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胜任力与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2014-12-04刘军,阚茜
刘 军,阚 茜
(安徽工程大学人文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
在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过程中,理工科专业普遍建立起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而人文社科专业基于其学科特点,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要相对落后。“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源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发生、发展,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理论创新。”[1]因此,从现实生活出发,寻求一条契合应用型文科类专业特点的完善的实践教学模式,是当前所有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必要性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概念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也可被称为实践性教学,指的是一种在完成了专业理论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将学科专业问题社会化、生活化、情境化的教学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动手操作和探究式的思考等途径,发现问题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正确理解理论与实践间的关系,为其将来在工作中将所学习到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打下坚实的基础[2]。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就是将实践教学的观念引入到文科专业教学过程中。
加强实践教学必须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教学体系是由若干组成教学活动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实现途径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它们各自发挥作用,又协调配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功能。从狭义的角度看,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即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通过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配置而建立起来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内容体系[3]。本文是从广义的角度来探讨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问题。
(二)创新应用型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创新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不但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事业实现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转变,并最终实现向普及化转变的必经之路,其必要性及紧迫性当不容质疑。
1.社会发展的要求。由于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整个社会对人才的专业知识结构的要求不断发生变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更应该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目前,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在关注大学毕业生文凭的同时,更看重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4]。
2.学校发展的要求。实践教学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实践教育体系是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对于推进高等院校改革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众所周知,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一般都重视理论教学,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是不够的,不仅对理工科专业如此,对人文社科专业更是如此,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再仅仅是重复基础的理论知识,而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实践教学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在现代教育中,实践教学已不只是理工科教学中的实验或实践环节,而应是大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社会学科应该借鉴生物、机械、医学、农业等理工科实践教学的方法,探讨本学科领域系统讲授与实践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增强教学实效。
3.教师发展的要求。现代教育对高校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是其教育能力在实践教育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和融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也在不断地充实、提高和发展自己,将自己塑造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了更好地实施实践教学,教师应更多地面向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将自己的理论分析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验证后再回归到课堂。教师通过实践性教学可以将理论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等与现实的社会实践、生产劳动等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深刻理解社会现实的情况下开展教学活动;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设计教学过程;在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6]。
4.学生发展的要求。实践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性与竞争力。近年来,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求职中所占的权重在一定程度上不断加大。一些大学生,特别是文科专业的大学生,由于他们在校期间缺少必要的锻炼,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知”与“行”的脱离,他们害怕走出校园、深入生活,缺少应对各种困难挫折和复杂形势的训练和心理准备。通过实践教学,大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际工作的意义,认识到自己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就会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同时,实践教学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职业胜任力视角
(一)职业胜任力的内涵
关于胜任力的概念,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年在其发表的《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一文中提出的,意指能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一般者分开来的个人潜在的、深层次特征,可以是动机、特质、自我形象、态度或价值观、专业知识、认知或行为技能——任何可被测量并能显著区分优秀绩效和普通绩效的个体特征[7]。时下,胜任力已经成为国际上用人单位用于选拔、考核、评估员工的一个常用指标,很多学者也对其含义进行了界定,如麦克兰德认为“胜任力是指在工作和有关情境中,帮助个体取得成功的决定性的、基本的个体特征”[7]。胜任力概念一般是针对特定的工作情景而言的,因此也可以称为是职业胜任力。
(二)职业胜任力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新的视角
借鉴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胜任力理论,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高校学生的职业胜任力,面向学生未来就业的,可望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导致高绩效的知识、技能、能力、价值观、个性、动机等方面特征[8]。张洪霞从胜任力的视角探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构建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的胜任力模型,该模型由基本素质(个性特征和智力能力)、核心素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和发展素质(创新能力和人际技能)等三个维度六大能力要素组成[9]。应用型本科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职业胜任能力,实践教学便是提高学生胜任工作的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应用型文科专业,尤其需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实践教学尤显重要,高校不仅需要增加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更需要构建一个符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目标的确定
