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九要素模型研究
2014-11-27李志刚于晓蓓张守红
李志刚,于晓蓓,刘 振,张守红
(1.中国海洋大学 管理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0;2.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071)
一、引 言
家族企业源于家庭,具有血缘性和家长制等内在属性,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企业组织形态。实践中,为了成功实现家族企业代际更替,家族创业者会通过精心挑选接班人并安排其负责新业务创建和发展的方式来帮助继任者积累知识、经验和技能。公司内部创建的新业务总是与母体企业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嵌入关系,因此该类创业更容易获取母体的资源支持,更能够取得较好业绩。通过创建新业务来培养接班人,不但可以提高代际传承的成功率,而且还能够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和不断复兴[1]。
尽管让继任者全面负责新创业务管理以培养其接班能力这种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方式已经出现,但现有理论成果却缺乏从新业务创建视角探讨继任者接班问题的实地调研和深入研究。因此,本文基于理论抽样,精选了三家典型的具有此类代际传承特点的家族企业作为实地案例,通过系统的资料收集与整理,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这种归纳提炼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最终识别出了沟通、基础、共识、协同、培育、优化、特色、成长、新业务等九个共同要素,并提出了围绕这些要素关系挖掘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九要素模型。期望本研究能够对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的理论与实践有些许价值,并且能够对其他感兴趣的研究者有所启发。
二、文献综述
由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具有普遍性、重要性和挑战性,因此理论界和企业界对此都非常关注。总体来看,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涉及传承过程和成功因素两个主要方面。
在传承过程方面,主要理论模型有: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权力更替四阶段模型,即创业者独自管理、继承者成长发展、双方共同管控企业、权力正式移交传递等四个阶段;家族企业代际传承过程演进六阶段模型,即变革准备、触发事件、休眠积累、探索创造、传承收尾、方案选择及贯彻实施等六个步骤;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任务周期六阶段模型,即需求演变、触发事件、传承计划、方案设计、方案选择和方案实施等六个环节[2]。
在成功因素方面,主要理论成果有:家族企业成功传承需要关注次序、时机、交接技巧和沟通水平等四个关键因素[3];家族企业成功传承应该基于长期互动以使促使那些难以交易和模仿的隐性知识或缄默资源顺利传递[4];家族企业成功传承必须确保诚信好学、创业精神和个体社会网络的代际转移[5];家族企业成功传承特别需要继任者具备社会网络、学习创新、政府关系和资源整合等胜任能力[6];股权传承或股权与经营权一并传承等不同传承意愿与行业特点、行业潜能以及家族控制程度等因素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传承效果[7]。
应该说,以上这些典型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理论成果,提出了很多颇有见地的创新观点,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过,关于继任者如何积累异质性的先前经验、管理知识及领导技能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尤其是关于继任者如何通过创建和管理内部新业务来培育和提升接班禀赋的研究非常缺乏。因此,有必要针对这一新问题,通过案例调研和数据挖掘构建新的理论模型,以解释现象、指导实践。
三、研究设计
在可借鉴成果不足的情况下,案例研究既能全面把握管理实践的丰富性[8],又能对其进行厚实描述[9],还能掌握动态的互动过程与所处的情境脉络,从而能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全面和整体的认识[10],因此,案例研究非常适合从新业务创建视角探索继任者接班规律这个研究命题。同时,为确保资料归纳的规范性和严谨性,本文选取扎根理论这一科学有效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为资料分析的工具[11]。
