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配合穴位注射腺苷钴胺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观察

2014-11-30杨丽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年5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腺苷电针

黄 建,杨丽薇

(1.四川省自贡市中医医院,四川自贡643000;2.四川省自贡市第五人民医院,四川自贡643020)

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疼痛病症,是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内的阵发性剧烈疼痛,其临床特点是发作性疼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为若干秒或数分钟,呈电击、针刺、刀割样痛,而间歇期无症状或仅有轻微钝痛,面部可有触发点,疼痛局限于一侧三叉神经区,患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临床以对症治疗为主[1-2]。2008年3月—2013年2月,笔者采用电针配合穴位注射腺苷钴胺治疗三叉神经痛,并与口服腺苷钴胺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诊治三叉神经痛患者120例,患者对实验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过程符合医学伦理学标准。均符合国际头面痛学会分类委员会确定的三叉神经诊断标准[3]。生命体征、心电图、大小便常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未见异常,能坚持治疗。年龄40~75岁。基础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并且评分前1周内未服用任何非甾体抗炎药及糖皮质激素以及其他止痛药物。CT或MRI检查未发现颅内病变。排除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者,伴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心、肝、肾、肺功能不全者,患有慢性胃炎、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者,患有结核、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者,患有糖尿病、甲亢、甲减等内分泌性疾病者,不愿意接受电针治疗及不能坚持5周治疗或其他各种原因中途退出者,精神病患者及其他无法判定疗效者,未按规定治疗、不能合作患者,孕妇或哺乳期妇女。用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排序法,用密封的不透明信封将120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男25例,女35例;年龄40~75岁,平均58岁;病程2~120个月,平均18.5个月,1支痛8例,2支痛40例,3支痛12例。对照组男26例,女34例;年龄41~75岁,平均57.5岁;病程3~125个月,平均20个月;1支痛6例,2支痛45例,3支痛9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①电针法。取穴:主穴取四神聪、百会、耳门、头痛、外关、合谷、血海、三阴交、太冲,1支额部痛者加攒竹、阳白,2支上颌痛加四白、迎香;3支下颌痛加承浆、颊车。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用75%乙醇棉球常规穴位消毒,选用直径0.35 mm、长15~25 mm 毫针,四神聪、百会、攒竹、阳白采用平刺进针,其余穴位直刺进针,四白稍向内上进针,承浆稍向外进针,所有穴位采用提插捻转行针得气后,用泻法,使局部产生酸胀麻感,深度10~20 mm,同时采用电针治疗仪,每次选用2对上述面部穴位加电针,选用密波,电压10 V,刺激频率15 Hz,电流强度5~10 mA,以患者电针部位肌肉轻度颤动并感觉舒适即可,留针30 min。拔针后,棉球按压针孔,1次/d,治疗5周,每周连续针刺6次后休息1 d,随诊3个月。②穴位注射疗法。选用注射用腺苷钴胺1 mg加入注射用水1.5 mL。取穴:面部2个阿是穴(疼痛敏感点)、患侧头痛穴,共3穴。操作:电针完毕后,穴位部常规消毒,将针刺入穴位后缓慢提插,患者局部有明显的酸胀感后回抽针芯无回血,即将药液注入,每穴注射0.5 mL,1次/d,治疗5周,每周连续注射6次后休息1 d,随诊3个月。

1.2.2 对照组 ①口服腺苷钴胺片,每次0.5 mg,3次/d,饭前服用。连服5周后停药,随诊3个月。②卡马西平,首次剂量 0.1 g,2 次/d,之后每天增加 0.1 g,最大剂量可增至 0.4 g,3次/d,疼痛减轻后可逐渐减量,以每次0.2 g,3次/d的量维持。治疗5周后停药,随诊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临床疗效,

1.4 疗效评定标准 采用VAS来评价疗效,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10分为剧痛。2组均记录每位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末、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3个月末VAS疼痛评分值。以治疗结束后3个月末的VAS评分指数来判断治疗效果,以治疗结束后3个月末与治疗前VAS值的差除以治疗前VAS值的百分比作为评价指标,即(治疗前评分-治疗结束后3个月末评分)/治疗前评分,评分指数变化<30%为无效,30% ~60%为有效,60% ~90%为显效,大于90%为临床控制,有效+显效+临床控制为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电图、大小便常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变化,并观察患者电针及服药后是否出现头晕、头痛、心慌、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皮疹等主观不适症状。最后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率、生命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异常变化情况等指标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VAS值比较 治疗后2周末,2组VA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但2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VAS评分有进一步改善,对照组VAS评分改善幅度降低,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末,治疗组的VAS评分较治疗结束时进一步改善,对照组的VAS评分反而稍增高,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s,分)

