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的第二学历教育功能
2014-11-29斯日古楞冯笑笑
斯日古楞 冯笑笑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的第二学历教育功能
斯日古楞 冯笑笑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面对多方面挑战,要充分挖掘其继续教育功能,从初次学历补偿教育为主转向第二学历教育为主。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教育就是专门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获得者提供的本科学历教育,从其功能发挥角度看,属于第二学历教育范畴。如何发挥独立本科段第二学历教育功能是新时期自学考试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也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
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教育功能
随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行办法》的颁布实施,通过自学达到大学毕业水平的人们能够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资格成为现实。“自学考试教育具有初次学历补偿教育和继续教育两大功能。”[1]其中继续教育作为初始教育基础上的职后教育,是对已获得一定学历的人员进行的知识更新、补缺和提高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两大类。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1983年在全国开始推广至今已走过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当今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从初次学历补偿教育为主逐步转向继续教育为主的阶段。按照继续教育的两大类型,自学考试的继续教育功能属于学历继续教育范畴。因此,我们可以把自学考试的继续教育功能理解为它的第二学历教育功能。
1 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的发展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这意味着高等教育发展进入大众化阶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下,自学考试报名人数一度虽然有所下降,但近年来,通过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优化课程结构,开设许多热门专业,增加考试的实用性、灵活性和应用性,吸引了大量社会考生报考。”[2]这也使得2002年以来,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发展比较稳定,虽然达不到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数的节节攀高景象,也不至于面临专科层次自学考试那般走下坡路的命运,稳中求发展成为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面对的现实。
1.1 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发展平稳
自学考试作为“我国自己创建的新型高等教育制度,它既不同于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也有别于其他成人高等教育”。[3]以2002—2011年的统计数据为证,自学考试首报本科生数明显不及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数,却略高于成人高校本科层次招生数,且保持平稳发展态势,见图1。
如图1所示,2002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开端,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首报考生数与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数不相上下。2003年二者之间的差距明显拉大,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数增长,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首报人数减少,二者相差近65万人。2004—2011年普通高校本科招生数每年平均以24万人的增幅稳步上升,增长显著,而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首报考生数每年增减不明显。成人高校本科招生数在10年间从61万人稳步小幅增长到近90万人,也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贡献者之一,但数量始终在自学考试本科首报考生数之下。由此推断,自学考试的冲击主要来自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普通高校的影响力最大。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面对多方面挑战,尤其是面对普通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减少问题,如何能保持自己的稳定地位,继续保持增长,关键是能否抓住有效增长点。“本科层次学历教育是非学历教育之后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在高校扩招形势中保持发展的第二个增长点。”[4]为此,自学考试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充分挖掘自身学历继续教育功能,立足于时代。
1.2 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明显优于专科教育
自学考试在其发展过程中曾有中专、专科和本科三个教育层次。官方统计数据中,中专教育层次的报考人数从2000年上半年的13 513人,到2005年上半年仅报考72人,之后官方统计中没有出现过中专教育层次的相关数据。因此当今自学考试是纯粹的高等教育层次,包括专科和本科两个学历层次。
图1 2002—2011年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本科招生数与自学考试首报考生数(本科层次)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自学考试专科教育受到极大冲击,不论在毕业生数、还是报考人数上,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明显优于专科教育,见图2、图3。
如图2所示,2002年自学考试专科学历教育毕业生数是本科毕业生数的2倍以上,2003年专科毕业生锐减,2003年、2004年以微小优势略高于本科毕业生数。从2005年开始,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毕业生数开始占据优势地位,专科毕业生数逐年下降,即便在2009年后有小幅提升,但仍明显落后于本科学历教育毕业生数。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毕业生数在近10年中稳中有增。
如图3所示,2002年自学考试专科考生数也是明显高于本科层次考生数,2003年基本持平。2004年后本科层次考生数占据优势,专科层次考生数逐年下滑,从2002年的近728万人减少到2011年的281万人。本科层次考生数虽然有些不稳定,但始终保持在563万~683万人之间,2011年自学考试总报考人数中本科层次考生数达到专科层次考生数的2倍以上。就总体发展趋势而言,专科层次报考人数明显走下坡路,而本科层次报考人数相对稳定且稳中有升。这也再次论证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在普通高校扩招冲击下自学考试仍有自己的发展空间,那就是抓住本科层次学历教育,从困境中走出自己的特色。
图2 2002—2011年自学考试本科和专科毕业生数
图3 2002—2011年自学考试本科和专科报考人数
1.3 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增长具有周期性
本科层次学历教育的发展出现了考生规模周期性变化现象,见图4。
如图4所示,每年度上半年首报考生数均高于下半年首报考生数,尤其从2003年以后每年周期性变化一目了然,上半年的春季首报考人数明显上升,下半年的秋季首报考人数明显回落。由于每年的9月是各类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录取新生的时期,因此,生源上自学考试与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存在竞争。这也说明,在生源竞争上自学考试并没有太多优势,如何充分利用春季招生优势,转变单一的初次学历教育功能,挖掘继续教育功能,即发展第二学历教育功能,使广大的自考生甚至是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学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第二学历,以增强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真正体现自学考试的本质,共同创建学习型社会。
