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太原局给水站客车给水能力的分析与对策

2014-11-26李艳

科技与创新 2014年20期
关键词:旅客列车

李艳

摘 要:随着客车的运行速度提高,途中站停车时间变短,客车给水站的给水能力受到了限制,无法满足旅客列车的用水需求。因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客车给水站的给水能力,以太原局为例,从设备、制度、人员和管理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客车给水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客车给水站给水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铁路客运;旅客列车;给水站;上水工

中图分类号:U270.3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35(2014)20-0036-02

铁路旅客列车给水工作是旅客运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直接关系着列车的服务质量。旅客列车缺水不仅会影响乘车旅客的饮水、洗漱、厕所冲洗等基本需求,还会影响列车工作人员清扫车厢、保持列车环境质量时的用水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列车锅炉缺水可能会引发火灾甚至爆炸,安全风险极大。随着客车提速,线路行车密度增大,旅客列车途中站的停车时间不断缩短,导致旅客列车上水的时间不断缩短,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给水站的上水能力尤为重要,客车给水工作的重要性也日趋突显。因此,满足列车用水需求与给水站给水能力低下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越来越明显,提高客车给水站的给水能力,满足旅客列车的用水需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概述

旅客列车给水是铁路客运组织中至关重要的基础作业之一。目前,客车的给水工作有2种途径,分别是列车始发前给水和列车运行途中利用停站时间由途经的各给水站给水。前者在客技库或始发站组织完成,给水工作有充裕的时间,能够保证客车辆辆满水;后者由于各给水站站停时间较短,长期以来,较差的上水能力与列车用水需求量大的矛盾日益突出。

太原局管内现有太原站、大同站、原平站、灵丘站、临汾站和运城站6个给水站,每月上水直通列车5 269站次,共计89 580辆;管内列车1 170站次,共计18 660辆。自2009年全路试行跨局旅客列车给水工作考核机制和月度通报制度以来,大同站、运城站、太原站、临汾站曾一度因给水率低(达不到80%)被全路通报批评,大同站甚至曾连续3次给水率达不到80%,被全路通报批评。

此外,给水作业在车站股道线路间造成的人身安全隐患,也成为了给水站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作为铁路局直接的业务主管,曾多次深入站段组织给水工作专项检查,现场调研分析,最终排除了影响客车给水能力的因素,有效提高了给水站的给水能力。

2 影响太原局给水站给水能力的因素

太原局客车给水站没有认识到客车给水的重要性,存在设备老化失修、给水员配备不足、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整体素质差、作业标准不落实、给水方案不合理、给水作业培训少、线路渣道多和多车交会时给水作业量大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直接制约着客车的给水能力。

2.1 给水站设备方面

2.1.1 上水作业通道不平整

上水作业通道仅铺设了石渣,而没有平整和硬化,直接影响了作业人员的行走。站停期间上水作业人员为6人,负责18辆客车上水,每人需上水3辆。上水工必须在线路间行走,分别给3辆车插管、开阀,上水完毕后关阀、撤管。因线路间的过道不平整,导致上水工行走不便、速度慢,且存在人身和作业安全隐患。

2.1.2 上水管较短

上水管约长16 m,一井单管遇到2辆相邻列车厢上水时,上水人员必须到另一井开管;车厢位置变化时,单管在使用中从一侧出口转向另一出口的操作较为困难,这直接影响了上水速度。

2.1.3 自动盘管器位置设置较低

自动盘管器位置设置较低,与上水管连接部位没有形成一定的坡度,导致排水状态不佳,管道内容易积水。在冬季,上水管僵硬,盘放速度慢,作业人员拖管困难,经常因冻管而无法上水,特别是车厢位置距离上水点较远时,上水作业时间长,停站时间内无法全列上满水。具体如图1所示。

2.1.4 上水管回收器常卡死

上水管回收器内回收装置采用钢质弹簧,其性质不稳定,常出现卡死、不回弹的现象,每3个月就需要维修和调整,影响了正常的上水作业。

2.1.5 输水管道多处锈蚀或断裂

输水管道多处锈蚀或断裂、上水接头与列车注水口不匹配、客车水箱水满溢流和上水栓常流水等,导致上水过程中水量不足、水资源浪费问题较为突出。

2.2 人员配备方面

2.2.1 人员配备不足

给水站未按照上水方案合理安排人员。例如,原平站上水组实行“三班制”,每班4人;灵丘站上水组共10人,实行“三班制”,每班3人,剩余1人为预备人员;运城站共有上水员12人,实行“三班制”,每班4人。而按照客车全列给水的要求,列车编组至少为16辆,按1人3栓的规定,3人最多只能给水9辆,4人最多给水12辆,无法保证16辆客车全列给、补水的要求,导致客车给水方案落实不到位,部分客车未上水。