注:①与治疗组比较,P <0.05。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2周末 治疗结束时 治疗结束后3个月末治疗组60 7.39±2.35 4.98±1.70 2.06 ±0.81 1.98 ±0.78对照组 60 7.35±1.91 5.09±2.17 3.63 ±1.25① 3.80 ±1.36①

2.2 疗效比较 治疗组临床控制33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对照组临床控制25例,显效10例,有效8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72%。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1例电针时稍觉心慌,立即行床旁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调低电流强度后缓解,此后治疗时心慌症状未再出现;1例针刺三阴交穴时出现局部剧烈疼痛,退针后缓解,此后治疗时未再出现。对照组2例出现烧心,1例出现上腹部不适,1例出现腹泻,所有服药患者均未经特殊处理,继续用药1~2周症状消失。治疗结束时治疗组各生化指标无明显异常改变,对照组2例出现ALT升高,1例出现血液白细胞下降。治疗组、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和12%,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临床多见并易反复发作的顽固性疼痛性疾病,是一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其患病人群非常广泛,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约8/100 000[4]。它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不明确,存在多种争论,传统上分为中枢病变学说和周围病变学说。目前一般认为其病理变化大多存在有三叉神经的脱髓鞘改变,导致三叉神经核内产生异常的电兴奋灶[5]。三叉神经痛目前治疗方法较多,有药物、神经阻滞、射频毁损、手术、中医中药等方法,但各有其优缺点,药物治疗不良反应较多,不适宜长期使用,神经阻滞复发率较高,而毁损治疗会引起面部麻木,感觉功能丧失,由于机制不明,不是对因治疗,也易复发,手术治疗创伤大,给患者带来不便,而且手术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为2.6% ~35.8%,主要为听神经和面神经损伤[6-7]。所以现代医学认为药物治疗仍然是三叉神经痛治疗的首选,对于发病初期和症状轻微的患者尤为适合,但需要长期服药,长期服药一方面引起患者对药物的耐受,另一方面,药物的毒副作用患者也常常难以接受[8]。虽然治疗药物较多,但有效而不良反应少的药很少,而且容易发生耐药,卡马西平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线用药[9-10]。该药本为抗惊厥药和抗癫痫药,亦具有抗神经性疼痛的作用,产生作用的机制可能为:①使用-依赖性地阻滞各种可兴奋细胞膜的Na+通道,故能明显抑制异常高频放电的发生和扩散。②抑制T-型钙通道。③增强中枢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的活性。但是卡马西平的不良反应较多,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变态反应、严重腹泻、心律失常或房室传导阻滞、骨髓抑制、肾脏中毒、周围神经炎、中毒性肝炎等[11]。因此,中医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与手段。

本病属中医学中的“头风”、“面游风”范畴,历代中医学都对此有深刻的认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中医认为年老体弱,人体脏腑功能逐渐衰退,气血亏虚,气虚不能推动血运,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经脉瘀阻,不通则痛,面部经脉失养,不荣则痛,此为本病内因;风、寒、湿等自然界的外邪入侵,加以正气虚弱,不能抵抗风、寒、湿等外邪,风、寒、湿三气杂合乘虚而入,外邪侵袭面部经脉,导致发病,此为本病外因。中医对其治疗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急性期,急则治其标,治宜活血化瘀、祛风通络、散寒除湿;缓解期,缓则治其本,治宜补益肝肾、调和气血。本研究患者均属急性期患者,治疗选择的穴位以近取为主,远取为辅,旨在疏通头面部经络,针刺选穴阿是穴、耳门、攒竹、阳白、四白、迎香、承浆、颊车等局部穴位具有舒筋通络止痛的功效,血海、三阴交活血化瘀,太冲疏肝理气止痛,头痛穴为近年发现的缓解头面部疼痛的有效穴位,具有疏通头面部经络的作用。现代研究认为,针刺穴位能刺激人体神经末梢释放“内啡肽样物质”以提高痛阈,降低人体对痛觉的敏感性,并调节神经功能,在针刺过程中,针刺信号可以到达许多脑区,激发多种中枢递质的释放,如5-羟色胺、吗啡类物质、乙酰胆碱等,这些递质的释放都可加强针刺镇痛效果[12]。而电针可有效地缓解疼痛,对于慢性疼痛,多次的重复治疗可收到明显的效果[13],并且电针治疗有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的独特优势。