(一)案例选取
本文基于“理论抽样”而不是“随机抽样”指导具体案例的选择,最终选取了三家典型的家族企业。理论抽样以发展理论为目的,而不是像随机抽样那样追求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选取的案例,都具有显著的基于创建内部新业务支持继任者工作经验积累以推动代际传承之特点。而且,这三个案例企业在内部业务创建方面各有特色,涵盖了三种可能情况:与主业无关、相关或互补。为了便于分析,这里分别用A、B和C代指三个案例企业。
(二)资料收集
本文围绕代际传承、新业务创建及经验积累展开访谈调研,资料搜集与整理过程遵循三角验证法[12],经多角度比对和检验整理出八万多字的文字材料。一方面,通过参与观察和个案深度访谈获得一手数据,在实地资料收集中遵循交互式策略,根据访谈效果和研究进展调整访谈对象,包括第一代创业者、代际继任者、家族主要成员、母体企业管理层、新创业务管理层等。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内部文件、新闻报道、网络信息、政府报告、期刊论文等获取补充资料,不断丰富和验证数据信息。
为保证初始资料的准确性与契合度,本文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建立资料库,包括访谈录音、档案资料、现场记录、文字稿件(新闻、报告)等,以强化研究信度;二是将数据资料返回访谈对象进行审阅,验证多渠道信息的真实性;三是资料搜集与分析同步进行,根据资料分析调整资料搜集方向与深度,定期开展团队会议,讨论资料中逐渐浮现的新问题,并继续搜集新资料,以避免初始资料受研究者偏见的影响。
(三)资料分析方法
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收集整理之后的案例资料进行译码,以提升资料分析的规范度和科学性。扎根理论方法强调理论根植于实地资料,通过资料多阶译码分析来发掘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具体而言,本文运用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和选择性译码,将现象转化为概念,进一步形成范畴,然后识别范畴间的逻辑关系,进而提炼出核心范畴,最终在多重案例比较整合的基础上逐步推出研究结论。本文接下来的第四部分为具体分析过程。
四、数据分析
(一)A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
1.A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开放性译码分析
首先,对A公司代际传承资料进行逐句贴标签(定义现象)和初步概念化,得到186个标签和85个初步概念。接着,对已经得出的初步概念进一步归类、抽象,逐次提炼出高阶概念和范畴。经过概念化和范畴化这两个过程,抽象出来42个概念和13个范畴,具体范畴如表1、表2所示。
2.A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主轴译码分析
经过对A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开放性译码,实现了对案例资料一定程度的归纳。但这些范畴是孤立的,其内部关系并没有被识别出来,因此需要通过主轴译码将这些独立的范畴联结起来。通过运用典范模型分析工具对13个范畴继续归类、抽象,得出2个主范畴,分别为“代际契合”和“跃升创业”。
一方面,主范畴“代际契合”由信任、意愿、协同、沟通、禀赋和邀约等范畴通过典范模型分析而得。典范模型及范畴关系如表1所示。
表1 主范畴:“代际契合”的典范模型
对A公司第一代创业者而言,家族环境是支持其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家族团结和家族凝聚力,坚定了创业者子承父业的信心(信任)。父子两代经过系统、深入的全方位沟通,在传承意愿、传承条件和价值观念等方面达成共识(沟通、意愿、禀赋)。双方的相互尊重、相互鼓励、相互借鉴及相互合作逐步升级,产生了广泛的协同效应(协同)。继任者在创业者的邀约下,基于内部新企业创建和新事业开发走上了顺利传承之路(邀约)。
另一方面,主范畴“跃升创业”由无关业务、治理优化、培育、权限、个体发展、团队打造、新业务成长等范畴通过典范模型分析而得。典范模型及范畴关系如表2所示。
表2 主范畴“跃升创业”的典范模型
A公司创业者以资金投入来支持继任者创建与母体企业毫无关联的新业务,继任者拥有新业务的经营决策权(无关业务、治理优化、权限)。同时,第一代创业者并不是完全放任继任者,而是在新业务的团队构建、组织设计等方面不断提出中肯建议,以参谋和辅助的姿态关心新业务发展(培育、团队打造)。继任者在推动新业务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战略决策能力和企业管理水平日渐提高,新业务也不断成长壮大(个体发展、新业务成长)。