2.2.2 人员素质不高

在实际工作中,站段对给水工作不够重视,标准较低,缺乏严格的管理制度,并将身体素质较差的人员照顾安排在客车上水岗位。由于站停期间的给水工作缺乏标准,列车是否缺水与车站无关,导致上水作业人员懒散、松垮,没有切实落实给水方案。

2.3 管理制度方面

2.3.1 岗位责任不明确,管理松散

在路局组织的给水专项工作检查中发现:①岗位责任不明确,无考核制度,属于松散型管理。②部分给水站客车给水作业程序中的人员不定岗、定栓,也不具备给水作业人员岗位分布图,作业随意性大。③未制订列车晚点、交会车作业预案。④给水班组未摘录本站给水列车编组顺序表,列车编组情况不明确,软卧、餐车和硬座等重点车厢位置仅凭作业人员的经验掌握。

2.3.2 应急措施不完善

对交会车、晚点车等情况未制订应急预案,导致出现列车交会、晚点、变更股道等应急情况时,不能及时安排人员到岗给水。

2.4 现场作业方面

2.4.1 给水工作量不明确

车站给水员的工作量不明确,给水作业随意性大,导致给水员工作不积极,给水辆数达不到方案规定的数量。

2.4.2 不按标准和程序作业

现场给水作业存在简化作业程序、不按标作业的现象,比如不提前上岗接车、上岗不到位、作业不插管、插管不开阀等,尤其是夜间给水作业人员刻意简化作业程序,有章不循,车站管理人员不检查、不巡视,严重失责。

2.4.3 不按规范填写《客车给水交接单》

客运值班员或列车长不填写或随意填记、简化、漏项或涂改《客车给水交接单》,导致出现运行区间不统一等问题。《客车给水交接单》的签认流于形式,常出现只签字而不确认、实际给水辆数与统计给水辆数不一致和统计数据与实际记录不符等情况,造成管理层无法获得准确的给水作业数据信息,进而无法正确体现客车给水率和衡量给水工作。

3 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因素,应以完善制度为切入点,改善设施和设备、配足作业人员、规范作业标准,卡控站车给水作业的各环节,加大考核奖励力度,从而不断提高给水站的给水能力,保证客车的给水质量。可概括为18字工作法:改设备,定制度,保人力,强培训,严检查,重考核。

3.1 整改设备

3.1.1 完善上水作业通道

给水站各上水通道应使用500 mm×560 mm×50 mm的水泥方砖铺设,以方便作业人员通行。具体如图2所示。

3.1.2 改造给水井

应全面改造给水站的水井,降低上水设备排水管管口的高度,加大上水管路的管径,每个给水井变为2个上水单元,可覆盖井位两侧28 m范围内的任何位置,采用双向出管、2个注水口同时作业;井内管路采用防腐、防锈管材并按规范埋深,运用新研发的溢流控制装置,安装上水和排水电磁阀、加热装置,以解决一井单管和自动盘管器的冻管、不回管、管道锈蚀和水管接头不匹配等问题。具体如图3所示。

3.1.3 全方位改进设备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改进设备:①为作业人员配置夜间头灯,改变作业人员拿手电作业的传统做法。②为作业人员配置对讲机,以便逐岗传递作业信息,这样既能提高作业效率,又能控制安全风险。③整修、美化上水岗位的工作间、间休室、路面和室外环境,同时,实行定置化管理,以调动作业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制订制度

3.2.1 完善健全客车给水的各项制度

具体应制订以下八方面的制度:①依据路局公布的最新的列车运行图给水方案,摘录给水站客车给水方案并按客车到站时间排序。②依据最新列车运行图,摘录本站客车给水方案所列客车编组顺序表。③制订一班给水作业的程序和标准(可分为白班、夜班)。④制订给水作业流程。⑤编制给水作业人员定岗、定位图。按照给水方案,确定每趟车辆作业人员负责的岗位及其相对应的给水井和给水车厢,做到“人定岗,岗定栓,栓定车”,特别是会车时更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⑥依据列车晚点、气候、班次安排等情况,制订晚点客车给水作业预案,包括因列车晚点而与其他列车交会时的给水作业预案。⑦制订给水站给水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给水作业和工作人员的绝对安全。⑧制订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

3.2.2 加强站车配合,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应严格履行确认交接签字手续,做到确认后,交接、签字。如果确认、交接不认真,则严格追究有关单位的责任。旅客列车需统一配备《客车给水交接单》,逐项填写清楚《客车给水交接单》中的“给水站、列车编组、应给水辆数、实际给水辆数、交接车厢号和签字确认”等内容,做到不漏项、不简写、不随意填写,以确保数据统计的基础资料准确无误。

4 结束语

客车给水工作是提高旅客旅行质量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旅客列车的服务质量。通过18字工作法,太原局管内6个给水站的给水率稳步提高,超过了95%.2014年,太原局管内的6个给水站在总公司给水情况月度通报中连续受到表扬。通过运用该工作法,强化了现场职工标准化作业,提高了作业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裴瑞江.铁路客运综合知识解答[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孙前进.综合运输管理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3]王剑虹.铁路客车给水装置对站区给水系统影响的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24).