2 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前景分析
按照自学考试专业考试计划类型,本科学历教育考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衔接式专业考试计划,另一种是独立本科段专业考试计划。“衔接式专业考试计划是按全日制普通高校4年或5年制相应本科专业的要求制订的自学考试计划,而独立本科段专业考试计划是专门为全日制高等学校和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学校专科毕业生取得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学历而确定的一个独立层次的自学考试,是大学后继续教育的一种探索。”[5]针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蓝图,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要把握时机,加强与高职高专和高中阶段的衔接,面向高职高专生发展独立本科段专业考试,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发展衔接式专业考试。
2.1 高职高专生是独立本科段专业考试的重要生源
从1999年和2007年自学考试生源学历结构比较结果看,自考生考前学历层次显著提高。见图5。
如图5所示,1999年近75%的自考生是中等教育及以下起点,其中近50%的自考生是中专起点,近25%的自考生是高中起点,甚至还有少数自考生是初中及以下学历起点。从自学考试本科学历考试计划类型看,他们主要报考的是衔接式专业考试计划。2007年,超过50%的自考生是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起点,他们主要报考的是独立本科段专业考试计划。由此可见,1999年时报考衔接式本科学历教育的自考生数是独立本科段考生数的2倍多,相反2007年时报考独立本科段自考生数已经超出衔接式本科学历教育人数,其总体比例值达到1999年比例值的近2倍。官方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有超过万人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参加自学考试。[6]对2007年报考生的考前学历结构作进一步的分析后发现,47%的考生是大专起点,6%的考生为本科学历起点,甚至还有1%的考生是本科以上学历起点,见图6。
图42002 —2011年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首报考生数
图5 1999年和2007年自考生考前学历结构比较
图6 2007年自考生考前学历结构图
这一变化充分说明自学考试不单单是学历补偿教育,“自学考试利用自身优势,吸引众多的大学毕业生参加自考,发挥了继续教育的功能”,[7]第二学历教育功能开始凸显出来并成为一个新的增长点。因此,在新形势下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的独立本科段是值得关注的领域,也是以第二学历教育为契机发展自学考试的重要领地。
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教育在生源方面,以高职高专生为主,是由于“自学考试还承担对成人进行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任务。带有明显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8]现如今对于技能型院校的学生来说,学历提高、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的需求更多一些。因此,通过独立本科段自学考试,满足一部分学生的本科学历教育需求,同时弥补其学术理论方面的不足,实现“一技之长”加上“坚实基础”的技能型人才的知识结构,符合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2.2 普通高中毕业生是衔接式专业考试的重要生源
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11年增长到26.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中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率。我国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的测算主要采用5个年龄段:18、19、20、21、22周岁。根据这一概念,2011年我国将近有70%的18~22岁青年还没能接受高等教育。面对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完全可以将他们纳入到自学考试的生源范围中,通过个人努力,社会助学,完成相应的学业,获得国家认可的学历文凭。
从高中毕业生的学历条件看,他们完全适合于报考专科或衔接式专业考试。高中阶段教育主要包括普通高中、成人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从它们的学生构成情况看,普通高中生占据优势,见图7。
图7显示,2000年中职生的比例最多,其余各年份普通高中生数均占据优势,所占比例均高于50%。成人高中生数历年在高中阶段学生数中所占比例很小,最多时也只占总数的1.3%,因此在自学考试衔接式专业考试生源中应该更多考虑普通高中毕业生。
高中升学率为普通高校招生数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数之比。[9]从高中升学率来看,1999年高校扩招后,普通高中毕业生中升入普通高校的比例,从1998年的46.1%提升到63.8%。此后各年该比例均高于70%,见表1。
表1显示,高校扩招后普通高中毕业生是普通高校的最主要生源,1999—2003年逐年递增,2004—2008年有所下滑,2009年后再次反弹。对高中毕业生非升学率进行分析后发现,高中毕业生走入社会的比例2007年达到高峰,随后逐年递减。由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是衔接式专业考试的重要生源,因此从其走入社会的比例下降情况来看,自学考试的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也可以认为,自学考试本科学历教育中衔接式专业考试没有太多发展优势。
图7 高中阶段教育生源构成比例
表1 1990—2011年高中毕业生升学率统计表
3 独立本科段第二学历教育功能的挖掘
第二学历教育相对于第一学历教育而言,属于大学后继续教育,是获得一定学历的人员进行知识补缺、能力提高的教育。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教育就是专门为专科及以上学历获得者提供的本科学历教育,从其功能发挥角度看,属于第二学历教育范畴。如何发挥独立本科段第二学历教育功能是新时期自学考试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也是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以下围绕自学考试的国家考试、社会助学和个人自学的三大特性来挖掘自学考试独立本科段第二学历教育功能。
首先,突出国家考试的权威性,进行独立本科段自学考试的标准化考试。“宽进严出”是自学考试实施以来一直延续的重要制度,也是保障自学考试权威性的重要举措。面对新的形势,自学考试仍需保留该特色,在考试命题方面不降低标准,努力编写信度效度较高、难度适中、区分度较好的试题。在考试类型上,自学考试属于目标参照测验,理论上讲,试题是按照课程目标和内容维度的双向细目表编写完成,每位考生达到课程目标就可以通过考试。但从每科考试的通过率和毕业人数与在档人数的悬殊比例上足以看出自学考试的“宽进严出”特点。只有保证国家考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自学考试的文凭认定才会赢得人们的普遍认可,否则“宽进宽出”的考试很容易打击一部分真正通过个人自学获得学历考生的积极性,也不能保证自学考试的可持续发展。考试的标准化是测验编制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它强调试题编写、实施、记分、分数解释全过程的标准化,建立高质量的题库是保证考试标准化最有效的方式。按照题库建设标准,以试测过的题目入库,为后续的考试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基础。
