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择时内服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失眠疗效观察

2014-12-02周敏华余成栋王新芳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6期
关键词:脏腑脾虚乙型肝炎

周敏华,余成栋,王新芳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广东佛山 528200)

慢性乙型肝炎迁延时间较长,失眠症往往是影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生存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利于病情的恢复。对于肝炎患者的失眠,使用安眠剂有助于睡眠,但化学药物安眠作用单一,长期使用易产生药物的依赖性、成瘾性,且会进一步加重对肝功能的损害,所以临床一般慎用或少用。本研究采用逍遥散加减方治疗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患者,并根据中医时辰治疗学原理择时服用中药,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常规给药对照组27例,其中男12例,女15例,年龄28岁~58岁,失眠病程1~9个月;择时给药治疗组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30岁~60岁,失眠病程2~9个月。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失眠诊断、辨证标准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所定的失眠诊断标准。

1.2.2 中度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 参照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及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3]诊断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肝郁脾虚型中度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失眠的诊断标准,年龄介于18岁~65岁的住院患者。排除标准:重叠感染者;经检查证实由药物中毒、乙醇中毒等因素所致的肝炎及自身免疫性肝炎;有酗酒或安眠药依赖史;合并肝癌、肝性脑病,以及严重的心脑血管、肺、肾、内分泌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受各种器质性疾病或全身性疾病干扰而影响睡眠;既往有精神病史或者滥用具有精神活性物质的药物;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多种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拉米夫定片每次0.1g,每日1次;护肝降酶:还原型谷胱甘肽片每次0.4g,每日3次;五酯片每次3片,每日3次;口服逍遥散加减方,方剂组成:柴胡 10g,当归 10g,芍药 10g,白术 10g,茯苓 10g,炙甘草 5g,生姜 5g,薄荷 5g,1剂/d,每剂药煎煮2次后合并药液分2次服。服药时间:对照组早 8:00(辰时)、晚 18:00(酉时)服;治疗组早 9:00(巳时)、晚22:00(亥时)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入睡时间、总睡眠时间及睡眠深度变化,以2w为1个疗程。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分别进行t检验及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5)制定。显效:睡眠时间大于6h,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且其他症状有所好转。有效:睡眠时间4h~6h,或者睡眠时间增加2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其他症状有所改善。无效:睡眠时间小于4h,其他症状无改善。

3.2 疗效观察

3.2.1 两组病例入睡时间及总睡眠时间比较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睡眠时间对比 (h,±s)

表1 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睡眠时间对比 (h,±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2)P<0.05

组别 例数 入睡时间 总睡眠时间对照组 27 治疗前 2.303±0.756 4.656±0.624治疗后 1.913±0.4511) 5.464±0.5241)治疗组 30 治疗前 2.265±0.585 4.756±0.426治疗后 1.567±0.5891)2) 5.956±0.5891)2)

由表1可知,两组病例治疗前入睡时间及总睡眠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治疗后较本组治疗前可有效减少入睡时间(P<0.05),延长总睡眠时间(P<0.05),并且在入睡时间及总睡眠时间方面治疗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

3.2.2 两组病例治疗后睡眠疗效综合评价比较 结果见表2。

表2 两组病例治疗后睡眠疗效比较 [例(%)]

由表2可知,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中医认为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其病因病机为气血失调、正气不足,感受湿热病毒,郁于肝脾,致使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郁滞。治则为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以逍遥散主之。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甘草、当归、茯苓、芍药、白术、柴胡、生姜、薄荷等药物组成,用于治疗肝脾不调型失眠症效果明显[4]。但不同的给药时间,疗效尽显差异。

择时服药,强调的是不同的方药,不同的病证,应该选择在不同的时间服药。根据《内经》择时服药理论及各大医书记载,关于肝郁脾虚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择时用药有如下几种观点,一种是以脏腑盛衰择时服药。认为子时、丑时乃肝胆二经旺时,又值清晨少阳主升之前,此时服药,可充分利用旺盛之肝胆气血扶正祛邪。另一种是以病证虚实择时服药。对于虚证患者,有人认为应在其脏腑气血功能相对较旺时服药,亦有人认为应在其脏腑气血功能较衰时服药。两种说法截然相反,但都有其道理。如某脏某经虚损,值其功能相对衰减之时诸虚证候明显加重,若此时投扶正之品及时补其不足,可使病情缓解。此时服药调整了昼夜间该脏的虚损程度,消除脏气最弱的低谷期,稳定病情,这样有利于正虚的改善,达到最佳的补虚效果。而在该脏腑经脉主旺之时,其虚性证候有所缓解,若乘其势而补之,可起事半功倍之效。依据以上观点,对于虚性证候的最佳服药时间可分别为其功能气血最旺和最衰时。如对于健脾益气的方药,宜在脾胃二经旺盛的辰已时服头煎,在其最弱的戌亥时服二煎,以达到最佳的扶正补虚之效。如研究人员曾采用四君子汤分别在辰时(脾胃功能最佳时)和戌时(脾胃功能最弱时)给予“脾虚证”大鼠治疗,发现均可明显提高其血清胃泌素水平,但辰时施治能较好恢复“脾虚证”大鼠血清胃泌素昼夜节律,而戌时施治节律性未能较好恢复[5-6]。这亦说明脏腑经脉主旺之时乘其势而补之的主张具有一定的科学依据。

本研究结合上述择时服药的观点,首先对疾病进行脏腑定位,然后区分病症虚实;另外排除用药时间过晚患者难以坚持对治疗结果的干扰,并考虑中药发挥药效较慢的特点。研究中将逍遥散加减方分成常规早 8:00(辰时)、晚 18:00(酉时)给药及早 9:00(巳时)、晚22:00(亥时)择时给药,结果表明两组均能大大提高睡眠质量,加深睡眠深度。按中医时辰治疗学原理择时服药可显著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总时间。该结果也提示对于慢性乙型肝炎伴失眠患者,在未增加用药成本的情况下,以自然界的阴阳消长气机升降规律为基础,顺应人体自身的生理病理节律变化,辨证择时给药,可为改善失眠提供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方法。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8.

[2]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11,12(1):1-15.

[3]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

[4]王新.逍遥散加减治疗失眠症 48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3,29(1):8.

[5]宋开源,刘旭光,汪开明,等.辰、戍时辰四君子汤治疗对“脾虚证”大鼠血清胃泌素昼夜节律性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32-35.

[6]Nakanome C,Akai H,Goto Y.Serum group I pepsinoge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peptic ulcer and normal subjects[J].Tohoku J Exp Med,1983,139(2):151-158.

猜你喜欢

脏腑脾虚乙型肝炎
General principle of high-quality academic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ing on the essence,while pursuing innovations”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以脏腑体位和功能来认识藏医诊脉法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
脏腑经络辨证施治颈性眩晕验案5则
中医脏腑与西医内脏之比较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脾虚证的辨证要点与临床举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