〔编辑:张思楠〕

2.4 现场作业方面

2.4.1 给水工作量不明确

车站给水员的工作量不明确,给水作业随意性大,导致给水员工作不积极,给水辆数达不到方案规定的数量。

2.4.2 不按标准和程序作业

现场给水作业存在简化作业程序、不按标作业的现象,比如不提前上岗接车、上岗不到位、作业不插管、插管不开阀等,尤其是夜间给水作业人员刻意简化作业程序,有章不循,车站管理人员不检查、不巡视,严重失责。

2.4.3 不按规范填写《客车给水交接单》

客运值班员或列车长不填写或随意填记、简化、漏项或涂改《客车给水交接单》,导致出现运行区间不统一等问题。《客车给水交接单》的签认流于形式,常出现只签字而不确认、实际给水辆数与统计给水辆数不一致和统计数据与实际记录不符等情况,造成管理层无法获得准确的给水作业数据信息,进而无法正确体现客车给水率和衡量给水工作。

3 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因素,应以完善制度为切入点,改善设施和设备、配足作业人员、规范作业标准,卡控站车给水作业的各环节,加大考核奖励力度,从而不断提高给水站的给水能力,保证客车的给水质量。可概括为18字工作法:改设备,定制度,保人力,强培训,严检查,重考核。

3.1 整改设备

3.1.1 完善上水作业通道

给水站各上水通道应使用500 mm×560 mm×50 mm的水泥方砖铺设,以方便作业人员通行。具体如图2所示。

3.1.2 改造给水井

应全面改造给水站的水井,降低上水设备排水管管口的高度,加大上水管路的管径,每个给水井变为2个上水单元,可覆盖井位两侧28 m范围内的任何位置,采用双向出管、2个注水口同时作业;井内管路采用防腐、防锈管材并按规范埋深,运用新研发的溢流控制装置,安装上水和排水电磁阀、加热装置,以解决一井单管和自动盘管器的冻管、不回管、管道锈蚀和水管接头不匹配等问题。具体如图3所示。

3.1.3 全方位改进设备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改进设备:①为作业人员配置夜间头灯,改变作业人员拿手电作业的传统做法。②为作业人员配置对讲机,以便逐岗传递作业信息,这样既能提高作业效率,又能控制安全风险。③整修、美化上水岗位的工作间、间休室、路面和室外环境,同时,实行定置化管理,以调动作业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制订制度

3.2.1 完善健全客车给水的各项制度

具体应制订以下八方面的制度:①依据路局公布的最新的列车运行图给水方案,摘录给水站客车给水方案并按客车到站时间排序。②依据最新列车运行图,摘录本站客车给水方案所列客车编组顺序表。③制订一班给水作业的程序和标准(可分为白班、夜班)。④制订给水作业流程。⑤编制给水作业人员定岗、定位图。按照给水方案,确定每趟车辆作业人员负责的岗位及其相对应的给水井和给水车厢,做到“人定岗,岗定栓,栓定车”,特别是会车时更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⑥依据列车晚点、气候、班次安排等情况,制订晚点客车给水作业预案,包括因列车晚点而与其他列车交会时的给水作业预案。⑦制订给水站给水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给水作业和工作人员的绝对安全。⑧制订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

3.2.2 加强站车配合,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应严格履行确认交接签字手续,做到确认后,交接、签字。如果确认、交接不认真,则严格追究有关单位的责任。旅客列车需统一配备《客车给水交接单》,逐项填写清楚《客车给水交接单》中的“给水站、列车编组、应给水辆数、实际给水辆数、交接车厢号和签字确认”等内容,做到不漏项、不简写、不随意填写,以确保数据统计的基础资料准确无误。

4 结束语

客车给水工作是提高旅客旅行质量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旅客列车的服务质量。通过18字工作法,太原局管内6个给水站的给水率稳步提高,超过了95%.2014年,太原局管内的6个给水站在总公司给水情况月度通报中连续受到表扬。通过运用该工作法,强化了现场职工标准化作业,提高了作业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裴瑞江.铁路客运综合知识解答[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孙前进.综合运输管理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3]王剑虹.铁路客车给水装置对站区给水系统影响的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24).