其次,加强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协作,扩大原有专业基础上的“专升本”考试群体。按照教育部重新部署,2000年后从专科层次转型为本科院校的高校再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淡化学科,强化专业,重点培养高级技工和高素质劳动者。改革后有1 600~1 700所学校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面对新的形势,自学考试应抓住有利条件,突破普通高校的学科体系,增加职业性较强的专业,以高职高专生为主要生源,扩大独立本科段第二学历教育规模。高职高专院校通过举办自学考试全日制辅导班,按照考试计划和大纲进行助学,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形式上采用全日制辅导班之外,课程体系上以高职高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为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本科阶段的职业性较强的专业。以内蒙古自治区自学考试为例,从2005年开始与高职高专院校的衔接试点工作。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同意新增开考专业的已有文件为例,考委办函[2007]84号文件中对不同地区独立本科段自学考试新增专业就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考委办函[2006]38号文件中新增专业有经济管理、商务英语、园林,考委办函[2006]61号文件中新增专业有劳动和社会保障、旅游管理等职业性较强的专业。总之,自学考试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协作,需要体现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贴近社会经济和职业技术发展需要,适应市场对应用型、职业型人才的需要。
最后,充分发挥个人自学的优势,探索跨专业第二学历教育的新路子。抓住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良好时机,广泛宣传并挖掘人们的学习潜能,吸引一批普通高校在校本科生甚至研究生,面对各自不同的学习动机,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高校学生中发挥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教育功能不仅有可能而且也很有必要。由于高校学生学习相对自由,自我意识和自学能力都比较强,一部分大学生并不满足于本专业学习内容,渴望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自考的学习形式灵活,有利于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地点和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传输媒体。考生可根据开考专业和考试计划,选择自己所需要或感兴趣的专业,较之其他高等教育形式有更多的自主性与灵活性。”[10]通过开展自学考试可以为他们开启另外一种学习通道,通过自己的努力同样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学历文凭,有利于大学生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通过自学考试,尤其是开发网络多媒体渠道,开展网络自学,既符合时代发展的步伐,也有利于高校生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开展自学,既满足自己学习需要,“以考试来促进学习,使学习变成一种生活方式时,自学考试的终极目标——终身学习也会逐步实现”,[11]同时也能满足他们获得第二学历的需要,可以做到双赢双利。
大力发展独立本科段学历教育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其第二学历教育功能的拓展也势在必行。“自学考试适应了学习化社会继续教育的要求,只要每个人在自考之路上,能恰当定位,持之以恒地自学,终将会获得国家和社会的承认。”[12]因此,充分发挥自学考试第二学历教育功能,培养跨专业、跨学科的通识人才,满足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1]刘海峰.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99.
[2][7]张亚群,宋玉霞.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多重功能[J].教育与考试,2007(3):3、4.
[3]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22.
[4]斯日古楞.从高校扩招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规模变化:1999—2007年实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4):79.
[5]中国成人教育理论专著编纂委员会.中国自学考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125-126.
[6]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教育考试年鉴(2006)[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27.
[8]康乃美,葛为民.中国自学考试学分制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3.
[9]教育部发展规划司.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11)[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16.
[10][12]张亚群.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互补效应[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11、12.
[11]斯日古楞.学习型社会中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政策导向——非学历教育证书考试的地位与发展前景分析[J].考试研究,2014(1):10.
On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Second Academic Certificate for Self-taught Examination at the Popularization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
Siriguleng and FENG Xiaoxiao
Self-taught Examination is facing various challenges at the popularization stage of higher education.The continuing educational function needs to be fully tapped and the education focus should be transferred from the compensatory education of the first academic certificate to the second academic certificate.The independent undergraduate section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 aims to provid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considered as a kind of second academic certificate education,which is for those who have gotten the certificate of college degree or above.How to bring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second academic certificate into full pla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reakthrough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elf-taught Examination and is als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oriented society.
Self-taught Examination;Second Academic Certificate;Educational Function
G405
A
1005-8427(2014)08-0014-8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市场需求与发展定位研究”(批准号:JA09368S)的研究成果。
斯日古楞,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呼和浩特 010022)冯笑笑,女,内蒙古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在读硕士(呼和浩特 01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