3.A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选择性译码分析
“代际契合”和“跃升创业”是A公司代际传承的主要特征:代际之间的理解、信任和协同,是在企业内部进行新业务创建并借此积累继任者先前工作经验的基础;反之,由于新创内部业务衍生自母体企业,创业基础扎实,授权充分,从而获得了较好的发展绩效,这又进一步夯实了代际之间的良性互动联系。本研究认为,可以用“基于代际契合的跃升创业型传承”这个概念描述A公司的传承主线。
(二)B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
1.B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开放性译码分析
与A公司的资料分析过程类似,经过逐句贴标签(定义现象)和初步概念化,从B公司的相关数据资料中共提炼出160个标签和78个初步概念,以及36个概念和13个范畴。具体范畴如表3、表4所示。
2.B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主轴译码分析
通过运用典范模型分析工具对B公司的范畴继续归类、抽象,得出2个主范畴,分别为“代际认同”和“互补创业”。一方面,主范畴“代际认同”由认同、专业、沟通、优化、差异、理解、培养等范畴通过典范模型分析而得。典范模型及范畴关系如表3所示。
表3 主范畴“代际认同”的典范模型
B公司传承双方承认并尊重各自的独特性,经多次沟通在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方面取得认同,达成共识(沟通、差异、认同)。继任者为做好相关准备,选择攻读企业管理学位以奠定接班基础(专业)。第一代创业者为继任者创造了可以自由发挥的有利环境,继任者可以在权力相对独立、与父辈业务具有互补关系的新创企业中不断积累工作经验(优化)。在父辈的指导和帮助下,继任者的能力得以不断提高(理解、培养)。
另一方面,主范畴“互补业务”是由互补企业、权责、代际支持、个体成长、创新、代际传承等范畴通过典范模型而构成。典范模型及范畴关系如表4所示。
表4 主范畴“互补创业”的典范模型
B公司新创业务与母体企业围绕产业链形成互补,新业务可以依托母体支持获得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母体企业价值延伸创造了条件(互补业务、代际支持)。继任者全面负责新业务,拥有较大权力并承担相应职责(权责)。继任者根据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差异性,创造性地设计了区别于母体企业的新业务商业模式(创新)。在新老业务的互动合作中,在父辈创业者的悉心指导下,新创业务绩效良好,继任者的传承能力逐步夯实(代际传承)。
3.B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选择性译码分析
“代际认同”和“互补创业”是B公司代际传承的主要特征:代际之间的理解、认同和共识,是继任者学习专业知识并就企业愿景、传承过程和机制模式达成一致的前提;反之,互补创业这种新业务创建形式,促进了新创业务的成功创设和持续成长,强化了代际双方的良性互动沟通和广泛深度共识。本研究认为,可以用“基于代际认同的互补创业型传承”这个概念描述B公司的传承主线。
(三)C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扎根理论分析
1.C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开放性译码分析
与A公司和B公司的资料分析过程类似,从C公司的相关数据资料中提炼出150个标签和75个初步概念,以及34个概念和13个范畴。具体范畴如表5、表6所示。
2.C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主轴译码分析
通过运用典范模型分析工具对C公司的范畴关系进行识别,得出2个主范畴,分别为“代际沟通”和“相关创业”。一方面,主范畴“代际沟通”由契合、协同、预设、平台、沟通、培养、共识等范畴通过典范模型分析而得。典范模型及范畴关系如表5所示。
表5 主范畴“代际沟通”的典范模型
C公司代际传承双方历经多次沟通交流,在继任者职业选择、价值取向和知识扩展等方面达成共识和相互理解(沟通、契合、共识)。在这种契合的推动下,创业者为继任者提供了尽可能多的提早学习和预先历练机会(预设、培养)。继任者先到成熟的大企业感悟管理之道,然后再回归家族企业,在创业者支持下创建新业务(平台)。这种顺次经由知识学习、名企锻炼和新业务管理的经验积累路径,共同促进了继任者的接班能力提升(协同)。
另一方面,主范畴“相关创业”由资源、异地、相关业务、氛围、新创、相关业务、业务融合等范畴通过典范模型分析而得。典范模型及范畴关系如表6所示。
表6 主范畴“相关创业”的典范模型
创业者为继任者提供资金、信息、网络等创业资源,帮助继任者创建与家族企业业务相关但非互补的新业务(资源、相关业务、新创)。新老业务的相关性,使创业者对继任者的指导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而且也有利于继任者将来全面融入和接管公司事业(业务融合)。另外,为避免家族元老影响新业务独立发展,新业务的创设地选择远离老企业,形成相对独立的决策环境和运营机制,从而有利于继任者在自由情境里不断提升能力(异地、氛围)。
