量的点击率和分享率、引人的故事内容吸引大众的眼球,在获得良好口碑后扩大传播范围的。但如今,市面上已出现了质量很差的微电影,还涌现出了名目繁多、不符合技术标准,生搬硬套的“微电影”视频,这些作品的出现,大大降低了微电影广告的质量,让网友们产生厌烦,势必会导致微电影逐步淡出舞台。

5 结 语

对于体育品牌方而言,微电影将体育产品营销与品牌营销高度融合,能够使广大受众对其品牌产生情感认可。微电影营销的出现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要用心挖掘,寻找利于品牌代言的微电影,任何品牌都能在微时代中脱颖而出。体育品牌要抓住时机,将体育品牌正面信息在有效时间内进行快速传播,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微电影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积极地去面对和解决。正如当年的请明星,树广告牌,再到后来的体育赛事赞助蜂拥而上,微电影营销极有可能在遍地花开后再次陷入同样的营销怪圈。随着网络营销微时代的多元化,人们已经越来越习惯于碎片化、浅层化、快进化的信息消费,体育企业品牌该如何既不盲从跟随,又不与新兴营销失之交臂,这就需要每一个体育企业对此作出深度思考!

[1]董昆.论中国体育品牌的营销策略[J].中国经贸导刊,2010(7).

[2]吴义辉.3G 时代我国手机媒体发展优势[J].新闻世界,2010(5).

[3]孙和平.手机媒体与体育节目发展[J].电视研究,2009(6).

[4]李盛楠.以汽车品牌微电影为例分析微电影广告模式[J].今传媒,2012(9).

[5]苏岩.网络传播学视角下的微电影生存状况研究[D].南京:南京邮电大学,2012.

G80-05

A

1674-151X(2014)09-015-02

2014-07-23

李友明(1986~),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
体育运动
近年来体育认知研究进展
浅谈传统体育养生与现代体育健身的区别
立足体育课堂教学 引领体育课程改革
2016年最佳体育照片
我们的“体育梦”
"化繁为简、巧引关诱”,在学习中“玩”体育
体育健身与修心共建的价值思考——基于家庭体育与学校体育相结合的视角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