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理念下情感目标的表述
2014-12-05曹古良,孙成立,刘思远等
《课标》理念下情感目标的表述
《中国学校体育》“草根争鸣”论坛第68期研讨综述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下的教学十分重视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整合,在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愉悦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只有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才可以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情感目标的表述应有利于操作、观测和评价。本期研讨重点是对《课标》理念下情感目标的表述问题进行探讨。
一、情感目标涵盖哪些方面
情感目标属《课标》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目标的表述与达成与否,直接影响到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过程与方法的效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如,在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好比是一个人的肌肉、骨骼、外形,那么“过程与方法”是人的血液、神经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指的就是人的思想和灵魂。
情感目标所要达到的结果有很多:积极进取、勇猛顽强、坚韧不拔、机智果断、敢于挑战、不畏困难、正视挫折、乐观开朗、主动参与,以及遵守规则、高度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互帮互学、团结协作的集体精神等。
情感目标不仅要引导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与发展,而且要引导学生克服消极情感,正向的引导和避免负面效应等,这些均属于情感目标的范畴。有助于学生心理感受向积极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都属于情感目标涵盖的范围。
二、情感目标的表述如何做到可操作、可观测、易评价
情感目标的表述不仅要考虑学生体验的心理感受(目标),更要考虑学生表达或表现出的主观意愿和行为(达成)。如,明确的行为动词、行为主体和目标维度是情感目标可操作、可观测、易评价的重要保证。
1.行为主体的表述:新课程改革提出课堂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目标表述应该站在学习者的立场,行为动词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可以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的互动水平、学生所能产生的兴趣浓厚与否等方面进行表述。而类似“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这样的表述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表述的,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宜表述为“学生能够说出……”、“学生能够做出……”、“学生能运用……”、“学生乐于……”等。
2.行为动词的表述:情感目标的行为动词的表述应体现出学生学练的体验性和表现性,体验性是学练过程的反映,表现性是学练结果的领悟。即学生在学练过程中有怎样的情感反应,在学练结束后(可以是教学中的某一环节结束后,也可以是一节课结束后)有怎样的情感收获。所采用的行为动词往往是情感变化过程和结果的综合。常用于情感目标表述的行为动词有“感受、尝试、体验、遵守、尊重、愿意、乐于、关心、重视、爱护、克服、形成、养成、热爱、树立、确立”等。在选择这些行为动词时,应注意既要有过程体验,又要有结果的内化感悟,如,“尝试……,形成……”、“克服……,树立……”等。
3.目标维度的表述:情感目标的表述不能大而空,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等,这样的表述不仅难以操作、观测和评价,而且是不可能在一节课甚至几节课中就能形成的。因此,情感目标的表述宜具体,能够体现出学生在某一技能学练或教学情境中做出怎样的表现、有怎样的感受。如,集体跳长绳中的“合作互助”的目标要表述得可观测、可操作、易评价,在表述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是否乐于融入团队,同伴之间的提示帮助性语言是否有所体现,跳长绳过程中是否有集体的节奏性语言提示等,这些都是判断“合作互助”的关键点,在一节课中能体现1~2个方面的关键点即可,集体跳长绳的情感目标在表述“合作互助”时,可以从以上关键点中选择两个方面表述为“学生乐于融入团队,能够集体喊数挑战连续跳10次以上”。
三、隐性的情感目标表述得外显、具体、可观测的难点及解决对策
外显的主观意愿和行为能够通过观测来获悉,而学生真实体验到的心理感受,在没有表现出具体的行为时,就难以进行观测和表述。隐性的情感目标表述得外显、具体、可观测的难点,就在于难以获悉和评价隐性情感的显性行为。
解决对策:隐性的情感目标是能够引起学生心理变化的目标,是教师带领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身临其境的感悟,是学生心理感受的真实体验。因此,将隐性的情感目标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可视化方式表达出来,将其表述得外显、具体、可观测,就要求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教材中能够引申到的情感因素,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对这节课所学教材的承受能力的差异,进行多视角的预设,在课堂上大概会生成几种情况,然后再确定情感目标的表述。如,在中长跑教学中,应该预设到在学生放慢速度跑的情况下,有的学生是以顽强的毅力拼尽全力奔跑,但是因为确实没有了体力而放慢了跑速;有的学生却是因为有体力却“偷懒”而放慢了速度。同样是放慢速度的结果,却有着不同的情感体验,教师在表述这两种难以区分的隐性情感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目标的表述可以从“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多少”、“能够赢得同学们的掌声”等方面考虑。
——曹占良(吉林省汪清县第四中学,133200);孙成立(吉林省汪清县教师进修学校,133200);刘思远(吉林省汪清县第一实验小学,133200);武长河(吉林省安图县教育局体卫艺科,133600)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