实践教学作为一种赋能型的教学模式,具体应提升哪些能力是高校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目标的关键。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活动,实践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由于应用型文科专业的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具有多层次、多元化的特点,因此,目标定位应当区别于已有实践传统的理工科专业。事实上,作为文科专业的大学生,他们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上述“三种能力观”不但把培养学生的观察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作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目标,而且把观察问题的能力分解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等内容;把分析问题的能力分解为“概念分析”、“理论建构”和“提出研究假设”等要求;把解决问题的能力分解为“设计研究方案”、“设计问卷”和“实施研究方案”等指标,从而使实践教学目标的真正落实成为可能[10]。
(二)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创新
1.实践教学内容应体现系统性。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围绕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和技能,设计四年和每学年实践教学的内容,统筹安排,制订出承前启后、环环相扣的实践教学计划。要构建包括课内系统性、综合性的实践技能训练和课外自助式的开放实验以及校外实习等在内的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2.实践教学内容应体现层次性。由于文科应用型人才素质具有复合型的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应保证学生既具有基本的理论修养,又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运用能力,还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特别是安排一定比例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力、自我教育力、社会交往力等。
3.实践教学内容应体现创新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案例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方法,促使学生从单纯记忆、知识复述、被动型的学习方式向主动获取与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转变,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抽象能力、创新能力和系统思维能力等,从而实现其知识的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三)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方法的创新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是改革实践教学方法。传统的实践教学方法,像社会实践、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习、课程实训、课程模拟、课程研究、毕业论文(设计)等等,需要改革创新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1.建设校内实验教学平台。实践教学的途径包括校内和校外两条途径,其中校内实践教学的途径主要包括实验室模拟教学活动、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各种竞赛比赛及社会实践活动、定向和订单培训和实习活动、校内勤工助学活动5种途径[3]。校内的实践教学除了包括传统的实验教学之外,在实践教学方式上还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将先进的实验设备与最新的科技结合起来,建立全新的实验教学平台,积极开发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软件,运用虚实结合、以实为主的教学方式,促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不断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另外,网络实验教学平台的建立,既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有助于解决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实验实习场地和实验设备相对短缺落后的实际问题。
2.拓展校外实习教学基地。在校内设立实践教育环节的同时,也要走出校门,面向实际,服务社会,拓展能够让学生亲身体验职业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习教学方法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实习场所组织与指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或其他实践活动,以获得一定的实际知识和技能方法。对于文科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实习是培养其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必不可少的环节。
3.提升教师的职业指导胜任力。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也是推进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关键。从职业胜任力的角度来说,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即是教师的职业指导胜任力。顾秉林曾指出,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是教师教育能力在实践教育中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将自身所具备的一般教育能力、专业教育能力结合实践教育的特点后发展形成的新型教育能力。为了全面提高教师的实践教育能力,校(院系)应加强研究并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界认为“双师型”教师是“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统一。“双师”素质是指教师既能从事职业教育也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双师”结构是指职业院校中既有从事理论教学的专任教师,又有从企业一线雇佣的传授新知识、新技术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11]。虽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针对职业院校发展提出的方法途径,但对于大部分普通高校,特别是管理类、经济类、新闻类等应用型文科专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4.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校企合作方式多种多样,包括“订单”合作模式、顶岗实习模式、合作实训基地模式等等。然而,校企合作的有效性不高影响和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发展,这就要求创新校企合作的运行模式。创新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推动校企双方共同制订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组建由高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教师队伍,促进地方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四)应用型文科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创新
实践教学的推进及其目标的达成需要对传统教学评价模式的改革、人文实践基地的建立等高校教学管理的创新。我们不仅要通过宣传教育来提高教师对实践教育的认识,而且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育的主动性,还需要建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首先,完善实验(实践)教学工作量的计算方法,充分承认教师与实验技术人员在实践(实验)教育中的贡献。其次,设立实验(实践)教学类教师的关键岗位,充分肯定从事实验(实践)教学教师的工作业绩和贡献,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其岗位津贴水平。最后,表彰奖励在创业竞赛中肯投入、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表彰奖励长期潜心从事实验教学、成果丰富的教师。
[1]纪宝成.开拓创新、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的当代价值[N].光明日报,2001-07-07(A2版).
[2]刘伟忠,张宇.高校人文社科类本科专业实践性教学问题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8).
[3]吴国英.高校人文社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基于营销理念[D].天津大学,2010.
[4]教育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html,2012 -1 -10/2014 -7 -10.
[5]顾秉林.秉承实践教育传统加强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全面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1).
[6]江诚.实践性教学:提高新建本科院校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9(9).
[7]David C.McClelland.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 for“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1).
[8]金士平.基于职业胜任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研究[J].高教论坛,2007(6).
[9]张洪霞.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研究[J].消费导刊,2010(8).
[10]殷新红.就业导向语境下的高校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4).
[11]李梦卿,张碧竹.教育规划纲要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