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探析

2014-12-05于志华

少年体育训练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化空间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于志华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探析

于志华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我国文化主权的基本构件。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流失现象严重,部分濒临灭绝;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现状是“内容递减,传承断裂”,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仍是主体部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重要补充。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使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赖以生存的文化母体——文化空间发生巨变,处于危境。因此,进一步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研究,对守护文化基因、实现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1 “文化空间”

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cultural spaces)两大类型。“文化空间”的表述有多种:一种认为,“文化空间”是“一个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自然空间和时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另一种认为,“文化空间”可确定为民间和传统文化活动的集中地域,也可是具有周期性或事件性的特定时间;这种具有时间和实体的空间是文化现象的传统表现场所。人类学中的“文化空间”既是一个自然场,即文化所在的自然空间;又是一个文化场,这里有人类的文化建造;在这个自然场、文化场中,有人类的行为、时间观念、岁时传统或者人类本身“在场”。 有人在“场”的“文化空间”才是人类学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空间”。乌丙安先生认为,凡是按照民间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确定的时间和固定场所举行传统的大型综合性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形式。

“文化空间”是文化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是一体化的文化时空,兼具空间性、时间性和文化性。我国传统文化遗产中“文化空间”大量存在,但由于对“文化空间”的含义理解不透、认识不清,在世界级和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文化空间”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例很少,导致诸多“文化空间”的申遗与保护面临不利因素,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进行整体分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类型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是指某个集中展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元素的地点,或确定在某一周期举办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有关活动的一段时间,具有空间和时间双重属性。以地点或时间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为依据,可将其分为地点主导型和时间主导型。

2.1 地点主导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

地点主导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是指集中体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或活动的村落、社区、学校等场域,对活动地点要求较高,场所的改变极易导致该类“文化空间”的变化。根据地理场所的变化情况,地点主导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可分为固定场所类和无固定场所类两种。

2.1.1 固定场所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 固定场所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指能长期存在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示场所,如村落、社区、学校、寺庙和家庭等,往往以共同的经济、心理、共言和信仰为基础,强调文化的认同性,参与者多为周边村落或集中居住区的居民。

无论是竞技类还是表演类、养生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趣、简便易学、易开展,适宜不同群体,对丰富农村与社区的文化生活、提高居民健身意识、增强农村与社区的凝聚力有较大地促进作用。

村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民俗事项,像社火、秧歌、傩戏、高跷等,成为广阔的西部农村节日和喜庆活动的核心项目。中国土家族第一村——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双凤村的土家族摆手舞和茅古斯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七,一村一寨的男女老少齐集摆手堂或土王祠,跳起轻松、欢快的摆手舞和茅古斯舞;各村户之间还经常举行竞赛;平时每当迎亲、进新居、庆丰收以及三月三等喜庆节日,也以此自娱。

基层社区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艺术得以产生、传承和发展的沃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农村、城镇以及现代城市等广阔地区发展势头很好,而且也开始以娱乐和表演形式进入城市文化活动,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文化日渐繁荣。2012年2月16日,“非遗聚集地”落户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汉阳高龙”而闻名的武汉汉阳阳江欣苑社区,欲在社区中心街建设“非遗一条街”,游客可在这里看武汉花灯、玩汉阳高龙这些养在深闺人未识、平日难得一见的非遗项目,项目传承人可在此进行表演性质的手工生产、培训授徒。但是到2014年3月,“非遗一条街”因配套设施尚未完工而门庭冷落。

民族体育进校园,是当前培养民族传统体育生力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课程”。 根据学生的性别、年龄层次和教学条件等选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课堂,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简化太极拳等、珍珠球、高脚马等,使校园成为滋养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又一方土壤。从课程的开设、运动队的组建与训练以及相关科研活动的开展,通过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耦合,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2.1.2 无固定场所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 无固定场所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是指数次或短期地利用一定介体举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的场所,如影视、舞台剧和网络等,具有较强的易变性、可塑性,且文化影响力较大。

2010年首届“北京民族电影节”在京举行,总共300部少数民族电影让观众享受到一场多元的文化盛宴。我国家喻户晓的电影《五朵金花》在让广大观众欣赏了云南大理白族原生态山歌《蝴蝶泉边找金花》和民族传统舞蹈外,也欣赏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赛马会,其中丰富的文化内涵令几代观众百看不厌。

