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设广场舞课程的必要性①
2014-12-05管力张宁宁
管力 张宁宁
(承德医学院公共体育部 河北承德 067000)
高校开设广场舞课程的必要性①
管力 张宁宁
(承德医学院公共体育部 河北承德 067000)
针对大学生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分析法对高等院校开设广场舞课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同时结合广场舞蹈的发展、特性及功能,阐述了广场舞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特殊作用,分析了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课对促进教学改革、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的重要意义,认为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是必要的。
广场舞 高校 必要性
现代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是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能力,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需要,近年来一些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正朝着内容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广场舞作为遍布祖国各地大街小巷的一项健身娱乐活动,它将健身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群众性等融为一体,并与现代生活方式密切相关[1]。众所周知,高等院校学生学习任务重,又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因此,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在逐年增多[2]。针对这一现状,在高校体育课中开设一门有利于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课程,必将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同时对丰富体育课程内容、改革课程设置起到积极的意义。
1 广场舞的特征及健身价值
1.1 广场舞的发展
广场舞是指在公共场所,有多人参与的,以娱乐身心和锻炼身体为目的的非专业性的舞蹈艺术表演活动。它集健身性、观赏性、自娱性、趣味性和群众性于一体,是人们十分喜爱的一种表现形式,广场舞起源于社会生活,发展于民间,它是群众创造的舞蹈,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已深深的扎根于社会群众的生活中,它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产物。
1.2 广场舞的特征
广场舞具有:集体性、自发性、自娱性、观赏性、主题欢快、简单易学和动感性强的特征。
广场舞是在观众中自发表演的舞蹈,具有表演人数多、主题欢快、场面热闹的特点,而且舞蹈分段进行,动作简单易学,不会使人产生疲倦感,民众在参与时是一种纯粹的健身娱乐形式,在舞蹈中人们可将不良情绪得以宣泄,将快乐情绪传递给他人,在舞蹈中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通过个人魅力的展现使自我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1.3 广场舞的锻炼价值
广场舞练习是在富有动感性的音乐旋律中进行的,舞台和观众又是融为一体的,表演者和观众能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表演者在美妙的旋律中翩翩起舞,把激情注入舞姿,向观众展示着美的姿态、美的造型和美的心情,使健与美、运动与艺术达到完美结合。这种意境能够让人忘记烦恼、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焕发精神、愉悦身心和增强自信,同时还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改善心肺功能,加速新陈代谢,促进消化,达到强身健体和延缓衰老等作用。
2 高校开设广场舞必要性分析
2.1 在高校开设广场舞课的必要性
大多数普通高校的学生通常都面临着考试压力、就业压力、恋爱压力等多方面的心理压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如抑郁、轻生等不健康的心理疾病,因此,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体育课作为高校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它任何课程都无法替代的。“目前众多研究结果表明,体育锻炼是维持和增进心理健康、排除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根据PYAN(美)的调查,体育锻炼是治疗焦虑症有效手段之一”[3]。依据广场舞所特有的功能和作用,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可谓是一剂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的良药。因此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课既是教学改革的需要,又是学生的需要。
2.2 大学生对广场舞的接受程度
为了解高校学生对广场舞的接受程度,我们在本市4所高校中随机抽取了有或无广场舞锻炼经历的120名学生(其中男生42人,女生7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喜欢广场舞并且愿意将其引进课堂的学生占89%,认为广场舞对缓解心理压力有积极作用的占94%,剩余部分学生认为个人条件较差,担心动作不协调会被嘲笑,因此本着试试看的态度。从调查结果看出,参加问卷的多数学生表示对广场舞感兴趣,并且赞成体育课中开设广场舞课程。同时问卷结果也表明,有过广场舞锻炼经历的学生对广场舞的兴趣高于没有广场舞锻炼经历的学生,说明虽然绝大多数学生都喜爱广场舞,但部分没有学习基础的学生尤其是男生担心动作不协调或接受能力差而信心不足。由此看来,一项好的健身项目同样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言传身教,才能使其更好的发挥作用。所以,将广场舞引进体育课堂是非常必要的。
2.3 在高校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的意义
2.3.1 利于学生的健康状况的改善
WHO对健康的定义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状态,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达到完满的状态。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群体,在现实生活中竞争的压力,生活节奏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均对他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心理压力急需得到释放,有资料证实舞蹈类运动十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4]。而广场舞又是舞中之舞,它对排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具有积极的作用。
2.3.2 利于快乐体育教育思想的贯彻
“快乐体育既是一个口号,也是一种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快乐体育提倡让学生在从事运动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运动的不同乐趣,使学生认识这项运动,并热爱这项运动,把运动学习作为重要的目的,最终实现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运动中的乐趣,理解运动的意义,为他们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5]”。广场舞是一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通常是在优美欢快、激昂热情、富有节奏感的音乐伴奏下进行的,曲目通常是时下最流行的歌曲,很容易带动人的情绪,练习者随着优美音乐舞动过程中会完全陶醉在舞蹈的世界里,沉浸在音乐的快乐中,这一学习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参与、学习的乐趣,为日后的终身体育锻炼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广场舞教学中很容易将快乐体育的教育思想融入其中。
2.3.3 利于完善课程体系
开设一门符合当代潮流的体育课程有利于改变目前体育教学内容趋于平淡化、单一化、缺乏娱乐性的现状,新时期的大学生他们正处在一个深化改革的年代,各种知识体系冲刺着这个群体,他们喜欢带有激情的音乐、歌曲、舞蹈;喜欢在公众场合彰显个人魅力,而广场舞的运动形式恰恰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目前,多数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主要科目都是以三大球、体操、田径为主,而且教学内容单调、平庸、缺乏娱乐性,使学生的厌烦情绪越来越重。在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课将改变这一现状,为体育课堂教学增添新的活力。
2.3.4 有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乃至爱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加体育运动的乐趣,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前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说明习惯是慢慢形成的,应尽早培养。由于广场舞是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感觉体验到的,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运动与学习的双重乐趣,因此,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广场舞是一项深受学生喜爱的健身娱乐项目,将广场舞引进高校的体育课堂对预防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
(2)广场舞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焕发精神、愉悦身心、增强自信、强健体魄等作用,对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作用。
(3)针对高校学生特点以及他们对广场舞的喜爱程度,在体育课程中开设广场舞课是必要的。
3.2 建议
(1)针对初学者进行广场舞教学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舞蹈种类也应有变化,避免舞蹈种类单一化。
(2)课堂上可适当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演示动作录像,对比分析学生动作完成情况,教学方法以激励法为主,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广场舞的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在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筛选或编排。
(4)用于课堂教学的广场舞建议选用操化动作与民族元素相结合、简单易学,并且适合男女学生的舞蹈,音乐宜选用欢快、动感、符合时代潮流的曲目。
[1]邓嘉,蒋雯.我国高校开设排舞体育课程可行性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30-33.
[2]许向阳,何学华,余跃生.医学生孤独、自尊、自卑对抑郁影响的通经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92-94.
[3]毕秀淑,彭延春.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像[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3):30-31.
[4]张晓波.健美操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效应的调查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20(4):82-86.
[5]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G8
A
2095-2813(2014)10(b)-0004-02
管力(1966—),女,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健身理论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