3.C公司代际传承资料的选择性译码分析
“代际沟通”和“相关创业”是C公司代际传承的主要特征:代际之间进行坦诚、充分的持续沟通,是就有关传承问题达成广泛共识的基本前提;根据公司实际,遵循沟通成果,创建与家族企业非纵向连接却存在业务相关性的新业务,并实现新业务良性健康成长,从而为继任者最终重返家族企业并全面接班铺平道路。本研究认为,可以用“基于代际沟通的相关创业型传承”这个概念描述C公司的传承主线。
五、多重案例整合分析及模型构建
本部分首先对三个案例的范畴、主范畴及核心范畴进行统合,呈现资料分析的基本流程;然后对三个案例的多个范畴进行比较分析,目的是寻找来自不同案例的共同要素;最后,对这些共同要素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提炼出全新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模型。
(一)多重案例扎根理论译码过程
经过对三个案例的实地资料进行逐级译码分析,我们分别提炼出了范畴、主范畴及核心范畴。与此同时,案例企业独特的代际传承规律也逐渐清晰起来。本文的扎根理论译码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扎根理论的译码过程
(二)提炼多重案例的共同要素
为了发现个案资料中具有相似性或相同点的重点事件或现象,本文对基于开放性译码得出的范畴进行比较归纳,找出三重案例共有的范畴,并将这些范畴归纳提升为共同要素。经过对这些范畴的反复比较和权衡,最终将相应的范畴归类为九个共同要素,如表7所示。
表7 多重个案共同要素的提炼
沟通、基础、共识、协同、培育、新业务、优化、特色、成长等九个共同要素表面看来是分散和孤立的,实际上却存在内在联系。其中,沟通是关键,基础是前提,共识是主线,协同是保证,培育是手段,新业务是平台,优化是环境,特色是创新,成长是结果。接下来,我们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三)阐释共同要素的本质内涵
共同要素的本质内涵如下:
(1)沟通是关键。为确保成功传承,代际双方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需要进行多轮多向沟通,信息共享,广泛理解。
(2)基础是前提。继任者要有传承意愿,对家族事业既有责任感、自豪感又有兴趣和信心,并要具有领导者潜质。
(3)共识是主线。传承双方及家族成员要在愿景、理念、传承方式、权责关系、实施步骤等方面达成广泛的共识。
(4)协同是保证。传承双方需积极互动和相互促进,在协同整合基础上放大继任者经验积累效果、加快成长速度。
(5)培育是手段。代际培育需要接班前培养和接班后支持并重,并在兼顾基因传承和跨代创新的基础上持续发展。
(6)新业务是平台。与单纯职能管理或现有业务综合管理相比,新创业务能够为继任者搭建独具情境的历练平台。
(7)优化是环境。要力求新创业务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机制与家族企业母体组织相对独立,以和而不同培育接班人。
(8)特色是创新。新创业务既衍生于既有企业,又要差异化创新,以特色优势承担培养继任者和开拓新事业重任。
(9)成长是结果。新创业务在母体组织护佑下绩效优良,不但事业一脉相承,而且继任者接班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四)构建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九要素模型
在以上九个共同要素内涵阐释的基础上,我们得以进一步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而构建出“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九要素模型”,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九要素模型
该模型的核心主线涵盖了此类代际传承的主要过程:首先,代际传承要有基础和前提,也就是继任者要有接班意愿和基本素养;其次,通过在内部创建新业务,可以为继任者提升能力、不断成长创造条件,而且这项新业务要有自身特色和独特性,要形成相对独立的治理氛围和经营环境,这才有利于继任者创新突破和责任担当;再次,具有接班意愿又通过新业务创建获得历练机会的继任者,在传承和创新母体企业既有基因的基础上,不但实现了自身发展,而且确保了业绩优异,从而为顺利继任铺平了道路;最后,对以上三个环节具有实时、全程影响的有三个关键因素,分别是沟通、共识和协同,只有在深入沟通、广泛共识和整合协同的支持下,才能提高代际传承的效率和效果。
六、相关讨论及研究总结
(一)相关讨论
