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标准下小学体育课学生学习兴趣之我见①

2014-12-05陈雪惠

当代体育科技 2014年29期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体育

陈雪惠

(厦门实小集美分校 福建厦门 361023)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小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小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前的体育教学模式在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兴趣,促进小学生自动参与体育项目活动较难有积极的功效。体育课程改革强调:充分调动小学生体育学习和运动的兴趣,逐步影响小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那么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个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一直在探讨的课题,也是今后继续研究的方向。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是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动力。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机,这种强烈的求知欲将会推动小学生对知识的探求。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他们锻炼积极性,发展身体协调能力,激发小学生勇敢果断的精神,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激起学生对所学项目的兴致对于调动小学生参加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经过多年实践研究证明,决定小学生学习态度的因素有两种:一是认识,二是兴趣。兴趣可以提高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专注力,发挥稳定。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兴趣又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表现出巨大的热情,从而大大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因此,要提高课堂有效性,增进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必须激发和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点上,体育课显得更为重要。如果小学生不喜欢学,只是迫于学校压力、分数非学不可。这样,容易气馁,就不能克服被动情绪,抵抗身体锻炼带来的劳累,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那么,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中促进小学生对所学项目的兴趣,一改小学体育教学原先的单调(由老师讲解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的传统模式),使小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1 游戏和音乐的合理使用,激发兴趣

游戏是小朋友的天堂。通过嬉戏玩耍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能持久、稳定,对所学知识的重视程度也会提高。在体育教学中,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使小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通过这几年的反复实践,发现有音乐搭配,有故事性,配合比赛的游戏,更能激发小学生的热情,以及他们学习该项目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运动技能,使体育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使小学生有兴趣进行更进一步的钻研。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渐渐融入体育教学,并成为一些体育项目不可或缺的因素,对学生的身心影响很大。在以前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常使用军事化的口令,运用哨子或者言语,小学生在这样的口令指挥下练习觉得枯燥乏味。而音乐导入课堂后,大部分小学生反映用音乐代替单调的口令,在优美旋律的伴奏下,既感受了节奏,配合动作也更加准确。而且,优美的旋律又给了他们充分的想象和表现的空间,在音乐的伴奏和熏陶下,表现出来的动作也更优美。因此部分体育项目中音乐的搭配成了不可或缺的因素,很受小学生的欢迎。比如在音乐声中一起做“找朋友”的游戏,小学生们看了视频的示范后就开始跃跃欲试了,跟随着音乐节奏快慢的变化,小学生们在做游戏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发展了奔跑能力,张弛有度,小学生的心肺功能也得到了一定的锻炼。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体育教学活动的兴趣大大增加,而不是简单的追逐跑,或者枯燥的绕田径场赛道跑。小学生各自扮演不同角色参与其中,欢乐中忽略了奔跑带来的身体劳累。

2 利用情境式教学激发兴趣

小学生的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通过看视频、PPT教学挂图和其他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氛围,活跃课堂气氛。通过课前丰富的影像资料深化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情绪,引发小学生积极主动探求技术动作的兴趣。

所谓情境式体育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剧情,教师和小学生在共情的故事情节中完成体育教学,实验进行一节教材为前滚翻的新授课,过程如下。

音乐双人操—取垫自创练习—导入前滚翻—红军过草地(垫上爬行)—意念放松。从准备部分的双人操到导入教材前滚翻,以及后来的红军过草地比赛,学生总是以极大的热情,饱满的情绪配合老师。小学生的兴趣来源于一个悬念,小小游击队员们要顺利通过有日本鬼子把守的山头一定会发生点什么事情,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们带着悬念和老师一起表演小小游击队员智斗日本鬼子的故事。当小游击队员跟着队长练习前滚翻、匍匐前进时,日本鬼子在重要山头把守着(老师有时扮日本鬼子,有时扮队长),小队员们要顺利过关就得刻苦练习,意境的创设使小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实践证明,创设一定的情境,不仅能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达到“曲径通幽”的良好效果。

3 运用多元教学评价、增强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3.1 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自我的评价

让小学生总结自己在体育方面喜好,以及自身身体素质的长处。通过学会自我检测和自我纠错,享受自我的成长、在愉悦的情绪中进步提高。既能增强自信心,同时也提高了主观能动性。

3.2 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

通过小组评价及自我评价相结合,使评价能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反思,实现发现自我和欣赏别人的过程。讨论能提高小学生的参与程度,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使得学生对事物观察的角度多元化,同时也给了彼此互相交流的机会,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间畅所欲言。

3.3 降低运动技能评价的标准

要想使小学生对枯燥体育项目产生兴趣,就必须设法让他们制定各自的目标并达到,体会成功。怎样才能使小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遵循体育项目中区别个体差异的原则,因材施教,根据不同身体素质、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学生下达不同的要求。客观地分成几个层次组,采用动态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基础层次,随着技能的掌握可以上升或下降,进而可尝试几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通常经过那么几次的反复练习,并且逐步达到目标,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该项运动技能。例如障碍跑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不一样的现状,采用分解目标、降低坡度、跨越高度高低的不同等一系列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没有任何心理压力的情况下练习。学生表现出来的只有争先恐后地想完成各自的学习目标的强烈愿望。不同层次目标的设置让学生在每一层次目标上,都能获得成功体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小学生进步的程度评出不同等级,学生通过不断的进步,达到各自的短暂目标获得阶段性的成功,并把这种体验转化成挑战下一个难度的动力,跃跃欲试,成绩也不断提高。

4 结语

新课程标准下,要求小学体育课的教学不能简单地停留在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的学习上,而要更注重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小学生在愉悦的体育练习中感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为其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总之,要让小学体育课生动多样地开展,灵活使用教材、大胆实践,让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锻炼。并且通过体育技能的掌握体会拼搏向上的运动精神、开放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大无畏的奋斗精神、集体合作的团结精神。教师要善于调动小学生的兴趣,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充分利用身边一切资源、创造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只有兴趣才能促使一个人克服困难,最终走向成功。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许世平.生命教育及层次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02(4).

[3]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小学生音乐体育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们的“体育梦”
音乐
我是小学生
音乐
秋夜的音乐
非常小学生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