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型与血清ET-1、vWF、H-FABP、PAO的相关性研究*
2014-12-01李定祥方学杰刘晓丹刘文华邓奕辉
李定祥,方学杰,刘晓丹,李 平,刘文华,文 果,邓奕辉
(湖南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心脑疾病防治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与分子技术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长沙 410208)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包含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6个中医证型[1]。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探讨血清生物学指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能够使中风病中医证型的辨证进一步客观化、规范化;寻找对不同中医证型具有诊断价值的客观/微观指标,也是对“四诊客观化”的进一步深化。本研究通过观察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内血清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和多胺氧化酶(Polyamine Oxidase,PAO)含量的变化,探讨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与相关血清生物学指标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辨证客观化做一些初步的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一般资料 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为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浏阳市中医医院中风科与浏阳市集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其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40岁~84岁,平均年龄65.58岁,均为首次中风且72 h内起病。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风证组、火热证组、痰证组、血瘀证组、气虚证组、阴虚阳亢证组各15例;另选15例同期健康来院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与各组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1.2 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及证候评分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制定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1]进行诊断及评分。本标准规定了中风病风证、火证、痰证、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的证候诊断标准,适用于中风病证候辨别。所有病例同时采用NISSH对患者的神经功能缺失进行评分,均由患者住院负责医师与上级医师商定于患者住院后24 h内完成。
1.1.3 纳入标准 符合以上诊断和辨证标准;人院前未用药或正规治疗。
1.1.4 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脑栓塞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溶栓治疗患者;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脑外伤等引起的卒中患者;有卒中病史且遗留后遗症者;合并明确感染性疾病的患者;血液病患者、免疫性疾病或肿瘤患者;内分泌疾病患者;无心、肝、肾等脏器严重并发症者。
1.2 研究方法
1.2.1 标本采集与处理 所有病例均于入院后或第2天清晨空腹12 h后抽取静脉血2~4 ml,盛于普通管中,采集后3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80℃冰箱待测。正常对照组血清收集同病例组。
1.2.2 指标检测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 ET-1、vWF、H-FABP、PAO,ELISA试剂盒由长沙赢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并严格按说明书操作。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检测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样本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与对照组ET-1、vWF、H-FABP、PAO含量比较(±s)
表1 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与对照组ET-1、vWF、H-FABP、PAO含量比较(±s)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与风证组比较:※P<0.05;与火热证组比较:#P<0.05;与痰证组比较:●P<0.05;与血瘀证组比较:▲P<0.05;与气虚证组比较:△P<0.05;与阴虚阳亢证组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ET-1(ng/L)vWF(u/L)H-FABP(ng/L)PAO(u/L)正 常 对 照 组 15 132.69± 8.73 261.09±14.99 876.47± 51.91 71.08±6.20风 证 组 15 153.27±13.68*△ 275.05±24.27 963.75± 97.89* 90.83±12.76*火 热 证 组 15 186.15±13.08*※▲△ 391.00±32.57*※●▲△ 1167.18±103.86*※●▲△◇ 137.38±21.00*※●▲△◇痰 证 组 15 178.28±24.95*※△ 285.34±21.50*#△ 1005.61± 95.88*#△◇ 97.31±19.28*#血 瘀 证 组 15 158.73±16.26* 279.98±21.01*# 927.86± 90.35#● 85.94±15.74*#气 虚 证 组 15 133.41± 9.39※●▲ 264.73±23.39#● 892.15± 85.21※#● 81.96±13.55*#●阴 虚 阳 亢 证 组 15 133.84± 7.60※●▲ 262.49±16.78#● 886.99± 81.28※#● 72.31± 8.95#●
3 讨论
通过前期的文献研究[2],课题组筛选出与急性脑梗死急性期密切相关的生物学指标作为急性脑梗死各中医证型关联性的研究指标。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3],是脑梗死发病机制和进展过程的重要因素,它可使缺血区侧支血管产生强烈而持久的收缩,加重缺血中心区及组织的损伤[4,5]。本实验研究表明,实证组(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组)ET-1水平较对照组和虚证组(气虚证、阴虚阳亢证组)高,尤以火热证组最甚,这与中医所言“邪实”有关,说明实证型发病组织器官的功能损害较虚证型更为严重。文龙龙等[6]也做了缺血中风急性期ET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研究,与本研究结果一致。vWF主要存在于内皮细胞、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中,在血小板与血管壁的结合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vWF合成增加,并大量释放入血,因此血清vWF水平升高被认为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7,8]。本实验结果显示,火热证组与痰证组血清vWF水平较高。陈钟杰等[9]研究认为,大面积脑梗死组以火热证发生率最高,风证、痰证次之,中、小面积脑梗死组以血瘀证、气虚证、阴虚阳亢证偏多。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是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超家族中的一种亚型,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最为密切,在脑组织中主要表达于神经元,细胞死亡和损伤可引起H-FABP渗漏,从而导致其血清浓度升高,血清H-FABP含量在揭示脑梗死严重程度及判断其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10~12]。本次结果也表明,火热证组与痰证组血清H-FABP含量明显增高。多胺氧化酶(PAO)对多胺含量的调节起重要作用,它可以催化精胺、精脒转化成为腐胺,而腐胺在急性脑梗死后血脑屏障损伤、血管源性脑水肿形成、再灌注性神经元损伤等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3]。本实验研究结果显示,血清PAO的含量也以火热证组最高。火热证组血清HFABP与PAO增高可能与火热证组脑缺血损伤程度相对较重有关。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血清ET-1、vWF、H-FABP、PAO的含量密切相关,尤以火热证组、诸实证组变化较为明显,以上指标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虚实证及各相关证型之间的辨证参考。由于本研究的病例尚少,仅做了一些起步工作。如何将研究进行的更深入、更细化,将研究与临床密切结合起来,并将研究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方面,尚需进行深入探讨。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试行)[S].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64-66.
[2]方学杰,邓奕辉.急性脑梗死与血浆 ET-1、vWF、H-FABP、PAO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5):76-79.
[3]王松,郭洪志.血浆内皮素-1水平变化在急性脑梗死诱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中的意义[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06,14(5):366-368.
[4]杭丽玮,周建忠,王珍,等.内皮素-1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缺血性卒中的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1):116-120.
[5]周志斌,余永洁,朱正芳,等.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变化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0,10(2):93-94.
[6]文龙龙,招远祺,蔡业峰,等.缺血中风急性期CGRP、ET动态变化及其与证候的相关性[J].广东医学,2008,29(6):932-934.
[7]谢靖,古丽松,耿玉荣,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E-selection,ICAM-1、vWF的表达及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1,17(4):32-33.
[8]顾昊,张颖冬,徐俊,等.凝血相关因子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J].血栓与止血学,2010,16(6):250-258.
[9]陈钟杰,李武峰.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型分析及辨证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16(4):224.
[10]Onur Akpnar,Srma Geyik,Ay a Akaln,et al.H-FABP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stroke[J].Chinese Journal of Neurology,2009,256(11):1922-1923.
[11]戴世荣,王兴山,邱谷,等.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H-FABP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0,25(3):143-145.
[12]邱晨红,赵中,王锋,等.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作为急性脑梗死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指标的高敏性[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6,l4(9):648-650.
[13]刘宏伟,姜冰,万新,等.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 PAO活性和多胺含量变化及意义[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4):45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