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心理护理干预在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中的效果评价
2014-12-02刘伟冯军王芳曹俊杰
刘伟,冯军,王芳,曹俊杰
一般认为年龄≤45岁脑卒中为青年脑卒中[1],包括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和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其发病率占脑血管病的10%左右,而近几年的发病趋势明显提高[2]。青年人患脑卒中后往往会产生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尤其是有些患者治疗之后遗留残疾,这种情况会使患者抑郁加重[3],从而增加了脑卒中的死亡率和致残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自2012年1月开始对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连续心理护理干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2年4月~2013年4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217例。卒中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并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所制定的卒中诊断要点[4];符合《中国精神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Ⅱ-R)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状态诊断标准[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6]评定总分≥8。纳入标准:①年龄≤45岁[1];②随访时间≥1年;③意识清楚;④诊断明确;⑤知情同意并愿意参加本项研究。排除标准:①意识不清,有严重的精神障碍或认知障碍;②既往有抑郁及精神疾病、聋哑人;有严重的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③中途失访。采用随机分组法将纳入的研究对象分为研究组(n=109)和对照组(n=108)。
1.2 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给予治疗原发病、康复训练和常规临床护理。对照组随机给予心理护理,研究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连续心理护理,由责任护士针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评估,制订从患者入组到出院后 1 年内的连续心理护理措施,包括住院期间心理干预、出院前心理指导以及出院后随访。
1.2.1 连续心理护理路径
1.2.1.1 住院期间心理护理 当患者入院后,当班护士首先主动提供“六个一”服务,即:一声亲切的问候、一次认真的生命体征测量、倒好第一杯水、订好第一餐饭、一次详细的环境介绍和填写护理服务需求卡,为其创造安全、舒适的治疗环境。评估患者一般情况,了解患者心理需求,制订系统、有效且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争取家属的配合,共同监督患者的行为,以免发生自我伤害,加强陪护,确保安全。
对急性期的青年卒中后抑郁患者,责任护士提供个性化、支持性心理干预。注意培养患者稳定的情绪,树立康复治疗信心,建立良好护患关系。责任护士每日与患者交谈1次,耐心解释患者疑问,及时向患者传递治疗效果信息,让其了解疾病的性质和特点,努力激发患者的积极心态;做到与其亲情化,得到患者信任,使其精神放松。
康复期阶段重建患者的生活能力:鼓励患者尽最大努力自己完成能做的事情,比如穿衣、吃饭、洗脸刷牙等;叮嘱患者以及家属多做康复功能训练,调动患者主动运动的积极性。同时,向陪护人员实施健康教育,使陪护人员了解不良情绪会影响患者,鼓励其乐观积极,与陪护人员共同分析患者心理状态,采取相应对策。
1.2.1.2 出院前心理指导 青年卒中后抑郁患者出院前,责任护士要对其心理方面进行评估,从而制定居家康复训练计划,并告知家属及陪护,监督患者训练并给予情感上的支持,鼓励患者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以促其尽快走入社会。发放心理卫生宣传手册,通俗易懂地讲解;鼓励消除心理阴影,多与家属朋友沟通,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戒烟限酒,平衡营养,合理膳食,放松心情,保持积极心态。
1.2.1.3 出院后随访 在患者出院后1年内,责任护士每月对其负责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持续住院期间实施的护理干预措施。及时发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心态和目前状况,为其做心理疏导。指导其到门诊复查。对每位患者随访都有详细记录,为患者再次复查和制订下一步治疗方案提供参考资料。出院后一年内每月回医院门诊随访。
1.2.2 观察指标
1.2.2.1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6]主要用来评定抑郁障碍患者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共24个项目,题型为选择题,“是”为1分,“否”为0分。抑郁评测标准:<8分为“无”,8~20分为“轻度”,>20分为“中、重度”。在两组青年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年后分别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抑郁症状的改变情况。
1.2.2.2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7]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主要用于评定被试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共14项,由躯体生活自理量表(PSMS)和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量表(IADL)组成,单项1分为正常,2~4分为功能下降,凡有2项或2项以上≥3分,为功能有明显障碍。总分≤14分为无功能障碍,分数越高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在两组青年脑卒中患者出院后1年后分别进行评价,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变情况。
1.2.3 调查方法 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时由调查对象自行填写,对阅读及作答有困难者,由调查员协助,问卷由患者以不记名方式自行填写后当场统一收回,共发放调查问卷217份,收回有效问卷217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1.2.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经入SPSS13.0 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卒中类型构成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
2.2 两组患者心理干预前后HAMD及ADL评分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基线时(入组时)抑郁(HAMD)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1年连续心理护理措施,对照组患者HAMD、ADL评分较基线时下降不明显(P>0.05),研究组HAMD、ADL评分较基线时明显下降(P<0.01),同时较对照组亦有明显下降(P<0.05),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2)。
3 讨论
3.1 实施连续心理护理干预后,减轻了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研究组实施连续心理护理后,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表明对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实施连续心理护理干预,从其身心两方面考虑,针对不同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予针对性、个性化的处理获得良好效果。黄丽丹等[8]研究报道77.8%的患者希望与医护人员加强交流,至少每日与护士交谈1次,以往临床护理中常忽略患者的感受,只注重临床治疗,所以在本研究中责任护士耐心解释患者的疑问,了解其心理状况,发现其存在潜在心理问题,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并进行有效解决,尤其应注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9]。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
表2 两组患者HAMD、ADL评分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HAMD、ADL评分情况比较(±s)
注:HAMD:抑郁;ADL:日常生活能力
组别 HAMD评分 ADL评分基线 治疗后 基线 治疗后对照组(n=108) 28.56±3.22 26.84±4.01 39.65±3.41 38.35±8.63研究组(n=109) 28.61±2.89 10.22±3.77 39.44±2.68 18.42±3.64 t值 0.120 4.035 0.505 5.847 P值 0.904 0.001 0.614 0.001
3.2 实施连续心理护理干预后,提高了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研究组实施连续心理护理干预后,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优于对照组(P<0.01),说明在对青年卒中患者实施连续心理护理后,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恢复。脑卒中患者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对其治疗和康复具有积极意义。连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帮助其减轻心理负担,以积极的心态配合康复训练,从而减轻抑郁程度,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日常生活能力,更健康的重返社会。
对青年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和康复训练的同时,给予从院内到院外的连续性心理护理干预,从疏导患者抑郁情绪、加强健康教育、及早进行良好姿位摆放和功能锻炼、最大限度的争取家庭及社会支持力度等各方面实施护理干预,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可以明显改善青年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后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
[1] 周策,陆素妍,赵雅芝. 提高青年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自尊水平的护理干预[J]. 中国康复,2009,24(1):59-61.
[2] 刘燕,金奕,赵岳. 青中年脑卒中患者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1):58-61.
[3] 黄央. 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抑郁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临床护理,2011,12(39):103.
[4]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 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各类精神疾病临床诊断标准[J].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6,19(5):318.
[6]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20-3.
[7] 张明园. 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6-24.
[8] 黄丽丹. 脑梗死后抑郁症84例的护理体会[J]. 当代医学,2012,18(16):126-7.
[9] 王靖霞,刘艳. 脑卒中摄食-吞咽障碍的康复护理[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13(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