舞台剧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2012年7月,以贵州古老傩文化、侗族音乐等原生态艺术为素材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天蝉地傩》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剧目金奖。该剧首次把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戏剧活化石”傩文化和天籁之音“侗族大歌”同时搬上舞台,开创了我国舞剧创作史上的先河。全剧融合了“傩”戏、中国传统戏曲、杂技、现代舞、中国古典舞和民族民间舞等多种舞蹈语汇,吸收了贵州“傩”艺术、侗族大歌、西洋管弦乐等音乐元素,赋予“傩”文化新的生命,讲述大山深处美丽的爱情故事,这种新的表现形式得到观众的接受和喜爱。

网络这一现代传媒在各种文化和信息的交流上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官方网站等一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网站,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历史、规则、特点和比赛规程等,使网络成为人们快速了解体育类非物质武汉遗产的绿色通道。

影视、舞台剧和网络等既为现代人提供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食粮,也是普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常识,引导人们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价值与作用的重要途径。

2.2 时间主导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

时间主导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是指集中展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或文化的节庆、比赛、博览会、庆典、健康大会、集会等特定活动,以地域性、血缘关系或社会、经济结构为基础,表现出时间的节律性,是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

节庆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我国节庆种类很多,从节庆时代性可分为传统节庆和现代节庆。作为文化符号的传统节庆凝聚并体现了民族精神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民族体育延续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的庆典和仪式大都充满快乐和敬畏,体育活动富含表演性、娱乐性和参与性,使人精神愉悦,激发对传统节日的认同与喜爱。广西云南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三月街已有千年历史,既是各民族物资文化交流盛会,又是传承赛马、赛龙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平台。傣族最隆重的泼水节,赛龙舟、孔雀舞、象脚鼓舞、打陀螺、丢包、放高升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既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又给居民提供了情感交流、展示才智的平台。

现代节庆主要指改革开放以来各地的节庆活动,包括文化艺术节庆、商贸节庆、会展、体育节庆活动等,已成为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助推器”。博览会、庆典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的新兴表现形式,成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交流、传播和传承的主要场域。2011年,“荆楚文化走澳洲”的湖北花车应邀参加一年一度的悉尼中国新年庆典活动,欢快的恩施土家摆手舞辅以茅古斯、八宝铜铃等富于民族特色的舞蹈,其原汁原味和粗犷豪放的特点博得沿途近十万悉尼市民和当地华侨华人的欢呼喝彩,在世界舞台展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风采。体育博览会浓缩体育文化精华,展示优秀体育文化成果和体育文化产品,交流体育文化信息,许多国内外著名体育俱乐部及知名体育传媒的加入,助推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建设。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交流中达到和谐共生的平台,运动会的竞赛和表演中不少是国家级“非遗”项目,如维吾尔族的达瓦孜、蒙古族的搏克、朝鲜族的秋千等。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开幕式上,奥运拳击冠军邹市明“爬刀梯”的点火方式令人叫绝,其创意源自流行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上刀山,下火海”。非遗的头衔不仅让这些民族体育“活化石”走出深山村寨、为世人所知,而且开启了市场开发的诱人前景。

3 结论与建议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是文化-时间-空间的一体化,是一种整体性和包容性极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不同类型,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是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一项持久、宏大工程。

[1]华志,卢兵.论我国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其保护[J]. 贵州民族研究,2010(1):98-102.

[2]向云驹.论“文化空间”[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 35(3): 81-88.

[3]黄龙光.试论少数民族传统歌场的文化空间性[J].民族音乐.2010(6):18-21.

[4]吉灿忠,邱丕相,李世宏.传统武术“文化空间”所遭遇的抵牾及其理论调适[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0(6):474-477.

[5]刘利鹏.汉阳欲打造“非遗一条街”望实现经济社会效益[N]. 荆楚网,2012(2):17.

[6]揭明玥.“非遗一条街”门庭冷落园方称配套设施尚未完工[N].荆楚网,2014(3):24.

[7]曾祥惠.欢乐春节:荆楚文化走澳洲[N]. 湖北日报,2011(9):30.

G853/857

A

1674-151X(2014)09-005-03

2014-07-21

1.湖北省民宗委课题(编号:QSZ12005);2.湖北省2012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BSY13028);3.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编号:12&ZD018)。

于志华(1968~),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技能学习与民族传统体育。

猜你喜欢

文化空间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少数民族的服装
Tough Nut to Crack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文化空间视角下的湖南区域表演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民初皖籍知识分子与文化公共领域的建构
《少数民族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