〔编辑:张思楠〕

2.4 现场作业方面

2.4.1 给水工作量不明确

车站给水员的工作量不明确,给水作业随意性大,导致给水员工作不积极,给水辆数达不到方案规定的数量。

2.4.2 不按标准和程序作业

现场给水作业存在简化作业程序、不按标作业的现象,比如不提前上岗接车、上岗不到位、作业不插管、插管不开阀等,尤其是夜间给水作业人员刻意简化作业程序,有章不循,车站管理人员不检查、不巡视,严重失责。

2.4.3 不按规范填写《客车给水交接单》

客运值班员或列车长不填写或随意填记、简化、漏项或涂改《客车给水交接单》,导致出现运行区间不统一等问题。《客车给水交接单》的签认流于形式,常出现只签字而不确认、实际给水辆数与统计给水辆数不一致和统计数据与实际记录不符等情况,造成管理层无法获得准确的给水作业数据信息,进而无法正确体现客车给水率和衡量给水工作。

3 解决措施

针对上述因素,应以完善制度为切入点,改善设施和设备、配足作业人员、规范作业标准,卡控站车给水作业的各环节,加大考核奖励力度,从而不断提高给水站的给水能力,保证客车的给水质量。可概括为18字工作法:改设备,定制度,保人力,强培训,严检查,重考核。

3.1 整改设备

3.1.1 完善上水作业通道

给水站各上水通道应使用500 mm×560 mm×50 mm的水泥方砖铺设,以方便作业人员通行。具体如图2所示。

3.1.2 改造给水井

应全面改造给水站的水井,降低上水设备排水管管口的高度,加大上水管路的管径,每个给水井变为2个上水单元,可覆盖井位两侧28 m范围内的任何位置,采用双向出管、2个注水口同时作业;井内管路采用防腐、防锈管材并按规范埋深,运用新研发的溢流控制装置,安装上水和排水电磁阀、加热装置,以解决一井单管和自动盘管器的冻管、不回管、管道锈蚀和水管接头不匹配等问题。具体如图3所示。

3.1.3 全方位改进设备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改进设备:①为作业人员配置夜间头灯,改变作业人员拿手电作业的传统做法。②为作业人员配置对讲机,以便逐岗传递作业信息,这样既能提高作业效率,又能控制安全风险。③整修、美化上水岗位的工作间、间休室、路面和室外环境,同时,实行定置化管理,以调动作业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2 制订制度

3.2.1 完善健全客车给水的各项制度

具体应制订以下八方面的制度:①依据路局公布的最新的列车运行图给水方案,摘录给水站客车给水方案并按客车到站时间排序。②依据最新列车运行图,摘录本站客车给水方案所列客车编组顺序表。③制订一班给水作业的程序和标准(可分为白班、夜班)。④制订给水作业流程。⑤编制给水作业人员定岗、定位图。按照给水方案,确定每趟车辆作业人员负责的岗位及其相对应的给水井和给水车厢,做到“人定岗,岗定栓,栓定车”,特别是会车时更需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⑥依据列车晚点、气候、班次安排等情况,制订晚点客车给水作业预案,包括因列车晚点而与其他列车交会时的给水作业预案。⑦制订给水站给水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以确保给水作业和工作人员的绝对安全。⑧制订考核标准和考核程序。

3.2.2 加强站车配合,认真做好交接工作

应严格履行确认交接签字手续,做到确认后,交接、签字。如果确认、交接不认真,则严格追究有关单位的责任。旅客列车需统一配备《客车给水交接单》,逐项填写清楚《客车给水交接单》中的“给水站、列车编组、应给水辆数、实际给水辆数、交接车厢号和签字确认”等内容,做到不漏项、不简写、不随意填写,以确保数据统计的基础资料准确无误。

4 结束语

客车给水工作是提高旅客旅行质量的重要保证,直接关系到旅客列车的服务质量。通过18字工作法,太原局管内6个给水站的给水率稳步提高,超过了95%.2014年,太原局管内的6个给水站在总公司给水情况月度通报中连续受到表扬。通过运用该工作法,强化了现场职工标准化作业,提高了作业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裴瑞江.铁路客运综合知识解答[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

[2]孙前进.综合运输管理体系建设[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12.

[3]王剑虹.铁路客车给水装置对站区给水系统影响的分析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3(24).

〔编辑:张思楠〕

猜你喜欢

旅客列车
浅谈普通客车车钩缓冲装置故障分析及处理
关于旅客列车运行故障的分析与处理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评估研究综述
铁路旅客列车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