本文打破了以往只是从继任者岗位轮换等角度探讨继任者工作经验积累的研究不足,转而从内部新业务创建及继任者综合能力培养层面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九要素模型”。基于新业务创建所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与从其他职能岗位获取到的接班技能迥然不同。前者锤炼的是战略思维和领导能力,这种全局视野是顺利接班并成功带领家族企业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后者提升的只是业务能力或战术经验,这种专业技能更适合负责某一专业领域,而不能支持胜任领导者角色。
有鉴于此,建议有条件的家族企业选择并进一步重视基于新业务创建的代际传承模式,争取实现主动的、有意识的系统设计和全程管控。同时,为了支持和促进家族企业成功实现代际传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制定并推行出可操作的政策措施,对以代际传承为目标的新业务创建活动给以资金、税费、审批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二)研究总结
本文基于理论性抽样,通过对三家典型家族企业进行扎根理论分析,对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现象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归纳出了基于代际契合的跃升创业型传承、基于代际认同的互补创业型传承、基于代际沟通的相关创业型传承三种不同的代际传承主线,构建了基于三重案例共同要素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九要素理论模型。尽管三个样本案例各有特色,但其传承过程都离不开九个共同要素的共同作用。
我们相信,随着其他研究者不断针对国内外可比案例进行纵深研究,随着共同要素归纳和概念模型完善,随着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的跟进检验,我们对基于新业务创建的家族企业代际传承问题的认识会不断加深,最终一定能够构建出系统的理论框架,进而可以更好地指导家族企业传承实践。
[1]李志刚,尹萍,刘振.公司复兴及其实施途径研究综述[J].华东经济管理,2012,26(11):138-142.
[2]窦军生,邬爱其.家族企业传承过程演进:国外经典模型评介与创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27(9):52-58.
[3]Dyck B,Mauws M,Starke F,et al.The importance of sequence,timing,technique and communication in executive succession[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2,17(2):143-162.
[4]Fang H F,Memili E,Chrisman J J,et al.Family Firms’Professionalization: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Resource-based View Perspectives[J].Small Business Institute Journal,2012,8(2):12-34.
[5]余向前,张正堂,张一力.企业家隐性知识、交接班意愿与家族企业代际传承[J].管理世界,2013(11):77-88.
[6]于斌斌.家族企业接班人的胜任—绩效建模——基于越商代际传承的实证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3):61-71.
[7]李新春,宋丽红.传承意愿、行业潜能与家族控制——基于全国私营企业调查的实证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53(1):111-176.
[8]Weick K E.The generative properties of richnes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14-19.
[9]Tsui A S.Taking stock and looking ahead:MOR and Chinese management research[J].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7,3(3):327-334.
[10]Gummesson E.Qualitative methods in management research[M].London:Sage,Publication,1991.
[11]李志刚.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东方论坛,2007(4):90-94.
[12]Yin R K.Case study research:Design and methods(Fourth Edition)[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