穴位注射是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的功能,调整和改善人体功能及病变组织的病理状态,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14]。腺苷钴胺为维生素类药,是氰钴型维生素B12的同类物,即其CN基被腺嘌呤核苷取代成为5’-脱氧腺苷钴胺,它是体内维生素B12的两种活性辅酶形式之一,是细胞生长增殖和维持神经髓鞘完整所必需的物质。腺苷钴胺缓解疼痛的作用主要与以下2个因素有关:①可以有效抑制甲基丙二酰辅酶A的作用,从根本上阻断鞘磷脂异常导致的神经脱髓鞘发生,对神经的脱髓鞘起到一个预防的作用。②腺苷钴胺还通过促进甲基四氢叶酸还原为四氢叶酸,通过甲基化反应促进神经髓鞘的主要成分卵磷脂的合成,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达到修复损伤的目的,从而缓解临床症状[15]。③修复好的神经髓鞘可以保护炎症对神经的刺激[16]。穴位注射腺苷钴胺不仅能起到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作用,而且能疏通局部经脉,激发穴位功能,达到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目的。而且腺苷钴胺毒副作用较少,大剂量使用对人体是安全的[17],从本研究的安全性评价来看,也未发现腺苷钴胺对人体有明显毒副作用。

本研究表明,在电针的基础上加上穴位注射腺苷钴胺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更佳,药物的穴位刺激可加强局部针感并可延长针感时间,巩固疗效,而临床疗效也优于口服卡马西平联合腺苷钴胺治疗,而且不良反应较少。电针加上穴位注射腺苷钴胺治疗三叉神经痛在显效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疗效持续时间上均优于口服卡马西平联合腺苷钴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

[1]张立生,张慧敏,尚颜.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的一种新解释[J].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11,23(3):45-46

[2]吴饶平,熊伟,高云.三叉神经痛的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11):1487-1490

[3]Bennetto L,Patel NK,Fuller G,et al.Trigeminal neuralgia and its management[J].BMJ,2008,334(7586):201 - 205

[4]Spatz AL,Zakrzewska JM,Kay EJ.Decision analysis of-medical and surgical treatments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how patient evaluations of benefits and risks affect the utility of treatment decisions[J].Pain,2007,131(3):302 -310

[5]王任直.功能性神经外科、疼痛与小儿外科[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410-2422

[6]Hanbing S,Weiguo Z,Jun Z,et al.Predicting the outcome of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 using 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J].J Neuroimaging,2009,20(4):345-349

[7]Huh R,Han IB,Moon JY,et al.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for hemifacialspasm:analyses of 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 1582 consecutive patients[J].Surg Neurol,2008,69(2):153 - 157

[8]陈曙光,钱涛.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治疗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1,28(2):189 -191

[9]Zakrzewska JM.Medical management of trigeminal neuropathic pains[J].Expert Opin Pharmacotherapy,2010,11(8):1239 -1254

[10]Yang M,Zhou M,He L,et al.Non-antiepileptic drugs for trigem-inal neuralgia[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9(1):CD004029

[11]喻东山.卡马西平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10,29(10):1281 -1284

[12]张超,孟智宏.针刺手法量学中时间与频率因素的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4):77-79

[13]徐秋玲,刘涛.电针镇痛累积效应的疗效评价[J].上海针灸杂志,2013,4(32):289 -290

[14]彭易雨,黄移生,张素兰,等.三联针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J].中国针灸,2008,28(10):715-718

[15]付风昌.腺苷钴胺联合卡马西平治疗三叉神经痛54例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2(9):243-244

[16]杨娜.丹红联合腺苷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84例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3,4(34):2082-2083

[17]高金颖,杨旭.大剂量腺苷钴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研究[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9,11(2):124-126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腺苷电针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为什么越喝咖啡越困
电针基于不同参数治疗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进展
腺苷受体对视网膜疾病的作用及相关中药研究进展
蛋白质腺苷化修饰研究进展
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老年三叉神经痛治疗中的麻醉效果探讨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能帮医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机器人”在京面世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及高频热疗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8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